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53.2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华阴老腔 的原始碼
←
华阴老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CD7F32" align= center| '''<big>华阴老腔</big> ''' |- | [[File:华阴老腔.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79777396&di=44cab5be48f9da24ba6bb7d042a9ac5e&imgtype=0&src=http%3A%2F%2Fs9.rr.itc.cn%2Fr%2FwapChange%2F20168_30_14%2Fa0hutx71361735931596.jpeg 原图链接][https://m.sohu.com/n/466740974/?_t_t_t=0.9440115710905223 来自搜狐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华阴老腔 '''流行地区''':陕西省 '''类 型''':皮影戏曲剧种 '''地 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403 皮影戏(华阴老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发源地区''':陕西省华阴市 '''批准时间''':2006年 |} '''华阴老腔''',是一种[[皮影]]戏曲剧种,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华阴市]],原是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原则为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至今流行于陕西地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于2006年,华阴老腔被政府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剧种凭其的独有之长,使得该剧有着出色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但该剧种又处于另外一种特殊情形,即家族戏,当前仍然是濒于灭亡缺乏传承人,急切的需要保护与发展传承。 在2016年,著名歌手[[谭维维]]通过电影《白鹿原》和华阴老腔这一艺术结缘,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和华阴老腔的老一代的艺人们为观众呈现了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 ==概述== 华阴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也是一种皮影戏。与皮影戏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如果唱戏站在后台就是皮影戏,如果唱戏人跑到前台来吼唱就是华阴老腔<ref>[http://www.chnjinju.com/html/lilun/20160224/4414.html 当华阴老腔“一声喊”之后],山西戏剧网,2016-02-24 作者:胡丹</ref>。根据《华县志》相关内容的记载,老腔皮影亦可称作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即1736到1745)就已经盛行在华州(今[[华州区]])。华阴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全然得益于华阴市的独特地理:北滨[[渭河]]、南邻[[秦岭]]。 ==渊源== 双泉村这个小村庄处于西岳华山脚下,[[黄河]]、[[渭河]]以及洛河这三条河流在村庄附近汇合,在村子里边祖祖辈辈相传着一个老腔皮影戏班。[[皮影戏]]在陕西这一片区域似乎司空见惯,可是双泉村的这个戏班子却会一种独特唱法,名字叫做老腔<ref>[http://www.sohu.com/a/326162524_100281495 “最早的摇滚乐”华阴老腔] ,搜狐,5idea五行教育,2019-07-11 16:28</ref>。 据说,早在[[西汉]]时期,此地是一个军事粮仓,漕运就直通西汉的都城[[长安]]。带头的船工为了统一劳工们的动作,方便工作,在喊着船工号子的同时,一边拿着木块敲击船帮,由此诞生了老腔。 至于老腔这一名字的来源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其与当地其他的戏剧比较,年份比较早,特别是老枪显得粗犷豪放、富有气势、古朴深沉,像是上古遗留下来的音调,因此称之为老腔。另一种说法是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然后逐步演变而成的,因此就取地名老河口的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由于处于华阴市所以叫华阴老腔。 ==类别== 华阴老腔可被分为两大类:阿宫腔和弦板腔。 ===阿宫腔=== 亦被称作北路秦腔。因其唱腔的艺术特点为翻该遏低,所以也被称作遏宫腔。流行的范围有[[咸阳]]([[礼泉]]、[[兴平]]、[[泾阳]]、[[三原]]、[[乾县]])、[[渭南]]([[富平]])、[[西安]]([[高陵]]、[[临潼]])、[[铜川]]([[耀县]])等等地区。 阿宫腔原来的演出形式是皮影,在1960年被搬上了大舞台,并对常腔、表演、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方面作出了些许变革,但原有的特点仍然被保持住了。 其特点为婉转动听、刚劲有力且激昂,并假嗓翻高唱出<ref>[http://www.xi-qu.com/pyx/zs/12010.html 华阴老腔的两大种类],中国戏曲网</ref>。 阿宫腔的剧目取材广泛、内容内容,已经发掘整理出来的传统剧目就有六百多本。剧目的唱词微显朴实、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其中,取材于历史的剧目,大多都是以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残忍无理并且批判卖国苟且、表现民族气概为目的所创作的戏,像是《[[七箭书]]》《[[重耳走国]]》等等。而取材民间故事的剧目,大多都是以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男女爱情离合、抨击忘恩负义以及赞颂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清官为目的所创作的戏,像是《[[西厢记]]》《[[金鳞记]]》《[[王魁负义]]》《[[女巡按]]》等等。而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剧目,大都是以抨击邪恶势力及恶少劣妇为目的而创作的讽刺性喜剧,像是《[[三婆娘顶嘴]]》《[[屎巴牛招亲]]》《[[打锅]]》《[[抹牌]]》等等。 生、旦、净、丑皆为阿宫腔角色行当,表演上基本是沿袭了秦腔的形式,并且采用了某些皮影所特有的表演动作,显得尤为独特别致,而且在表演上也有塌城、剑出鞘、踢打等等武打特技。 ====发展历程==== 老艺人段天焕回忆说道,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阿宫腔已经从礼泉传播到了渭北地区,《范雎相秦》《玉瓶赠金》《祥麟镜》《四贤册》等剧目都被演出。与原先的秦腔唱调相比较,发现有“三放不如一遏”这样的艺术效果,于是就取名为“遏工小调”,艺人们称之为“遏工”。后来到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皮影班社以及著名艺人又相继地出现,主要有《[[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艘孤]]》《[[清河桥]]》等剧目被演出。 在1940年之后,由于社会环境恶劣、连年战争不断,阿宫腔戏剧班相继解散,只有段天焕这一个戏班子还在坚持着生存下去,没有放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富平县政府及时抢救了阿宫腔这一剧种。政府组织以段天焕为首的老艺人们成立了民乐皮影戏社,频繁地并积极地开展演出活动。于1958年,政府又将富平县三团改成富平县阿宫剧团,《[[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瓶赠金]]》《[[女巡按]]》《[[锦香亭]]》《[[王魁负义]]》《[[四贤册]]》《[[白蛇传]]》《[[翰墨缘]]》《[[金鳞记]]》等等传统戏剧和《[[鸡毛信]]》《[[雷锋]]》《[[红石钟声]]》《[[八一风暴]]》《[[三姑娘]]》《[[两家亲]]》等等现代戏剧陆续被创作、改编以及演出,并在1961年赶赴[[北京]]进行了文艺汇报演出,受到了戏剧专家们以及观众们的欢迎、喜爱和赞扬。 ===弦板腔=== 弦板腔主要流行于[[咸阳]]([[乾县]]、[[礼县]]、[[兴平]])、[[宝鸡]]、[[凤翔]]等地和[[甘肃]]的东部一带。据说,在[[清朝]]嘉庆十八年(即公元1831年)就在民间开始流传了。其唱腔包括了“慢板”“紧板”“滚板”“气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等。剧目有500余本,至今已经整理出来了350余本,武戏比文戏要多,除了“三国”“列国”等等连台本戏外,还是有《碧玉簪》这样一类的才子佳人戏剧。 弦板腔是以皮影的形式而演出,乐队短小精悍,文武场面相互兼顾,音乐形式有些单调,唱腔大多数都是上下两句反复演唱,“二次板”和紧板更像是说唱性的“板壳子”。它的同样板式的“板头”与“放板”之后的长过门,大部分都是同一个主体曲调的加花变种,句子中的小过门,基本上是吹腔旋律的不断变换与延长。 弦板腔的板式有10余种,正板(慢板)为核心板路。除此之外,使用较为频繁的还有“紧板”“滚白”“撇板”等等。“气死人”(“阴死板”、“提头”等)事实上是局部变化唱腔的正板;“伤音子”是指在紧板的首句再加上拖腔,基本上是归属于带字叫板的唱法。剩下的的“尖板”“二六”“三不齐”“三偕一”“七偕一”等等,皆为短暂式的插入性板式,很少是独使用。 弦板腔的唱词,大部分都是7字句与10字句的,同样也有6字句、8字句与9字句的。它的音乐伴奏,除了其中一部分是模拟唱腔或者是衬托节奏外,一般情况下是仅伴奏句中或者是句尾的过门,宛若曲子戏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着主击节的作用,因此唱腔能够清晰、雅致且易懂。 ==特点== 华阴老腔的声腔气魄具有刚直、高亢、激昂、磅礴和豪迈的特点,十分追求自在随兴这样的爽快感,曲调听起来略有关西大汉咏唱之慨<ref>[http://www.xi-qu.com/pyx/zs/10218.html 华阴老腔系其声腔],中国戏曲网</ref>,因此华阴老腔亦被誉作黄土高坡之上的“最早的摇滚”。 ==乐器== 大部分乐器都是老艺人们自己的作品。五个人就可以完成像是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 、干鼓、梆子和钟铃等等这样的乐器,每一个乐器都有自己的用处,各尽其职,并且都有各自所归属的称呼<ref>[http://www.sohu.com/a/47039387_351303 华阴老腔到底是啥 为什么会有人敲板凳?] ,搜狐,陕西交通广播,2015-12-08 12:54</ref>。 ==伴奏== 唢呐并不用在华阴老腔的伴奏音乐中,而檀板是被设在了拍板节奏上,这些都构成了这种剧种的特长,也使华阴老腔成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且具有宝贵的价值<ref>[https://ent.qq.com/a/20151208/054640.htm 不止华阴老腔 中国摇滚乐的“根”住在黄土高坡],腾讯,2015-12-08 16:34</ref>。 ==名家== 王振中是一位老腔著名艺人,人们称它他“白毛”,甚至白毛这一称呼的知名度超过他的名字<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LHRLOA00521ENB2.html 致敬 | 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中],网易,2018-06-30 · 陕北民歌</ref>。眉发如雪是他的特点,且对老腔具有超高的悟性。他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出了改革,也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张艺谋]]在1993年所拍摄的电影《活着》,剧中的老腔正是他所演唱的。 ==表演与传承== 在[[关中民俗博物院]]和白鹿原影视城皆有华阴老腔表演。 ==突出贡献奖== 2016年2月15日,华阴市为华阴老腔艺人颁发了30万元奖金和“突出贡献奖”奖状,并为张喜民等老腔艺人颁发了荣誉证书<ref>[http://www.sohu.com/a/59870944_121315 华阴老腔艺人回乡获奖30万元] ,搜狐,2016-02-22</ref>。 此次奖励是因为“华阴老腔”多次参与海内外大型文艺活动,特别是荣登猴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实现了多年来的“春晚梦”,极大地提升了华阴、华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视频== ===<center>华阴老腔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谭维维春晚《华阴老腔一声喊》被赞太激动人心了</center> <center>{{#iDisplay:u0358zpwcng|650|480|qq}}</center> <center>印尼迷妹嗓音赞华阴老腔惊呆众人</center> <center>{{#iDisplay:d0527fip0w6|650|480|qq}}</center> <center>《华阴老腔一声喊》田震起立鼓掌</center> <center>{{#iDisplay:z0763a1dict|650|480|qq}}</center> <center>《白鹿原》华阴老腔,原汁原味</center> <center>{{#iDisplay:f05022w2mhz|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华阴老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