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3.1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印度洋板块 的原始碼
←
印度洋板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印度洋板块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24/accbd7a861bd44788d99aa4943234ccd.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84048388_500192 图片来源于搜狐]]] '''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plate)为大板块,又名[[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的北部、[[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 印度洋板块可以分为:[[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等中小板块。<ref>[https://www.sohu.com/a/214535711_500192 【地理概念】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2018-01-04 来源:搜狐网</ref> ==简介== 印度洋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洋板块移动了约二千到三千公里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 '''运动情况''' [[欧亚板块]]南缘,沿[[印度]]与[[尼泊尔]]剪切带(orogenic belt),由沉积物挤压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GPS测量表面,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每年移动5厘米,而欧亚板块每年向北移动2厘米,因此导致欧亚板块变形,而印度洋板块每年被压缩4毫米。 ==活动频繁原因== 由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多为各大板块之间的边界,这里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地幔岩浆在大洋中脊处上升并固结,生成大洋地壳,较老的地壳被推向两侧,使洋盆面积不断扩张。据推算,宽达1.5万公里的太平洋仅需1.5亿年左右即可形成。 当移动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击时,其前缘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因地幔岩浆的上升作用不仅发生于海洋,也在大陆深处进行,导致大陆发生破裂,形成地沟,处于两侧地壳向外扩张和产生新洋壳的前夕,可视为胚胎型大洋。进而发展,即会产生海水灌入,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这就是洋壳形成的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 新洋壳的不断生成必须伴有老洋壳的破坏与消亡,如地中海则代表大洋发展的终结期,这个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于非洲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曾一度被封闭,成为内陆大沙漠,后因[[直布罗陀海峡]]被冲破,[[大西洋]]水复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积远小于古地中海。太平洋则因洋盆边缘收缩速率大于海隆的扩张速率,也使其处于整体收缩过程中。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印度洋板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