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118.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印度象 的原始碼
←
印度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印度象'''<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34/6e/225edba3948ce5fce99adaec6110.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34/6e/225edba3948ce5fce99adaec6110.jpg 原圖鏈結] [https://www.itsfun.com.tw/%E5%8D%B0%E5%BA%A6%E8%B1%A1/wiki-9267917-0494796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small> |} </div> '''印度象'''<ref>[http://mypaper.pchome.com.tw/dhlee22560373/post/1372740688 印度象],PChome個人新聞台</ref>(''Elephas maximus indicus'')是[[亞洲象]]的[[亞種]]之一,生活在[[亞洲]]大陸上。自1986年以來被[[IUCN]]列爲瀕危物种<ref name=iucn>IUCN</ref>。 ==分布== 雖然叫做印度象,但實際其分佈範圍還包括[[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及[[中國]]。<ref name="sukumar93">Sukumar, R. (1993).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95MoRwdQlcYC&printsec=frontcover&hl=en#v=onepage&q&f=false ''The Asian Elephan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3758-X</ref> == 體型特徵== ===體型=== 初生的印度象幼仔身高約70-100公分,體重可達100公斤。到10-15歲,身高約2公尺。成年雄象的身高約2.5-3公尺,少數可達3公尺以上。達到繁殖年齡成年雌象身高約2-2.8公尺。體長約5.5-6.4公尺(含鼻子長)。成年印度象體重一般為3-3.5噸,最大者可達5噸。印度象背部較平緩,中部略高(非洲象背部中部凹陷)或者背部前半部較高,後半部較低,胯部較低並向後方傾斜。頭頂有兩個明顯隆起,俗稱“聰明頂”或“智慧瘤”。有些印度象鼻子根部眼睛前方隆起,是鼻骨凸起的外在表現。人工飼養的雌象,若不勞動或表演,身材常常較臃腫。 ===皮膚=== 印度象皮膚為深灰至黑色,耳朵邊緣和象鼻部分則呈淺褐色,隨年齡成長而越發明顯。但由于其體表往往覆蓋著各色泥土而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皮膚厚,可達3釐米以上,多皺褶,體表散生極稀疏的短毛。 ===象牙=== 一般來說,雄性的印度象有較為發達的象牙,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也十分短小。象牙對印度象尤其是雄象尤為重要。雄象用象牙來打鬥爭奪配偶,象牙發達顯然在打鬥中更有優勢,從何獲得更多繁殖後代,傳遞基因的機會。同時大象也有象牙協助採集食物、掘土和防御天敵。 觀察發現,印度象喜歡在土堆、樹幹或河岸上磨牙來保持象牙鋒利。野象比人工飼養的大象更愛磨牙,可能是因為野象的生存條件不如人工飼養下優越,象牙使用頻率也就更高,所以更需要把象牙磨尖。除了門齒,印度象口中還長有臼齒,也稱頰齒或磨齒。 ===眼睛=== 印度象的眼睛和其身體相比顯得很小。關于其視力究竟如何還有待研究,有人認為它們是近視眼,但也有人認為它們能看得很遠。過去認為大象是色盲,視覺是黑白的,但人工訓練的印度象在畫畫時對顏料有一定的選擇性,所以它們應該能分辨出色彩,隻是對色彩的分辨能力不像人那麽強,可能類似人類的“綠色盲”。 ===四肢=== 印度象四肢粗壯。前肢幾乎與地面垂直,有利于支撐體重,腕關節可活動;後肢略彎曲,運動時便于推動身體前進,小腿骨短,腕關節幾乎不能活動。大象沒有腳踝骨的,腳底有厚厚的脂肪層,便于緩解壓力,而且能有效感知地面的震動波,跺腳也是大象交流時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印度象和其它亞洲象前足外露的有5趾,後足4趾;普通非洲象前足4趾,後足3趾;非洲森林象前足5趾,後足4趾。 印度象運動能力很強,最快時速可達24公里/時,一次可跑400-500公尺。遊泳速度達1.6公里/時,可連續遊5-6小時。 印度象的體型比[[非洲象]]要小<ref>Shoshani, J., Eisenberg, J. F. (1982). [http://www.science.smith.edu/departments/Biology/VHAYSSEN/msi/pdf/i0076-3519-182-01-0001.pdf ''Elephas maximus'']. Mammalian Species 182: 1–8.</ref>,其肩部高度在2-3.5公尺之間,重量在2-5公斤之間。雌性通常小於雄性,有的雌性擁有較短的[[象牙]]<ref name="Shoshani">Shoshani, J. (2006).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hl=en&lr=&id=oCpiZA61tyQC&oi=fnd&pg=PA3&ots=2IMfIdn35g&sig=9LKyLo77Kb4BehHoiX_CSJsREXs#v=onepage&q&f=false ''Taxonomy,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Elephants''] In: Fowler, M. E., Mikota, S. K. (eds.) Biology, medicine, and surgery of elephants. Wiley-Blackwell. ISBN 0-8138-0676-3. pp. 3–14.</ref>。 ==習性== ===飲食=== 印度象是植食性動物,它們採食的植物根據其分布區的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印度象以植物的嫩枝、樹葉、莖桿為主要食物,也吃草和植物的果實。 每頭成年印度象每天需要進食150-240公斤,甚至300公斤,當然這與個體間的差異有關。大象的消化效率較低,隻能消化吸收食物中的40%,其他都成為糞便排出,正常的新鮮大象糞便成球形,在大象的糞便中還能清楚地看到其食用植物的殘渣,象糞中生活著很多微生物,甚至有昆蟲等動物。 近年來,由于棲息地被侵佔和破壞,自然環境提供給印度象的食物不足,印度象常冒險到農田採食分布集中易于採食、味道可口的農作物。在此過程中印度象逐漸摸清了作物生長規律,常在作物成熟的季節到來,並選擇採食作物最好吃、最有營養的部分,如專門採食稻穗、玉米棒而拋棄莖桿。 為了補充無機養分,印度象也喝含鹽分的小水塘裏的水、採食鹽漬土。西雙版納的觀察發現,成年象還採食河床水底的一種黑色小石粒,在象的糞便中也有發現。這種石粒的成分是什麽,印度象為什麽要採食它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景區中在固定地點埋放食鹽能吸引野象到來。 印度象每天需要飲水數次,一天消耗的水量達60公斤左右。如果水太渾濁,印度象還會在河流或水池邊用鼻子和腳挖出一個坑,喝坑裏滲出的經過沙石過濾的水。