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154.8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台灣國際造船 的原始碼
←
台灣國際造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csbcnet.com.tw/images/guild-img10.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csbcnet.com.tw/ 圖片來自csbcnet] </small> |}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簡稱「'''台船'''」、「'''台灣造船'''」,為[[台灣船舶產業]]的旗艦[[企業]]之一,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總公司設於[[高雄市]],在[[高雄港]]、[[基隆港]]兩座港口設有廠房。 其英文名CSBC Corporation Taiwan中的「CSBC」是舊名「'''中國造船公司'''」的英文名縮寫('''C'''hina '''S'''hip '''B'''uilding '''C'''orporation, CSBC),簡稱「'''中船'''」,[[十大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 == 沿革 == === 台灣造船公司時期 === * 1937年6月:[[台灣日治時期]],由[[日本]][[三菱重工業|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為首,結合[[台灣銀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日本郵船]]、[[大阪商船]]以及[[基隆顏家|基隆顏欽賢]]等團體資本,收購虧損甚鉅的基隆船渠,成立「'''台灣船渠株式會社'''」,設廠於[[基隆市|基隆]][[和平島|社寮島]],為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造船廠。台灣船渠在初期曾建造小型鋼殼船舶,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業務主力轉為修理船隻為主。 * 1945年11月: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台灣船渠,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共同監理。 * 1946年7月:[[行政院資源委員會]]介入重整日本在台工業;原日企「台灣船渠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合併成立「'''台灣機械造船公司'''」。下轄基隆造船廠、高雄機器廠,為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合資之省營事業機構。 * 1946年8月:以生產[[氧氣]]為經營主力的「東光興業株式會社」合併入台灣機械造船高雄機器廠。 * 1948年:台灣機械造船公司機器廠、造船廠分家,分別改組為「'''台灣機械公司'''」(簡稱'''台機''',位於[[高雄市]])<ref>{{cite web |url=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23763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9-2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7124508/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23763 |archivedate=2013-09-27 }} - [[天下雜誌]]86期,作者:楊瑪利,1988-07-01</ref>及「'''台灣造船公司'''」(簡稱'''台船''',位於[[基隆市]][[和平島]]),個別獨立經營。 * 1951年:台灣造船公司建造75噸級鋼木構造鮪釣漁船,為戰後重新恢復造船業務之始。 * 1953年:台灣造船公司建造100噸級鋼構漁船。 * 1954年2月:與[[IHI|石川島造船所]]簽訂技術合作契約,後因與美國殷格斯造船廠合作而停止。 * 1955年:得到45萬元美金[[美援]]額度增添生產設備,開始生產500噸級船隻。 * 1957年:台灣造船公司之造船廠用地租給「美國殷格斯台灣造船及船塢公司」(America Ingalls Taiwan Shipbuilding and Dockyard Company;簡稱「殷台公司」)經營。 * 1962年:「台灣造船公司」之造船廠用地收回自營。 * 1962年:台灣造船公司與[[IHI|石川島造船所]]再度簽訂技術合作契約,日廠提供技術支援改善船廠管理營運。 === 中國造船公司時期 === * 1972年:高雄造船廠籌備處成立,指派台灣造船公司董事長王先登兼任籌備處主任。 * 1973年:「'''中國造船廠'''」('''China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CSBC''',簡稱'''中船''')成立,設廠於[[高雄港]]第二港口。 * 1977年:中國造船公司改為國營。 * 1978年1月3日:中國造船公司與臺灣造船公司合併為「中國造船公司」,設臺北總公司、高雄總廠及基隆總廠。 * 1996年:中國造船公司總公司南遷高雄,與高雄總廠[[合署辦公]]。 * 2000年:中船累積虧損超過110.78億新台幣。<ref>{{Cite web |url=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889&ctNode=99&mp=1 |title=行政院主計總處:台船公司再生計畫之執行與民營化之推動 |access-date=2019-02-08 |archive-date=2021-02-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7044952/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889&ctNode=99&mp=1 |dead-url=no }}</ref> * 2001年:因中國造船公司面臨巨額虧損,行政院介入營運,執行「再生計畫」,推進國營事業民營化,進行組織再造及重新塑造經營模式。再生計畫自行政院提撥90億新台幣作為退撫預算,<ref>{{Cite web |url=http://ec.ltn.com.tw/article/paper/214306 |title=尹、林心結 溯及中船再生計畫 |access-date=2019-02-08 |archive-date=2019-05-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7022249/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214306 |dead-url=no }}</ref>最初將中船雇用人力裁減47%,最終砍半,將公司人事營運成本自42%降至15%(5,490人降為2,721人,裁減2,769人),續留人力亦減薪35%。 ===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時期 === * 2007年:配合[[陳水扁政府]]的「[[台灣正名運動|正名政策]]」,董事會通過「中國造船公司」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公司英文更為「'''CSBC Corporation, Taiwan'''」。 * 2008年:[[股票上市]],順利完成[[民營化]]。 * 2009年:偉利船務代理公司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設立「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獲准,與台船發生「中國造船」商標爭議,雙方為此對簿公堂。 * 2010年:與[[永記造漆]]合資成立[[台船防蝕科技]],其中台船持有70%股權,該公司主要業務為船舶塗裝、大型鋼構防蝕、表面處理、海洋工程防蝕處理等<ref>{{Cite web |url=http://www2.csbcnet.com.tw/csr/about6.htm |title=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轉投資績效 |access-date=2015-06-04 |archive-date=2021-02-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4033414/https://www2.csbcnet.com.tw/csr/about6.htm |dead-url=no }}</ref>。 * 2013年:拓展非造船業務,跨足[[離岸風機]]產業,並與永傳能源合資成立台灣離岸風電運轉維護公司。 * 2016年7月:「中國造船」名稱案最高法院判決台船勝訴定讞。偉利船務不得使用與「中國造船」相同或近似的名稱,並應登報道歉。<ref>[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60719/910640/ 誰是正港「中國造船」?法官這樣判]蘋果日報,2016-7-19</ref> * 2016年8月:將原本任務編組的「潛艦小組」納入正式編制,成立「台船潛艦發展中心」,以配合[[蔡英文政府]]力推「國艦國造、潛艦國造」政策<ref>[http://udn.com/news/story/1/1865995 力推「國艦國造、潛艦國造」] 陳維鈞 2016-8-1 聯合報</ref>。 * 2017年3月:[[蔡英文]]南下高雄左營,出席「海軍106年敦睦支隊啟航歡送暨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和合作備忘簽署儀式」,見證國防部、中科院、台船等單位簽署潛艦國造備忘錄,正式啟動「[[潛艦國造]]」計畫<ref>顏振凱,[http://www.storm.mg/article/236402 國際政治要「先自助而人助」蔡英文:潛艦國造正式啟動] 風傳媒,2017-03-21</ref>。 * 2017年12月:台船累積虧損超過58億新台幣,台船董事會決議減資43.06億元彌補虧損。 == 主要廠區 == === 高雄廠 === 包含船體廠、艤裝廠設施及廠房船塢等,是個擁有一貫作業造船生產線的廠區,該廠具備承造百萬載重噸級船舶的設備能力,最大年產出為十艘百萬載重噸的船隻。 === 基隆廠 === 主要的造船設施及廠房,適合承造三十萬載重噸級以下的船舶,最大年產出在六艘左右。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PI_hQFSh0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台船搏翻身成亞洲最大海上巨獸!曾三年慘賠95億...逆轉勝關鍵靠這個 一探台灣國造潛艦|台灣新思路|94要賺錢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Category: 營利機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台灣國際造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