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202.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台湾市制 的原始碼
←
台湾市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台湾市制.jpeg|有框|右|<big></big>[https://p.potaufeu.asahi.com/8b75-p/picture/14162597/2cba9c4fc16b39c6c8720f098387eb99.jpg 原图链接][https://globe.asahi.com/article/11932390 来自 globe 的图片]]] '''台湾市制'''是指台湾的建制市制度,始于日治时期。1903年出现、1916年确立的[[台南市]],为最早以“市”命名的行政区划、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但此时的市仅为地区名,并不具有法人地位与“市”的管理机构,因此尚非为现今定义下正式的市制;1920年施行的《台湾市制》才为正式建制市制度在[[台湾]]的滥觞,也某种程度影响到战后[[中华民国政府]]下的市制规划、并延续至今<ref>[http://news.sohu.com/20091224/n269186039.shtml 台湾县市合并“升格”已成定局 不存在退场机制]搜狐,2009-12-24</ref>。 ==日治时期== 〈台湾市制〉由[[台湾总督府]]在1920年7月30日以律令第五号公布,同时以府令第四十三号表示将于该年10月1号实施,全文共39条,为台湾各州辖市的制度法源。 以[[台北|台北市]]为例,台湾市制实施后,除了增加台北市尹首长一职外,该市更成立了具有30名协议员的台北市协议会。该议会虽未具有法定[[约束力]],但仍视为台北市政岁入、岁出预算、市税赋课、罚款规范等方面的咨询机构。除此,台湾市制最大的变革是将台湾总督府所辖州郡市等视为公共团体,因此享有一定限度自主权;故顺应时势,除了第一批的台北、台中、台南三市改制之外,1924年至1940年也陆续成立其他8市。 应注意外地(含台湾、关东州、桦太等)市制与[[日本]]内地市制所适用的法律不同。 1935年,台湾总督府就台湾市制二度修正,明定“市”为法人,依法处理公共事务,并受官署之监督。并增加市议会的权限,从咨询升格为“对行政机关具有约束力的准自治机构”。另外各市下划非正式行政区划的区,负责区内之治安、防灾、清洁卫生、统计资料收集、[[道路]]、[[桥梁]]等公设物的管理。 1941年,台湾总督府公布“新高港都市建设计划方案”,计划以梧栖街为中心合并邻近街庄(大甲郡大甲街、清水街、沙鹿街、龍井庄)组成“新高市”,为[[台中州]]第三个州辖市,但1944年因战争影响,此行政区划并未实施。 ==中华民国时期== 现今在台湾的建制市共有三种:[[直辖市]]、市及县辖市,三者的规模与设立标准差异颇大。以下主要以统整的观点描述这些建制市的设立与发展,设置标准与其他细节详见该类市制主条目。 1945年至1946年,中华民国在台湾设立的第一批市,即延续日治时期所设的11个市,其中除[[宜兰市]]与[[花莲市]](原花莲港市)为县辖市之外,其余的9个市皆为省辖市。省辖市是中华民国原有的市制。值得一提的是县辖市,台湾原有的部分市因未达省辖市之标准,但重要性又高于一般乡镇,降为乡镇恐引发民怨,故特别增设而来。 1950年至1951年进行第二阶段的行政区域调整,此次大致上确立了台湾的行政区划并延用至2010年,[[新竹市|新竹]]、[[嘉义市|嘉义]]、[[彰化市|彰化]]、[[屏东市|屏东]]等4市于此时降为县辖市(之后到1982年新竹、嘉义才复为省辖市)。“省辖市”一名于1994年因应新修正的法规(《省县自治法》、《直辖市自治法》)而改称为“市”。而在县辖市的部分,1981年法规再增订“县治所在地”亦得设县辖市(不过尔后修正之现行法规已无此规定),使今日有部分县辖市之人口少于10万、甚至不足5万,形成一有趣的现象。另一方面,因设置县辖市之门槛为15万[[人口]],但近年来人口往大都市集中、以及人口成长趋缓的状况,使有部分乡镇虽人口趋近但迟迟无法突破者(如员林镇),出现了“合并改制”的想法。立法院也于2014年开始着手相关法规(《地方制度法》)的审查,终于于2015年5月正式通过将人口门槛下修至10万,员林及头份等“大镇”因而直接适用而改制为市成功。 直辖市在台湾出现,要到1967年的台北市,后于1979年增设[[高雄市]],皆由省辖市升格而来,此时的直辖市尚为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下的建制市。随着往后的[[经济发展]]与都市扩张,这样的行政辖区相较于实际的都市范围就显得过度狭小,再因应全球化下的都市竞争,而有2010年的4个新设直辖市的出现(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特色是都由人口甚多(达200万人)的县、或人口名列前矛的县与市合并升格而来,这些直辖市的面积有20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近200万或200万以上,[[面积]]与人口规模皆为空前的大,台湾的市制可说是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ref>[https://m.sohu.com/a/341944478_100251158 什么是项目里程碑,项目里程碑为什么如此重要?],搜狐,2019-09-19</ref>。 另外,由于多数的县辖市皆集中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县的升格皆造成县辖市的大幅减少(县的县辖市将改成直辖市的区),2014年底桃园县升为直辖市,此后应暂时不会再出现县辖市的人口规模超越市的情况了(如先前板桥市的人口多于新竹市、[[桃园市]]的人口多于[[基隆市]]等)。 ==视频== ===<center> 台湾市制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张学良说出不抵抗真相:中华民国政府的命令</center> <center>{{#iDisplay:z0510wqxydr|560|390|qq}}</center> <center>台湾制度</center> <center>{{#iDisplay:n0736h6fxd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台湾市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