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6.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受戒 的原始碼
←
受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受戒== (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作品名称 [[受戒]]创作年代 1980年8月 作品出处 《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 作 者 [[汪曾祺]] 字 数 约12000字 ==内容简介== 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ref>[汪曾祺.受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3-32]</ref> ==创作背景== [[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创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笔写小说,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作素材 <ref>[苏北.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47]</ref> 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当时有一户赵姓人家住在庙的附近。经过40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除了[[和尚庙]]、庵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物赵大娘身上。 [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8716092/50e6crwx0kMAy3YK3PdZqAUE_nvEihqSOtwewu3dnzP-v1dC3YNcPQb0V_JPdB4XRQgw5viayr1daUf_PQQhbZ-8ws6wFn-F 腾讯,引用日期2016-10-22] </ref> - <ref>[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J].当代文坛,1983,(1):18-20]</ref> ]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主流,所以汪曾祺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会上杨毓珉偶尔谈到了《受戒》,说小说写得很美但恐难以发表。在场的《北京文艺》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遂问汪曾祺要稿子。8月,汪曾祺把定稿转给李清泉并附了一份短柬,提到发表它是要有一些胆量的。尽管刚刚拨乱反正,人们对“极左”思潮还心有余悸,但李清泉力排异议,于《北京文学》第10期(从该期起《北京文艺》更名为《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受戒》。 <ref>[汪朗、汪朝、汪明.老头儿汪曾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4]</ref> ==人物介绍== 明海 “荸荠庵”里17岁的小和尚。因为家里兄弟多田地少,出于生计考虑选择了出家,13岁时到“荸荠庵”出家。庵内的当家和尚仁山便是他的舅舅。他与“荸荠庵”的邻居赵姓人家的女儿小英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还认了小英子的母做干娘。 小英子 庵赵庄的赵大伯的小女儿,与明海年纪相仿,心灵手巧、活泼美丽。她家是“荸荠庵”的邻居,日子过得很兴旺,除了自家的地外还租种了庵上的十亩地。 仁山 明海的舅舅,“荸荠庵”的当家和尚,负责管理庵内的账簿,教明海念经,深谙佛门的升迁之道。其人黄、胖,不修边幅,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披着短僧衣,光脚趿拉着僧鞋。 仁海 仁山的二师弟,很爱干净。有家室,老婆每年夏秋之间会到庵里住几个月。 仁渡 仁山的三师弟。年轻漂亮,聪明能干,不但经忏俱通,而且身怀绝技,会表演“飞铙”,还会放“花焰口”唱山歌。很有女人缘,据说外面有相好的,但是平常表现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连玩笑也不开。年下庵里杀猪时由他掌刀。 赵大伯 小英子的父亲,是个能干的庄稼人,不但田里场上的活计样样精通,而且会罾鱼、洗磨、修水车、砌墙等等手艺。不咳嗽、不腰疼,身体结实得像一棵榆树,为人和气,平时沉默寡言。 赵大娘 小英子的母亲,五十岁了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无论何时都是精神饱满,头梳得整齐,衣服穿得体面。热爱劳动,一天到晚不闲着。除了会做农活和家务,还会剪花样子。喜欢明海聪明、会画画,认他做了干儿子。 <ref>[汪曾祺.受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3-32]</ref>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所言“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受戒》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空气宛若梦境的“桃花源”,通过描写生活在其中的一对小儿女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赞颂了尘世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揭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 庵赵庄,以赵姓人家多和庄内有座“荸荠庵”而得名。小说通过小和尚明海与村姑小英子纯真的初恋故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门净地“荸荠庵”与生气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人间的烟火弥漫在寺宇内外。作品并没有着力于描述宗教对人性的异化过程或结果,而是以幽默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宗教环境中世俗化的一面:和尚们诸多的人生向往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荸荠庵”里没有神秘玄的气氛,也没有枯寂虔诚的膜拜,更没有道貌岸然的清规戒律。