印度象飲水時,先將水吸入鼻中,然後再噴到嘴裏喝下,不能直接用鼻子喝水。鼻子每次最多可吸水15升左右。 大象採食時,會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或纏繞拉斷樹木的枝葉然後送入口中。遇到較小的果實等則用鼻端的指狀突起捏起送進嘴裏。對于散落在地面的碎草、樹葉等,則先用前腿將其堆成堆,然後一並卷起。有時還會把食物來回甩打,去除上面的水或泥土,或者用鼻端的突起挑揀。 人工飼養的印度象在吃精飼料時會一邊吃精飼料一邊吃草,這種行為可能是一種咀嚼處理機製,即草料可把在口腔中經過唾液消化攪拌成黏稠狀的精飼料輔助咽下並起到清潔口腔作用。 ===洗浴=== 野生的成年的印度象很少躺在水中沐浴,它們常用鼻子吸水噴淋到身體各處清潔身體和給身體降溫。而幼象則會在成年象的護衛下盡情地在水中翻滾、嬉戲和玩耍。人工飼養的成年大象有時也常舒舒服服地側躺在水中,讓馴象師為其搓洗身體。 成年象有時會到深水中甚至大海裏洗浴遊泳。在烈日下,當印度象離水源較遠時,它們會把鼻子伸進嘴裏,吸出胃裏的水,然後噴到身上。 印度象也會用鼻子卷起地上的浮土,拋撒到身上,這種行為很常見。覆蓋在身上的塵土能防止蚊蟲叮咬和烈日灼傷皮膚。地面浮土不足時印度象還會用腳把泥土踢松。 印度象也常把泥漿噴灑到身上,泥漿能起到和水一樣的降溫作用,而且泥漿滲入粗糙皮膚上的皺褶,能包裹住裏面的寄生蟲。泥巴幹了之後被抖落下來,就能把寄生蟲一同清理掉。 此外,亞洲象在進食時還會卷起一些草和枝葉蓋在頭和背上,防止日曬和蚊蟲叮咬。印度象還會用鼻子撓癢或在大樹上蹭癢,有時還卷起木棍或竹篾來撓癢,少數情況下會在地上躺下打滾。高緯度地區動物園裏的印度象還會在雪地上打滾或把雪扔到身上。 ===活動規律=== 印度象平均體溫39.9°C,畏寒,但也不喜歡陽光直曬,白天多隱蔽于林陰處,避開烈日暴曬,多在氣溫稍低的清晨和傍晚覓食,這可能也是對人類活動的避讓。 印度象平均每天約3/4的時間,即17-19小時處于活動狀態,這些時間主要用于取食,而成年象每天睡眠時間隻有約4小時。印度象一般站立或依靠樹木睡覺,有時也側臥休息,但不能長時間臥倒,因為其體重太大,臥倒時會壓迫內髒。 白天周圍人多時印度象表現出較高的警戒性,夜晚人為幹擾少時則處于放松狀態,警戒性低,顯得更自然。 印度象的活動也有一定季節性規律,根據2003-2004年,在西雙版納勐養子保護區野象谷進行的研究觀察,2月和8月野象活動較多,而在10-12月很少活動,這可能與食物多少和棲息地其他因素有關。 印度象在密林中活動時常沿著寬約70公分的固定路線,俗稱“象道”,這些“象道”也為人和其他動物在林中活動提供了方便。 因印度象軀體龐大,膝蓋彎曲度小,在坡度大的地區活動困難,上下坡時總是沿著山脊或走S形。 ===社群結構=== 印度象群是以最年長的雌象為首領的“母系社會”,象群一般由若幹頭成年雌象和未成年象組成,,也有一頭母象和其1-2個孩子(一大一小)組成的小家庭。雄象7-8歲性成熟後會離開象群成為獨象,它們獨自生活,或是加入僅由雄象組成的“光棍”群。 象群的規模大小不等,少則2-3頭,6-10頭較為常見,16頭以上的大群主要見于食物較少的旱季。超過百頭的象群100多年前還很常見,現在基本見不到了。通常情況下,象群與象群的活動範圍並不重疊,但有時數個小象群會結合成一個大群,並表現出時分時合的特征。 雌象群成員之間多有親緣關系,所以關系緊密,而雄象群結構則較為隨意和松散。 在交配期,象群會呈現出一雄多雌的結構,即由一頭成年公象攜帶一群雌象和幼象,但一般仍由最年長的雌象擔任首領,帶著象群活動,雄象則活動在象群外圍,始終處于警戒狀態,隨時準備護衛象群和應對競爭者。 ===通訊交流=== 印度象聽覺、嗅覺非常發達,視覺較差。 印度象能發出多種多樣的聲音,包括低沉的隆隆聲,鼻子噴氣聲,和我們熟悉的用喉部和鼻腔共鳴產生的嘹亮的“嗷喔——”的聲音。印度象還能發出頻率為12-24Hz,穿透力很強,可以傳播20公里以外的次聲波,人類一般聽不到。 這些聲音能表達出極為豐富的內容。 例如個體之間會用低沉的吼叫聲和尖銳的鳴叫聲彼此打招呼。