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台湾电影金马奖 的原始碼
←
台湾电影金马奖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台湾电影金马奖</big>'''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302%2Fd369b27bj00qpbooa001bc000hs00jx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34H8L90550OTB9.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台湾电影金马奖 外文名称: Golden Horse Awards 创办时间: 1962年 类型: 华语电影奖项 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 '''台湾电影金马奖'''(Golden Horse Awards)是由[[中国]][[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在中国台湾地区举办的电影奖项。 创办于1962年。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并称为"华语电影三大奖"。 金马奖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语电影报名,每届颁发23个奖项。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审团在观赏完所有影片,探讨讨论后投票选出得主。除了正式奖项外,还有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两个会外奖项。终身成就奖或特别贡献奖,则由各电影工(公)会推举,执行委员会投票选出。 金马奖每年举办一届,一般于每年11月至12月于中国台湾举行颁奖典礼。<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34H8L90550OTB9.html 获得中国的哪个电影奖项值得吹捧?]网易</ref> == 奖项沿革== 1957年,台语电影兴盛,征信新闻社(《中国时报》前身)举办第一届“台语片电影展览会”,有32部电影参与角逐,奖项类别分为:由专业评审选定的“金马奖”11项,观众票选的“银星奖”10名,另增设有“荣誉奖”1名和“观众票选优胜奖”10名,这是“金马奖”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过台语片影展只举办了一届。 1959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国语影片奖励办法》,每年办理前一年度的电影奖励活动,奖项分剧情片、纪录片与个人技术三部分,奖额不限,每项均有多名获奖;活动一连举办三届,初具金马奖竞赛雏形。 1962年,台湾新闻局公布实施《五十一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正式创设金马奖。共设18个奖项,影片部份颁予金马奖座;个人技术部份颁予奖金。采先行公布评选结果,再举行颁奖典礼,自一至十四届均维持此形式。第一届颁奖典礼于台北国光戏院(今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举行,共颁出七座金马奖和三十七万奖金。颁奖典礼的举办日期为每年10月31日,第三至十五届改为10月30日。 1964年,因同年已举办[[亚洲]]影展等原因,金马奖停办一届。 1965年,第三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于台北市中山堂举行,参与盛会的影星皆穿着所属电影公司订制的[[西服]]及[[旗袍]],整齐划一,为早期颁奖典礼的特色。 1966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修正,规定所有获奖者必须亲自出席领奖,如不能出席,应于一年内亲自补领。 1968年,第五届开始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办。 1971年,教育部文化局宣布金马奖由年度性改为长期性,《奖励优良国语影片办法》不再逐年公布。 1973年,撤销教育部文化局,由新闻局成立电影事业处接管电影相关业务,主办金马奖。 1974年,因举办亚洲影展,金马奖停办一届。 1978年,评审及颁奖形式被修改为第一阶段由评审提出入围名单,第二阶段由评审在颁奖礼当天选出得奖名单并密封,再于颁奖礼现场揭晓。 1979年,金马奖举办日期不再限于每年10月30日,并扩大为晚会形式。 1980年,首度举办国际影片观摩展;首度使用樊曼侬作曲、孙仪填词的主题曲《金马奔腾》。 1984年,金马奖首度交由民间办理。 1988年,金马奖工作委员会修改组织简则,停止由电影团体轮流主办,设立专任秘书长。 1989年,金马奖整体活动定名为“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本届增设国际影片竞赛,因受到舆论批评,仅办理一届。 1990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成立。 1991年,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正式转由民间运作,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同时纳入基金会下;个人奖项报名资格放宽为凡华裔人士均可报名,但需加入台港两地电影团体。 1992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更名为“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 1993年,金马奖设立[[星光大道]],大陆电影人首次正式组团参加相关活动,颁奖典礼首次在亚洲地区同步播出。 1994年,执委会决定不符合“大陆编导演比例不超过二分之一”的影片不能参加金马奖。 1997年,新闻局废除《奖励优良国语电影办法》,将金马奖定位为全球华语影片竞赛。 1999年,金马奖与新闻局达成协议,不主动邀请政界领导参加颁奖典礼,并规定出席的政界人士不上台、不致辞、不颁奖三原则;影片报名资格再次放宽。 2001年,修订组织章程,执委会主席两年一任,秘书长与工作人员一年一聘。 2003年,为庆祝金马四十,举办金马四十专题影展,放映历届最佳剧情片,举办金马四十暨张国荣纪念文物展,并广邀历届得主参加金马奖。 2007年,邀请国际影评人联盟和亚洲电影推广联盟在台湾设立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及奈派克奖。 2009年,合作制片会议更名为金马创投会议,共92件电影企划案报名,入选25部,进行280场会议。并举行两岸、三地电视电影合作机制、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研讨会。 2013年,庆祝金马五十,出版专书《那时此刻》,访谈112位历届最佳导演、影帝、影后;策划金马50风华展,展览文物超过五百件。 2018年,美国影艺学院公布纪录长片报名资格清单,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得奖作品可直接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纪录长片报名资格。 2019年8月7日,据国家电影局消息,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年第56届台北金马影展。[11]2019年11月23日,第5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暨星光大道落幕,钟孟宏导演的 《阳光普照》获得最佳剧情片,[[钟孟宏]]凭借《阳光普照》获得最佳导演,陈以文凭借《阳光普照》获得最佳男主角,杨雁雁凭借《热带雨》获得最佳女主角。 == 奖项文化 == '''奖项名称''' ”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岛名的字首,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称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 '''奖杯奖座''' 金马奖创立初期奖座依奖项有大中小之分。第一届奖座出处已不可考,第二届邀请青年雕塑家杨英风设计,以殷商图纹构化“马首是瞻”,表现得奖者的典范风华,之后配合时代进步,渐进设计为战马奔腾之姿,象征电影艺术工作者向专业化、艺术化、国际化不断努力的精神,也包含着华语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观胸襟,金马意兴风发、向前奔跃的姿态象征了金马奖引领华语电影奔腾不息之意。 == 奖项评析== 金马奖不以票房作为入选考量,反而为华语文艺片提供了展示舞台。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人民网评) 随着金马奖颁奖视野的扩大,这个存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华语电影颁奖礼仍具有风向标般的意义,被视为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之一。(人民政协报评) 由于外部环境所致,早期的金马奖主要针对台湾本土电影,后来港片加入,在港片黄金年代,一度喧宾夺主跃为主角,到20世纪90年代,内地电影开始参与。港片以其无与伦比的娱乐性,通过戏院和录像带,成为华人最熟悉的华语电影。除却港片之于华人,其它地区的电影,基本上处于相互陌生的状态,以电影奖为例,台湾人看金鸡百花的早期获奖名单,和内地人看早期金马一样,都感到非常陌生,如同翻看另一个国度的电影。(搜狐娱乐评) 金马奖是个有影响的华语电影奖项,它一直回避两岸政治纷争,从而为两岸电影工作者开展交流提供了空间。(环球时报评) == 参考来源 ==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返回「
台湾电影金马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