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69.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华夏族 的原始碼
←
华夏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华夏族</big>'''是汉族的前身 ,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ref>[https://v.qq.com/x/page/l3024snu67u.html若不遇这三人,华夏族可能在2000年前就消失了,更无后来王朝 ,腾训视频 ] </ref>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华"与"夏"为同义词。华夏族是炎黄子孙,华夏是礼仪之邦。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华夏民族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长江流域,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传说,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朱襄氏 、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 、少昊、共工、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祝融等 。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发展至后来为炎帝和黄帝共主。华夏族在黄河、长江流域留下了众多的文明遗址。 [[File:华夏族.jpg|缩略图| 300px |居右|[https://ss0.baidu.com/6ONWsjip0QIZ8tyhnq/it/u=1354199265,3696704477&fm=173&app=25&f=JPEG?w=490&h=314&s=B70049A15A1070CEBE3CC17F0300C030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5%8D%8E%E5%A4%8F%E6%B0%91%E6%97%8F&src=tab_baike&correct=%E5%8D%8E%E5%A4%8F%E6%B0%91%E6%97%8F&ancestor=list&cmsid=ed68fb706a4687041e03c3f4bb6d340c&cmras=6&cn=0&gn=0&kn=10&crn=0&bxn=20&fsn=9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7#id=f267ec94512c876fd9196fc413310574&currsn=0&ps=63&pc=63 来自 360 的图片]]]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华夏民族 外文名称 HuaXia nation 别名 华人 汉族 炎黄子孙 中原人等 始祖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 文字 华文、汉字、中文(甲骨文) 服饰 华服、汉服 文化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等 继承者 姬昌、[[嬴政]]、[[刘邦]]、[[李渊]]、[[赵匡胤]]、[[朱棣]] 饮食 酒、茶、面条、馒头、米饭、饺子 国粹 武术、戏曲、音乐、杂技、等 学派 儒、道、墨、兵、阴阳、纵横等 文明起源 大地湾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历史考证== 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长江流域的最早居民。 考古认为华夏文明与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盘龙城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古老文明有关。 == 立都范围 ==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到甘肃东到山东)和长江流域。古籍中将"夏"作为中原,"蛮夷戎狄"作为四方。 华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传说,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长江流域,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夏族与汉族是不同时期的同一称呼。 == 相互通用 ==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 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组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帝喾,唐尧、夏禹等人。禹系轩辕嫡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夏后氏,又称夏禹、大禹、神禹。夏后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建立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 上古名词 == 最早出现"华"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唐朝孔颖达所作的《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显赫尊贵。 == 发展由来 ==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传说,首领是黄帝(有古黄国首领之说)。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制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土地上。炎帝与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时期并未形成大一统王朝。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明、清时期,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清政府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但清后期,伴随着闯关东现象,汉族大量涌入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 == 迁移记录 ==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人口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 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融入所致。相关研究结论在美国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 当今南北汉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60%的同一性。 华夏族的历史,从炎黄二帝开始,之后是颛顼、帝喾、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华"或者"夏"的单称。从西周开始出现华夏的连称。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无时不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在华夏族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的血缘认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黄子孙。 == 创造文明 == 华夏文明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自然法则创造的文明。而后随着火文明的诞生,炎黄合族创造了华夏文明,这两部分才是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即自然和华夏先人。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文明自诞生起就会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因。这个理念让华夏族迅速强大和适应环境,也成为这个文明坚定的主导者和开发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模式。有人认为华夏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组成,这只是某些学者的融合论所致。这些地域上的文明源头还是一致的,可以看各新时代的玉器的琮,外方内圆。 良渚上溯到6500年,而河图成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二万五千年前,多源头说法大可不必理会,多分支说法可以接受。史前区域文化中没有易之理念和礼器外方内圆的物化展示,是需要仔细鉴别其族群。自炎黄合并,华夏族就开始统治亚洲天下。 ==天中差别== 自宇宙诞生,太阳系成形,地球就有了太阳的照射,时间与地域的差别造就了太阳照射的差别,这差别也就让华夏祖先认识到天域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中的概念。 ==地中差别== 天有差别,地也就自然有差别,地中概念也就产生。地中分大地中,小地中。 ==人中差别== 天地有别,人也有别,族群之别自然产生,能接受华夏理念的皆为人中,不接受的成为四夷。 天地人贯通成为王,说的就是这个天地人中理念贯通之人。 华夏族为什么建中央之国多在中国之内,即天中,地中,在此内。中央之国为大地中,诸侯国为小地中,这些都是其地域的中心,华夏族会建立文武系统对地中四边的异族进行教化,华夏军队与当地异族女人进行通婚,五代之内这里基本为华夏族裔,经过几千年这样的同化,中国境内99%为华夏后裔。 华夏的王室和贵族,不仅会在亚洲统治自己的天下,还会到臣服和归顺的国家进行监国。 ==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尤为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 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等。周从殷礼,对殷商文明存在着继承关系。 ==华夏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太阳和月亮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神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那么您知道"龙的传人"出于何处吗? 龙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伏羲氏以蛇为图腾。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龙的传人== 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华夏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由对原始图腾崇拜升级到人为创造的图腾崇拜,这是人类社会信仰进步的标志,而华夏民族的信仰并没有停留在这个位置,而是进一步升级到祖宗崇拜,即敬天法祖。这是因为华夏民族发现世间所谓的猛兽,人造神明都不能在民族危亡之时给予族群庇护,而在这时能拯救族群的是这个族群的英雄,他们带领族群从困境走出,让族群重新获得新生,强大,繁衍。这在当今世上还找不到这样的信仰崇拜,唯独华夏族群升级至此。 ==学术 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的古希腊文明辉映。至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儒术成为统治手段,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 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史学统计== 史学方面,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一行(名张遂)、郭守敬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文学统计 ==大放异彩== 文学方面,诗歌占显著地位,从《诗经》、[[《楚辞]]》、到乐府、唐诗、再变成宋词、元曲。屈原、李白、杜甫、柳永、陆游、辛弃疾等人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 ==散文方面== 散文方面,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柳宗元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宋朝古文运动大获全胜。 ==文学创作== 明清时,小说创作发展。产生了许多名家、名著。 其他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朝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 ==天文观测== 汉族有悠久的天文学观测的传统。远在传说时代,就有世袭执掌天文的官吏,专门观测天象。以后历代沿续,设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天监、钦天监等机构,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因此,汉文献中以日食、月食、恒星、彗星、太阳黑子等天象的观测与记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汉族古代天文学家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有许多优点,其关键部件和原理至今仍被应用于现代大型天文观测仪器中。并以显示天体运行为契机,最先发明了报时的机械钟。此外汉族独立发明了自己的历法。 日食发生 ==诸多记录== 日食发生的最早记录,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代。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日食、月食的确切记录。周代以及春秋战国以来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诸多记录。 ==甘石星经== 恒星的观测记录,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周礼》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战国时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其中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三垣(太微、紫微、天市)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用这种区域划分来确定天体和天象发生的位置。先秦时期汉族先民绘制星图,留存至今最早的实物有五代时期出土的二块28宿星图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苏州石刻天文图及敦煌唐代星图。 ==太阳黑子== 对于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从公元前613年到20世纪初,汉文载籍中共有31次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对于太阳黑子的观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4世纪甘德的《星占》。正史中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始于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见于正史中的太阳黑子记录约百余例,散见于其它汉文载籍的记载可能更多。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由于积累了历代天文观测的丰富知识,汉代天文学家明确提出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否定了先秦的"盖天说"。 ==参考文献==
返回「
华夏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