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01.2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古太古代 的原始碼
←
古太古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古太古代.jpeg|有框|右|<big></big>[https://pic1.zhimg.com/v2-78a9457788b2fd1c77e9e62e78527c20_1440w.jpg?source=172ae18b 原图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421798047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古太古代'''是太古宙的第二个代,前一个是始太古代、后一个是中太古代,时间介于36~32亿年前。此时出现第一批蓝绿藻,也是最古老的化石年代。<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220/15/15484603_803150494.shtml 太古代 ],个人图书馆 ,2018-12-20</ref> ==地质== 古太古代是指距今36亿~32亿年之间的地质时期,在这期间形成的地层称古太古界(Paleoarcheam Erathem)。中国的古太古界只有[[华北]]地台的冀东曹庄变质表壳岩和[[鞍山]]陈台沟变质表壳岩和白家坟花岗岩,它们是早期形成的陆源碎屑沉积和火山沉积,随后又遭受了角闪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强烈构造变形,以及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侵入。 ==地壳== 太古宙的陆壳增长大致通过三个时期的地壳运动来实现。第一次约发生在距今35亿年前,在西伯利亚的阿尔丹地盾和阿纳巴尔地盾上发生,构成世界上最早的稳定地块。第二次[[地壳运动]]的时间发生在31亿年-29亿年前,见于波罗的海沿岸、澳大利亚西部、北美大湖区及南非等地。第三次地壳运动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后,这是一次颇为强烈、影响很大的地壳运动,并使当时有限的沉积岩层发生变质作用。中国的冀东、辽东都深受影响,构成中国最古老岩石的所在地。通过这次运动,地球的历史已进入到25亿年前,也宣告太古宙的结束。进入元古宙,虽然前期形成的古陆核仍继续存在,但面积还很小,而且彼此之间呈分离状态,象海洋中孤立的岛屿。构成“岛屿”的古陆核虽然开始处于稳定的地壳环境中,但构成“海洋”的其他地壳却仍是活动性很强,只是比太古宙有些减弱。到了距今约20亿年前后,出现了一次遍及全球的造山运动,比较大面积的稳定区出现了,地壳上强烈的火山运动也暂告一段落。在中元古和晚元古代时期,由于地幔的热力运动使它产生顶托与拉张作用。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地壳运动以板块方式进行,发生分裂、漂移、并接等现象。太古宙的陆核经过早元古代的造山运动使之扩大,有些还相互连接起来。 在距今14亿年-8亿年前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在不同时段内,发生过一些规模不同的地壳运动,随后趋向稳定。至此,自地球形成以来的强烈地壳运动终于告一段落。 ==环境== 在距今40亿年-35亿年的太古宙早期,原始水圈的水量不多,理由是发现当时的沉积岩只是个别现象。在这种少水、空气成分又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里,当然缺乏生物。所以早期太古代地层中至今尚未找到较清楚的生物化石遗迹。 到了距今35亿年-30亿年前的太古代中期,已有化石发现,而且沉积岩的数量与分布范围均有所扩大,由此可见这时的水圈分布已比较广泛。到了距今30亿年-25亿年的太古宙晚期,水圈又有所扩大,氧气开始增多,在距今27亿年的地层中发现原始藻类化石。 到了早元古代,[[大气圈]]基本上还没有消失火山大气的特点,只是由于藻类的出现,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所加强,还原性的大气由此可以进行氧化作用。 进入中元古代,气圈、水圈、[[生物圈]]都有明显的变化,大气中的含氧增加了,开始有利于生命的发育和成长。 到了晚元古代,[[火山]]作用明显减弱,大气中的含氧量可以获得较多的积累。在距今6亿年-7亿年前的这段时间里,生物突然繁荣,其门类与数量之多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就气候来看,距今6.5亿年-7.5亿年时,曾有世界性的冰川出现,分布面积很大,这是地球上首次出现冰期。有意思的是,在冰川沉积层中也见到有非冰川的、属于温暖气候下的沉积物,可见到时已有冰期与间冰期的变化。 聊城位于华北地层区之鲁西地层区,泰山群广泛分布于鲁西地层区,有的出露于地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太古界地层之一。泰山群主要由各种黑云母质、长英质、角闪石质片岩及片麻岩所组成,缺少典型石英岩,未见大理岩。 古太古代,地层运动频繁,鲁西、鲁东两地块轮换着下降和上升,作垂直运动,沉积与剥蚀。[[聊城]]深处大海之中,气候温润。 全球性巨型复杂纬向构造带开始强烈活动。地壳大面积下沉,鲁西地层接受南北向挤压,经受区域变质、混合盐化、花岗岩化作用,产生褶皱、断裂。原岩属泥砂质-基性火山岩建造,主要由黑云斜片长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组成,间有交错层理,个别岩石保留变余砂状结构,颗粒磨圆度差,为地壳下沉阶段的快速沉积。 地壳升降幅度相当频繁,鲁西地层分区有两次大的火山喷发,个别火山口已露出水面,海陆界线渐趋分明。原岩以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伴有基性—超基性火山及侵入岩。鲁西地层分区内泰山群中有两个大的火山喷发旋回。间歇有砾状岩石沉积,大多磨圆度较差,反映了陆壳上风化、搬运、沉积作用已经开始。 晚期,火山运动大为减弱,沉积环境渐趋稳定。鲁西地层区地表距海平面渐近。原岩以泥沙质建造为主。变粒岩中有长石、石英、石碎屑。 由于阜平运动,鲁西地层区隆起上升,区域岩化作用相继产生,有岩浆活动,上隆固结,形成了泰山等混合盐化穹隆群,生成了稳定的泰山陆核,其间经历了NE、NE—NEE水平向应力两次挤压。 ==生物进化== 自原始地球的冥古宙时期,就一直存在的细菌和细菌的进化生命体古菌,又经过了太古宙的第一个时期——始太古代,终于在这近十亿年的生物进化基础上,在古太古代中出现了最早的植物(原核生物)——蓝绿藻。 ==蓝绿藻== 现代的人们对于蓝绿藻的定义:蓝绿藻(又称蓝藻),由于蓝色的有色体数量最多,所以宏观上现蓝绿色,是地球上出现的最早的原核生物,也是最基本的生物体,为自养形的生物,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可忍受高温,冰冻,缺氧,干涸及高盐度,强辐射,所以从热带到极地,由海洋到山顶,85℃温泉,零下62℃雪泉,27%高盐度湖沼,干燥的岩石等环境下,它均能生存。 科属分类:蓝藻属蓝藻门,分为两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 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 ==蓝绿藻出现的意义== 众所周知,植物是会进行[[光合作用]]的,而最早的植物——蓝绿藻,它出现的意义就在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向着适应现代生物生存的方面发展,就是因为,它会“制造氧气”。并且,蓝绿藻适应在原始地球上的原始海洋生存,于是它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生长、进化。 ==视频== ===<center> 古太古代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地球简史系列-3.太古宙简介</center> <center>{{#iDisplay:k3305i0i64c|560|390|qq}}</center> <center>地球演化经6个时期: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center> <center>{{#iDisplay:e32214p2sx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返回「
古太古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