發情的雄象會發出一種特殊的次聲,既威脅其他雄象又向雌象求愛,如果象群中有發情的雌象,它也會發出類似的隆隆次聲回應,並且音調更低沉,傳播更遠。如果有象群成員走失,它們會用短促而響亮的“嗷!”的聲音進行聯絡。 印度象互相握鼻,愛撫對方的身體,甚至將鼻子伸進對方嘴裏,都是親近友好的表示。大象對同類一般較為友好,即使陌生的象見面也會友善地相互問候。不過在食物和水源匱乏時象群之間也會互相示威驅趕,發情期的雄象會互相排斥。 印度象通過嗅聞糞便、尿液,以及身體表面腺體(包括皮脂腺、腹腺、肛門腺、包皮腺等)散發出來的氣味,也能獲得很多信息,包括個體識別以及同性或異性個體是否發情等。 印度象張大耳朵,抬起頭則是高度警戒的表現。繁殖期雄象高昂起頭,用象牙對著競爭對手是在進行示威。 面對其他生物的出現,印度象會先靜默對待,如果感到是一種威脅壓力,它們會突然噴出氣霧(有助于緩解壓力,也是在試探對方)然後馬上回避,有時也可能發動攻擊。 雌象在未成年時就喜歡照顧幼小的成員,而小雄象更喜歡追逐打鬧,為將來搏鬥做準備。 ==生長繁殖== ===生長周期=== 印度象,尤其是野象的年齡很難說清楚。一般食草動物的年齡可用乳牙或磨牙的生長和磨損情況判斷,可是由于很難接近大象,這種方法可行性較小,一般通過體型和象牙(門齒)的大小來判斷象的年齡,有經驗的人還能從鼻子和耳朵上淺褐色區域的面積以及耳朵卷曲情況判斷印度象年齡。 雌象10歲左右性成熟,而雄象一般要到12-14歲才性成熟。印度象18-24歲(有的甚至要到30歲)才體成熟。大象終生生長,但體成熟後生長很緩慢。由于體成熟腳腕,雌象一般在16-20歲左右第一次繁殖,而年輕的雄象由于競爭不過強大的成年雄象,野生條件下一般沒有繁殖機會。 印度象的壽命是除人類以外哺乳動物中最長的,一般約60-80歲,有的甚至能活到90歲甚至百歲以上。 ===發情交配=== 雄象發情狂暴期一般為一年一次,時間並不固定,多在11月至次年5月;雌象發情期理論上每4個月一次,每次持續2-4天。發情期最明顯的特征是性腺流出液體。發情期的印度象昏昏沉沉,脾氣暴躁,甚至會攻擊同類和主人。雄象出現性尿濕及兩額部的顳腺有液體分泌現象,最活躍時陰莖勃起外露,並不斷敲打腹部,而雌象則陰唇外翻,紅腫,分泌液增多。 印度象的發情交配以雌象為主,隻要雌象處于發情期就能受孕成功,當然,如果雄象也處于發情狂暴期成功率更大。 發情期的雄象排斥其他雄象,會互相吼叫,抬頭用象牙對著對方示威,有時還會進行搏鬥。搏鬥時兩頭雄象面對面,抬起頭,象牙向前撞向對方然後用力推搡。搏鬥後失敗的一方會轉過身離開。 在交配前,雌雄象會相互靠近,用鼻子不斷嗅聞對方的陰部、肛部、糞便、尿液、身體表面等。雄象一般比雌象更興奮、主動。如果雌象接受雄象,會對其翹尾示臀;如看不上雄象則會逃跑,並在交配時盡力掙脫使交配失敗。遇到雌象回避,雄象會追逐雌象,並用鼻子和象牙頂、擠、靠、壓雌象。交配時,雄象先站在雌象身後,把頭搭在雌象背上,然後僅用後腿站立,前腿跨在雌象身上,並用鼻子控製和愛撫雌象,術語叫做“爬跨”。交配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分鍾。交配後不久雄象就會離開。 有時爬跨在非發情季節也會出現,可以算是一種練習和試探。 雌象懷孕後體態笨重,乳房膨脹,不願像平時那樣活動,印度象妊娠期長短有較大差異,為18-22個月。圈養印度象,所懷幼象是雄性的為615-668天,是雌性的為628-668天。每胎一仔,1%-2%的雌象可產雙仔。 並不是每次交配都能使雌象受孕,而印度象體型巨大,很難從面板判斷是否懷孕,有時人們滿心歡喜地等待小象出生,可直到過了預產期,雌象還沒有分娩跡象,人們才意識到它是假懷孕。 ===產仔育幼=== 由于交配期不固定,印度象產仔期也不固定,全年都可能見到有幼象出生,在12月、1月和2月較多。大部分雌象在夜裏,尋找有嫩草或地面柔軟的地方生產,有時有其他雌象擔任接生婆。生產前雌象焦躁不安,大聲呻吟,要持續2-3個小時。生產時,雌象後腿彎曲,呈半蹲的姿勢,防止幼象從過高的地方摔下。