庵内的和尚学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就可以混口饭吃,可以攒钱,可以娶妻,可以斗纸牌、搓麻将、吃水烟。而且和尚们吃肉也不避人,过年时还会在大殿上杀猪。在这里,无所谓清规,甚至连这两个字都无人提起。不独是荸荠庵如此,城里的所谓佛门净地善因寺,也与世俗红尘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充满了人间的情趣和生机,比如善因寺住持自己有一个十九岁的老婆;虽然和尚们吃斋时如果发出声音会被监寺惩戒,但其实他并不是真打人,只是做个样子。总之,在这个旧社会的江南水乡,当和尚不过是谋一个“管饭”的地方,在人们心目中与种地、画画、弹棉花等行当并无实质区别,都是平等自由的谋生职业。 [[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描述了一个温情浓郁的人性世界。佛教中超然出世的生活原则,在作品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中,化作了叙述者对宗教人生的善意的嘲讽和戏谑,而积极入世的生活理想,则与作者所提倡的市民意识紧密相联,突出了民间文化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底蕴。正是在这种世界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才变得顺理成章,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阻力。作品表现他们的爱情时,既没有写如火如荼的情感冲突,也没有写悱恻缠绵的爱情纠葛,而是让人物植根于平凡的生活沃土,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劳动一起嬉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朦胧的爱情。这种清新纯洁的爱情,呈现出人性中健康、美好、天真的一面。 <ref>[王宁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经典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30-133]</ref> <ref>[特·赛尔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民族出版社,1999:649-651]</ref> <ref>[王泽龙.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51-152]</ref> ==艺术特色== 散文化风格 《受戒》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化小说。它所表现的既非重大题材,故事情节亦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冲突。明海与小英子的初恋不曾遭遇波澜起伏的曲折,作者在描绘这段感情时,通过含蓄节制、意趣盎然的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出其健康明朗的诗意状态。如写到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缺少了一块”,明海看到后,“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受戒》不但没有戏剧性冲突,实际上通篇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一开头写荸荠庵引出出家的明海,当地与和尚有关的风俗,明海出家的过程,庵内的生活方式,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标题所说的“受戒”,直到小说最后才出现。这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流”描写表面上看来结构松散无序,实则有其内在的秩序,营造出了一种恬淡诗意的[[文学氛围]]。另外,小说中对于地方风物、景物、人物、习俗等各式各样生活细节的描写,洋溢着一种[[欣赏]]、玩味的[[情趣]]。 <ref>[王宁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经典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30-133]</ref> ==叙述方式== 在叙述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的视角,大量使用插叙。在概要叙述其他次要人物时,小说采用的是作家视角,但在集中表现明子和小英子时,却引进了明子和小英子自身的视角。例如明子出家跟舅舅赴荸荠庵:“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所写全是明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小英子送明子到善因寺受戒,对善因寺的描写完全是从小英子眼中看到的:“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胳膊都高……好家伙,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有三丈多高,都是簇新的……一进去,凉飕飕的。到处是金光耀眼。”这里描写环境所用的口吻语气完全是小英子的。利用叙述视角的转变,作者在不具体描写人物形象、性格的情况下,用人物自身的[[行动]]、[[感受]]、[[语言]],让读者体味到其心灵的[[健康]]、[[活泼]]、[[明澈]]。 <ref>[西渡.行云流水 自在文心——汪曾祺《受戒》的叙事艺术[J].名作欣赏,2012,(13):5-9]</ref> ==语言特点== 《受戒》的语言朴素无华、精练明快。“[[清亮亮]]”、“[[滑溜溜]]”、“[[格挣挣]]”等口语化的词汇,短而精的对话,增强了描述效果,突出了人物性格。同时,《受戒》的语言又能是含蓄而富有诗意的。结尾处的景物描写“英子跳到中舱,两支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发着银光……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意象的组合点到为止,犹如一幅任意挥洒而又结构飘逸的图画。用“芦花才吐新穗”象征明海与小英子朦胧的爱情;“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则是对少男少女美好爱情的曲折描绘;水鸟扑鲁鲁飞远,则表现了人物表白爱情后心情的放飞。 <ref>[王宁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经典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30-133]</ref> <ref>[特·赛尔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民族出版社,1999:649-651]</ref> ==作品影响== 上承京派小说文脉的《受戒》,曾获得《北京文学》评选的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奖(《北京文学》每年评选的获奖作品分为“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两种) <ref>[钱振文.“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06,(6):30-37]</ref> 。尽管由于题材、风格“另类”,在《受戒》问世的当年主流评论界保持沉默,但是它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公社书记对汪曾祺说,他们公社开会时有两位大队书记一边开会,一边默写《受戒》中明海和小英子的对话。时间证明,《受戒》及其后汪曾祺发表的一系列作品跳出了1949年以后文学界主流关注“宏大主题”、“宏大叙事”的藩篱,侧重于关注小人物、小事件、小生活,讴歌人情人性之美,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中小说的新格局,对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14年,为纪念汪曾祺诞辰94周年,高邮市委宣传部和市广电台联合推出的微电影《受戒》。 [<ref>[王宁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经典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29]</ref> -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8716092/c71584Q6y5sLTbnNZsgkz1CstCcUmvJ8SgXOpdig6A_OgihxqhZGcundYVvsjFKHlOXWRyZxWxkMZE4ZWwFFsR3GQQtfTvqBw04XtndByQ-mE7S5 新浪,引用日期2016-10-22] </ref> -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8716092/1ea3CbrveimOLaSFxKnsHlL6Ob8WBLVb73xskWyFSdcwTkuDRMnSfjYN5F7tSCPBqXApECzbmnlcIneGdvHHHZCz9ErOFS-ws0zlR2EJio3y 网易,引用日期2016-10-22] </ref> ] 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8716092/35568gZBYJZo4MWiSUEHB__uCh4RVlIX_YsPuvxl2d8D-yw8qYYXoPrUmih4S6QGJMx7SkmqAtOu-_mDyF7UtjlJhV9G8rxmvp4flUl0HA 澎湃,引用日期2018-09-29] </ref> ==作品评价== 作家阿城:“中国大陆八十年代开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有一天在朋友处翻旧杂志……忽然翻到80年一本杂志上的《受戒》,看后感觉如玉,心想这姓汪的好像是个坐飞船出去又回来的早年兄弟,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之眼而没有“工农兵”气?《受戒》没有得到什么评论,是正常的,它是个‘[[怪物]]’。” <ref>[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7:156]</ref> 作家李锐:新时期文学的文体自觉是从《受戒》开始的,《受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是当代汉语的一次语言的自觉,一次文体的 自觉。汪曾祺先生用[[汉语]]完美、生动地表达了 丰富深刻的文学命题,他告诉大家,我们不一 定非要托尔斯泰化,不一定非得变成卡夫卡。 <ref>[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_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为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04,(4):118-119]</ref> ==作品争议== 2017年6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发现,学术期刊公司和同方知网公司未经授权,通过电子化复制,将《北京文学》《文学界》《芳草》等9种期刊、杂志中刊载的作品《受戒》,在学术期刊公司经营的中国知网及同方知网公司经营的手机客户端平台上通过付费下载的方式获取非法收益,遂代表该作品著作权拥有人提起诉讼。2019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二审判决,文著协获赔2万元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8716092/8e1cc7VmkSWgFk0nz5R-Zf_Vcli3iYi2P2W5HcJH8Lp-vvLqtEl0CFuwYanYSmFJo9M_zhzXpkbOp_Ph0121lRGt6Erj_KL7TauRMWDMfuRo_UU74LCF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07-04] </ref> 。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干部,《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北京市剧协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汪曾祺文集》(5卷),《汪曾祺全集》(8卷)。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8716092/0a2bW44i-2k_BjvIv7SynYwuh6qMgrVdwaHrU388uE8P5wUgSYf7hoRpzjFyarocs15jJslgqvIM9moLLOeJ7Tfdywr-CABX3WxdescAZ9sP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6-10-22] </ref> ==视频== {{#iDisplay:h0622zqwc7z | 560 | 390 | qq }} {{#iDisplay:k0514e6s4ue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830 categorg:+210
返回「
受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