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52.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叙事曲 的原始碼
←
叙事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叙事曲</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be81fcb2bb34a98.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88736&sid=10484783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叙事曲 外文名称;Ballade |} '''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d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34324 简介勃拉姆斯的叙事曲 ] , 知乎,2017年12月6日 </ref> ==词源== 叙事曲(ballade)一词源出希腊语ballizein,意为跳舞;进入拉丁语后变为ballare,意思没有改变。古代歌舞不分,故本词和舞会(ball)、芭蕾(ballet)等词语出自一个词根。 ==演变== 古代歌曲、舞蹈不分,而在歌曲中歌词和曲调又不分,所以叙事曲最早的含义近似"载歌载舞"。后来,随着[[歌曲]]、舞蹈的分开,叙事曲逐渐变为指代歌曲的ballade和指代舞蹈的ball(舞会)、ballet(芭蕾)。最后,随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古老的歌词被人们所遗忘,于是歌词和曲调也分开了,叙事曲仅指代曲调,而没有歌词的含义了。 按时间来说,叙事曲的演变如下: 14世纪以前指跳舞。古代歌舞不分,故亦可理解为"载歌载舞"。 14世纪至浪漫主义前期指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的歌曲。随着时间的演进,歌词逐渐变为民谣和[[民间传说]],故曲调也随之具有叙事性,成为音乐性和文学性的结合。此时歌舞已经分开,故不再指代跳舞。 浪漫主义中后期一般指器乐作品。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原有的歌词逐渐被淘汰,歌曲中歌词和曲调逐渐分开,此时一般不再指代歌词,而专指音乐本身。 ==种类== 按演奏者分 按演奏者,叙事曲可以分为独唱曲、合唱曲和器乐曲。 为独唱家而创作的叙事曲 自浪漫主义前期开始,叙事曲专指歌曲。18世纪德国作曲家J.R.楚姆施泰格创作的《叙事曲》,已经是篇幅较大的独唱歌曲,由若干对比段落组成的作品了。到了19世纪,德国作曲家C.勒韦的叙事曲,富于戏剧性的歌曲,并已结合运用分节歌和通谱歌的形式。他的作品包括《魔王》、《爱德华》、《女店主的女儿》等著名歌曲,对F.舒伯特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合唱和乐队而创作的叙事曲 H.沃尔夫曾把他的独唱叙事曲《猛火骑士》改编成合唱和乐队作品。 为器乐而创作的叙事曲 到19世纪中期,波兰作曲家肖邦是首创了钢琴叙事曲这种形式。他的四部叙事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内容]]深刻、气象万千,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不朽杰作。随后,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等人,也都把叙事曲的体裁应用于钢琴作品。 按风格分 由于叙事曲的产生,不早于浪漫主义时期,故绝大多数叙事曲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按不同地域,叙事曲又可分为德奥浪漫主义风格、东欧浪漫主义风格等。特别地,刘文金的二胡叙事曲《豫北叙事曲》是中国风格的叙事曲中的代表作。 ==曲式== 叙事曲一般是单乐章作品,对曲式并没有严格规定,这一点和交响曲、协奏曲不同(交响曲和协奏曲一般是多乐章[[作品]],并且对每乐章的曲式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叙事曲较多采用三部曲式--即A-B-A结构;甚至混合曲式,如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代表人物== 肖邦 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共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即他21-32岁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肖邦的叙事曲充满波兰的[[民族]]风格。其主题为民歌性质,充满了民间音乐即兴和变奏,唱出了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这四首叙事曲在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气质方面、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结合方面,接近于舒伯特。肖邦的学生古特曼说,肖邦非常喜欢舒伯特的作品。但是,肖邦创造性地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将它的戏剧性和交响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这种音乐体裁以崭新的意义,使它具有史诗般的宏伟与广阔。肖邦曾亲口对舒曼说,他的叙事曲,是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启发,而写就的。这四首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性特征,充分体现了肖邦对于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表达。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四首首叙事曲,作于1854年。那时勃拉姆斯21岁,住在他的老师舒曼位于莱茵的别墅。 勃拉姆斯早期创作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乐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回旋曲替代了。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一部带钢琴协奏(obbligato piano)的交响乐。勃拉姆斯的早期钢琴创作除了这几部作品外,还有Op.10《叙事曲》,这是勃拉姆斯的小型套曲形式的[[创新]],在四个部分里,作者体现了著名英格兰民间叙事诗《爱德华》的故事情绪。 和肖邦一样,勃拉姆斯尝试以德国日耳曼民族叙事诗为题材,创作叙事曲。他的音乐没有光辉灿烂的旋律和华丽的炫技手法,但其形式具有古典乐派的庄重严谨,而其精神实质又是浪漫主义的。这种保守与创新的结合,可谓独树一帜,并已藉由这四首叙事曲,体现在了青年勃拉姆斯身上了。 ==代表作品==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 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认为应是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11世纪立陶宛被日尔曼骑士兵团所灭,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敌俘虏,并被抚养成人,受到敌方重用。立陶宛老人乔装成唱诗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华伦洛德。通过反复启发[[教育]],终于使华伦洛德醒悟,立志牺牲个人为祖国效力,最后终于使立陶宛人得胜,而华伦洛德却被敌人处死。 在这首叙事曲中,肖邦概括了这个故事的精神,使之具有史诗般的气概,但没有写实性的描写。乐曲的序奏如叙事诗,仿佛立陶宛老人在拨动琴弦,边叙述边唱歌;乐曲的最后犹如写华伦洛德慷慨就义,以个人的牺牲换取祖国的胜利。舒曼十分推崇这首曲子,他说这首乐曲"是肖邦最粗犷而又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乐曲采用自由曲式写就:庄重的宣叙调特点的8小节序奏之后,是安详而略带忧虑的第一主题,老人开始回忆和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第二主题则是舒展明朗的,令人感受到华伦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后的感慨。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戏剧性效果,第一主题不断地增强悲剧色彩,第二主题则发展成具有英雄气概的主题,以至在第二主题再现时,绝然不同于呈示部那抒情温柔的形象,已成长为成熟的、誓为祖国雪耻的英雄形象了。乐曲的尾声将全曲的情绪再一次推向[[高潮]]。结尾是悲壮的,象征着华伦洛德为国捐躯的壮烈。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 肖邦曾说,当他要写这首叙事曲时,是受密茨凯维茨的长诗《斯维台茨湖》的感动。那首长诗也是写立陶宛古代的爱国故事,大意是:立陶宛遭到异族侵略,青年人都去前方作战了,当留在城里的老幼妇孺听到敌人已迫近城门时,他们无力抵抗,只得乞求上苍,宁可让洪水淹没城市,与敌人同归于尽。果然,奇迹出现了,城市变成了一片湖泊。经过许多世代以后,立陶宛后裔漫步湖畔,探寻着这古代传说的遗迹。突然,有水仙从湖底浮起,向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又潜身返回湖底。 同样,肖邦这首叙事曲也并非是对这首长诗的具体描述。它由平静、优美的抒情乐段和暴风骤雨般的戏剧性乐段交织构成,我们只能根据它特定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气氛,对密茨凯维茨的长诗进行一定的联想。 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Op.47 舒曼曾解释这首乐曲说:"这首叙事曲的形式、特征与肖邦的初期作品全然不同,应该说是属于最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这首叙事曲不像前两首有那样[[激烈]]的戏剧性,而仅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也有人认为它与密茨凯维茨的另一首写斯维台茨湖的长诗有关,这首长诗是叙述对爱情不忠诚的人终遭报应的民间传说故事,但至今无法确认两者的联系。 乐曲开头的两个主题的对比性质与第一叙事曲接近,但出现于叙事性的第一主题之后的舞曲性质的第二主题,有如一幅独立的画面,使其具有中间插部的性质。第三主题实质上是第二主题及其移调再现之间的间奏部分,但它具有主题的功能。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 这首叙事曲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在结构上采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相结合的[[方法]]。在这里,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陈述时,性格上起了变化,变得充满了悲剧性的热情,而在再现部中最后一次陈述时,活跃而紧张的运动带来了惊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则用了和声变奏手法,是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题获得了色彩的变化。 豫北叙事曲 《豫北叙事曲》是作曲家刘文金同志1958年创作的,乐曲通过两个主题的对比发展,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后所发生的本质变化。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组成。在自由而强烈的引子后,二胡以缓慢的速度奏出根据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改编的委婉的主题,如泣如诉,刻划了解放前受压迫的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变化反复时,在同一小节内出现了#do和( do)的交替,感情更为悲哀。 第二段通过间奏,由C调转入D调,情绪陡变;旋律明快,节奏多变,以豫剧中经常使用的二度、四度、六度的前倚音或后倚音润饰[[主题]],充满喜悦和诙谐之情,展现了解放后的一派欢腾景象。 第三段又转回到C调,节奏时整时散,速度时慢时快,旋律跃宕起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但由于改变了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要素,音乐形象也随之改变,明朗宽广,富有浪漫色彩,表现了豫北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景。 《豫北叙事曲》由两个主题构成,通过两个主题的对比,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这首乐曲分四个段落,第一段由(3321)三个骨干音,出现了四次,进行加花变奏,情绪逐步上升,由平稳、徐缓趋向深情、激动。运弓由中弓到全弓,音色控制得比较自如,特别是两个特征音升1和还原5交替[[出现]],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情绪。 第二段要求运弓比较有弹性,顿挫分明,,因为乐曲比较欢快,所以节奏变化比较大,要放慢速度,由慢到快地进行练习,待到相当熟练以后,再按照正常的速度进行演奏。 第三段,散板需要由慢到快、音符由少到密,要求控制得自如。 最后一段,要求运弓流畅,音质好,揉弦的速度和力度都要加强。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刘文金创作的《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以深厚的传统音乐和作曲理论方面的功力,把二胡音乐的创作推向了专业化的高度。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d0160qk4or3|480|270|qq}} <center>《叙事曲》钢琴:倪子涵/音协琴行/指导:陈小宇 </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叙事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