幼象剛出生時有一層胎衣包裹,要由母親或接生雌象撕開。 幼象剛出生時一般先靜靜地側睡一段時間,然後慢慢地抖動耳朵、尾巴、鼻子和腳,在後就在其他象的攙扶下站起來,嘗試走路。有時雌象會用腿踢打幼象,或用鼻子拉扯小象的鼻子,讓小象盡快蘇醒站立。剛出生的幼象身上毛長,鼻子短,僅25-35釐米,身高76-91釐米,體重約100kg,大約兩天後才能隨象群到處活動。幼象從雌象身體側面吃奶,吃奶時把鼻子向上揚起,直接用嘴吮吸乳頭,新生的小象感官還不能很好的工作,往往找不準乳頭,母親和接生雌象會耐心引導它。 小象會受到整個象群的關愛,象群會盡量放慢行進速度防止小象掉隊,遇到危險大家會一同保護小象,平時家庭成員也會經常愛撫照顧小象。幼象在出生的頭幾個月隻吃母乳,並會一直哺乳到2-3歲甚至更長。不到一歲的小象不會用鼻子卷東西和吸水,喝水時會俯下身直接用嘴巴喝。幼象要由母親悉心照料到5歲左右。 印度象每隔4-8年繁殖一胎,小象出生後它的哥哥或姐姐可能仍由母親照顧。新生兒出生後雌象對上一個孩子的關愛必然會減少,小雌象會幫助母親照顧弟弟妹妹,而小雄象常會嫉妒。當然,以上這些信息不同個體可能存在不小的差異。 ==生活環境== 野生印度象主要自然棲息地為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風林,也生活于灌木叢、稀樹草原、 河漫灘平原濕地等環境。印度象對生境選擇存在著共性和個性,包括對自然生境和社會生境的選擇。以下關于印度象生境選擇的資料主要來源于對野象的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可能有所差異。 中國印度象主要分布于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多生活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氣溫較高、空氣濕潤、靠近水源、植被生長茂密的熱帶森林中。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及林間的溝谷、緩坡、竹林及寬闊地帶最為常見。而印度象最喜愛的適宜生境是有竹叢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地段,以及竹叢較少而以殼鬥科的栲和櫟為主的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地段。 ==保護措施== 亞洲象(包括印度象在內)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附錄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EN),在中國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野象分布的國家均已經採取或正在採取多種措施對其進行保護,有的國家和地區還將它們作為旗艦種,在保護野象的同時促進了對野象生境的保護。 ==其他== 印度象也是許多節日和儀式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泰國新年宋幹節(潑水節),大象會走上街頭,和人們一起慶祝。泰國人還把11月1日定為“象節”,這一天會有精彩的大象表演和大象運動會,以及大象聚餐。 現在印度象最主要的是用于觀賞和娛樂,大象是動物園了最受歡迎的動物之一,著名旅遊景區野象谷,觀看精彩的大象表演和一睹野生印度象的風採,無疑是最有吸引力的項目。 ==參考文獻== {{reflist|20em}}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olumn-width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印度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