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6.1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南澳鄉 的原始碼
←
南澳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宜蘭 南澳龜山'''<br><img src="https://6.share.photo.xuite.net/abovetaiwan/161f069/11616203/546524062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abovetaiwan/twblog/134107539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南澳鄉'''南澳鄉位於宜蘭縣東南境,地處東經 121度、北緯 24度間。東以省道台九線與蘇澳鎮的東澳里、南強里、朝陽里為界,面臨太平洋;南以和平溪(大濁水溪)與花蓮縣秀林鄉為界;北與蘇澳鎮、冬山鄉相鄰;西臨南湖大山,與大同鄉接界。 「南澳」因位在蘇澳的南邊,長久以來,大家就這麼習慣的稱呼它。它是由東澳溪、大南澳溪、和平溪(大濁水溪)及大元山(海拔1,489公尺)、十六分山(海拔1,817公尺)、三星山(海拔 2,551公尺)、南湖北山(海拔 3,535公尺)、南湖大山(海拔3,740公尺)等溪流與高山的組合。<ref>[https://www.e-land.gov.tw/cp.aspx?n=9E1BEC13B38E00CE&s=E9037FF7EF215960 鄉鎮特色],宜蘭縣政府,2021/04/30</ref> 南澳鄉早期是泰雅族之南澳社的居住地,其祖先都是從南湖大山遷移下來,所以取其社名稱此地為『南澳』。它是宜蘭縣內面積最大(740.65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 8 人),自然資源最豐富,最有開發潛力的鄉鎮。 == 部落人口 == 清代南澳地區,隸屬「後山」範圍之內,清廷為杜絕洋人覬覦之謀,特命提督羅大春開築北路,以便清正府勢力進入。同治13年(1874),清軍進駐南澳北岸,南澳泰雅族人出草抵抗。光緒16年(1890),劉銘傳派兵討伐,攻入塔壁罕(原東岳村舊部落)等社,焚燒部落,奪獲糧秣、械彈等,南澳泰雅族遭受空前浩劫。日治時期大正三年(1914),日人在討伐太魯閣群泰雅人之際,也進入南澳地區收銃器,完全控制了南澳群泰雅人。日昭和年間(1926-1938)日人進行大規模的移住計劃,先後成立東澳部落(現東岳村)鹿皮與柑子頭部落及現今南澳村、碧候村等,推行水田、旱田的定地耕及技術。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於民國38年才正式劃此地為宜蘭縣南澳鄉沿用至今。住在南澳的人有漢人、噶瑪蘭人、平埔族人、日本人、洋人等族群。<ref>[http://xn--kwr22her7a6qdvs6a.tw/319/e-land/Nan'ao.htm 南澳鄉],輝哥的天空,</ref> == 歷史 == 文獻上南澳地名,開始見於[[清朝|清]][[嘉慶]]15年(1810年),當時因此地位居蘇澳之南,便稱為'''大南澳'''。[[大正]]元年(1912年),改稱'''南澳''',[[昭和]]7年(1932年)成上一社,名曰'''南澳社''',南澳這個地名就為大家所接受 [[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隸屬「後山」範圍之內,長期間維持部落社會的型態。台灣開港之後即有少數之歐洲人發覺南澳為無政府地帶,因而企圖在此真空地區建立小殖民地,而有[[大南澳事件]]的發生{。 清治末期,清國政府厲行[[沈葆楨#開山“撫番”|開山撫番]]政策,[[同治]]13年(1874年)清軍入侵[[南澳溪]]北岸,南澳[[泰雅族]]人[[出草]]反抗。[[光緒]]16年(1890年)[[劉銘傳]]派兵入侵,焚燒部落,清軍搶奪糧食等物資。 [[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大正6年(1917年)[[宜蘭廳]]下新設'''南澳支廳''',支廳位置在大南澳地區的浪速(Naniwa,今蘇澳鎮朝陽里)。大正9年(1920年)施行州郡街-{庄}-制,改為[[臺北州|台北州]][[蘇澳郡]][[蕃地 (蘇澳郡)|蕃地]]。戰後,台北縣'''南澳鄉'''正式成立,民國39年(1950年)又改隸於宜蘭縣之下。 ===南澳鄉的次分區=== 分為東澳地區(東岳)、南澳地區(南澳、碧侯、金岳、金洋、武塔)、澳花地區(澳花)。 '''東澳地區''' :位於南澳鄉北區,因日治時期的漢原分治政策,大致上以[[台9線]][[蘇花公路]]為分界,西側的山區今劃為本鄉東岳村,東側的沿海地區今劃為[[蘇澳鎮 (臺灣)|蘇澳鎮]]東澳里。1913年由哥各朱社頭目哈泳.巴達(Xayun-pata)所創立,過去稱伊藥(lyo),因東澳山中盛產貴重藥草lyo (金線蓮)而得名,隨著金線蓮的減少,現今通常以多必優為名。 '''南澳地區''' :位於南澳鄉中區,是全鄉的中心與人口主要聚集地,鄉治所在地位於南澳村。因日治時期的漢原分治政策,大致上以[[台9線]][[蘇花公路]]為分界,西側的山區今劃分為南澳、碧候、金岳、金洋、武塔等五村;東側的沿海地區今劃為[[蘇澳鎮 (臺灣)|蘇澳鎮]]朝陽、南強等兩里,這七個村里合稱為[[大南澳]]地區。主要居民為[[泰雅族]]南澳群。 '''澳花地區''' :位於南澳鄉南區,與[[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以[[和平溪]](大濁水溪)為分界,本地區行政區劃為澳花村,主要居民由原來的莫瑤社(Moyau )、巴玻凱凱社(Babo-Kaikai)、巴波里奧社(Babo-Lelao庫巴玻)、利有亨社(Leyoxen)、太魯閣群(Taroko)遷入後組成。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南澳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