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73.2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十次斯大林突击 的原始碼
←
十次斯大林突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十次斯大林突击</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t9.baidu.com/it/u=268029986,3232734445&fm=173&app=25&size=f242,150&n=0&f=JPEG&fmt=auto?s=F9BB1DD7024266EF9AA4F9610300B013&sec=1662138000&t=ddd33f3b88bca7d6c7bba0dfbd0a7d3a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984465399369849&wfr=spider&for=pc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十次斯大林突击 外文名 Десять сталинских ударов 指挥官 [[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 [[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 发生时间 1944年 |} '''十次斯大林突击''':是对1944年苏军战略总攻的一种概括,指苏军在著名军事理论家[[弗拉基米尔·基里阿科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指导下,依靠灵活转用机动兵力,在苏德战线的十个方向先后实施的一系列不间断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984465399369849&wfr=spider&for=pc 十次斯大林突击],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十次突击解放了几乎全部沦陷国土,把战场推到了国境之外,苏德战线由4450公里缩短到2250公里;德军共损失160 万兵力、坦克和自行火炮6700 辆、火炮和迫击炮2.8 万门、飞机1.2 万架;[[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 从五十年代末起,苏联有关著作一般不再使用十次突击的提法,而以51个战略性关键战役代之。 ==背景介绍== 经过1943年的一系列成功的进攻战役,德军损失了400万左右兵力,这样德军不仅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而且连在过长的战线上建立战略防御也很困难了。 而且由于资源等原因,德国的武器生产能力已不如苏联了;另外德军运输线过长,苏军则刚好相反;再加上苏军士气高涨,预备队充足,发动连续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苏联最高统帅部因此决定在1944年实施一系列迅猛突击,肃清在苏联境内的德军并把德军打回德国本土。这就是著名的十次突击。 ==第一次==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1944年1月14日——3月1日) 苏军虽然在1943年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可并没有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列宁格勒随时都有再被围困的危险。德军统帅部命令“北方”集团军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地区,以保障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的自由行动以及同瑞典芬兰的畅通,保持德军对列宁格勒和苏军北翼的威胁。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48个师,共74.1万人,10000门左右火炮迫击炮,3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70架飞机。德军利用围困列宁格勒27个月的时间构筑了大纵深的防御工事,目的是长期坚守。为了彻底解决威胁列宁格勒的德军并歼灭北翼德军集团,苏军的3个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和远程航空兵的支援下,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展开了强大的进攻,经过1个多月的激战,歼灭德军3个师,重创23个师,同时苏军向西推进220~280公里。 成果:彻底解除列宁格勒的危险,为进一步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消灭卡累利阿地峡和斯维尔河地区的芬兰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 右岸乌克兰战役(1944年1月24日——4月7日) 德军统帅部为了达到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的目的,扼守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里不仅是巨大的粮食和原料基地,而且掩护着克里木和巴尔干半岛的接近地,为此德军在这里集中了96个师,180万人,其中坦克师占苏德战场德军坦克师的70%以上,摩托化师近半数,装备有火炮迫击炮16800门,坦克自行火炮2200辆,飞机1460架,此外在雅西有1个集团军的预备队。德军统帅部称能否坚守这一地区将决定德国在整个东线战场的命运。 苏军为了彻底歼灭战场南翼的德军集团,解放整个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并为以后向巴尔干进攻和从南面歼灭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创造条件,集中了乌克兰1、2、3、4方面军兵力为200万人,其中包括火炮迫击炮28654门,坦克自行火炮2015辆,飞机2600架。这次突击是在广大的地域展开的,地形极为复杂,况且当时正直早春,融雪、降雨、河水泛滥、地面泥泞,德军根本没有料到苏军会在这种不利于作战的季节发动大规模战役。苏军的突然袭击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受到重创。此次突击歼灭德军10个师又1个旅,重创56个师,同时苏军在400公里的正面上前出到国境线,把德军防御分割成2个部分。 成果:解放了整个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战争已经开始转移到敌占领土上进行。 苏军进入别尔季切夫城郊。 ==第三次== 敖德萨战役与克里米亚战役(1944年3月——5月12日) 德军统帅部认为敖德萨地域和克里木半岛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境内的港口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只要能坚守住,就能缩短海上交通线,并给苏军黑海舰队造成困难,另外德军在克里米亚设置的机场网,能从空中控制苏联南部地区,威胁苏联南线和后方登陆场。敖德萨地域和克里木半岛同时可以阻挡苏军向罗马尼亚挺进,为此德军利用这一地区的江河障碍修建了防御工事,部署重兵21个师,还有2个航空队,700架飞机,此外德军在黑海有100余艘军舰。苏军由乌克兰2、3、4方面军和独立濒海集团军实施此次突击。3月26日至4月14日实施了敖德萨战役;从4月8日开始实施克里木进攻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苏军歼灭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夺回黑海沿岸两个重要的海军基地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 成果:解放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充分保障了苏联的黑海控制权,为以后的进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境内的德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敖德萨,苏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哥萨克骑兵追击德军。 1944年5月,苏军士兵在刚收复的黑海港口塞瓦斯托波尔的海滩上鸣枪庆祝胜利,远处是被苏军击毁的德军舰只。 ==第四次== 维堡战役与斯维里—彼罗扎沃茨克战役(1944年6月——8月) 苏军完成以夺取克里木半岛而告终的春季攻势后,东线德军尽管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希特勒于5月中旬仍然责成东线德军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扼守所占领的地区”。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德军处于两面夹击的困境,这时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减少到430万人,兵力武器只有苏军的60%,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开始了1944年夏季及以后的进攻战役,连续实施了7次袭击。 苏军在1944年6月至8月,在北冰洋芬兰湾的宽大正面上对芬兰军队实施突击。这次突击有2个战场:卡累利阿地峡战场和卡累利阿战场。由于苏军兵力比芬兰军队多一倍,火炮坦克多5倍,航空兵多2倍,并有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因此进攻顺利,8月25日芬兰政府要求与苏联和谈,9月15日苏芬停止军事行动,9月19日签订停战协定。 成果:不仅解除了列宁格勒北面的威胁,而且保证了以后向西挺进的右翼安全。 ==第五次== 白俄罗斯战役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 苏军的第五次突击就是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对苏军来说解放白俄罗斯对于迅速进入波兰、攻占东普鲁士和开辟通往德国本土的捷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德军来讲白俄罗斯是在苏联境内的最重要的一块立足之地,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固守白俄罗斯。德军在这里配置了66.5个师,共计120万人,火炮迫击炮近1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00辆,飞机1400架。 为了粉碎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集团,苏军参战4个方面军140万人,火炮迫击炮31000门坦克自行火炮5200辆以及5个空军集团军的5000架飞机。1944年6月23日发起进攻,至8月29日全歼德军17个师又3个旅,使其50个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飞机被击毁(德军后期有增援兵力)。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 成果: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脱维亚 与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在卢布林至华沙方向上解放了波兰的大片领土,在东普鲁士方向上越过涅曼河进入德国境内,苏军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了宽500公里深550~600公里的巨大突破口,远远隔开德军南北两个集团军,为以后苏军在南北两翼对德军连续实施歼灭战创造了条件。 1944年夏天,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在地图前通过电话与其部下商讨大举进攻白俄罗斯和波兰东部的作战计划。 1944年5月,苏军为实施白俄罗斯战役,进行了充分的物资准备。这是1万余辆汽车组成的方阵正待命于莫斯科郊外,准备将士兵和装备运往前线。 苏联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的步兵在立陶宛北部与德军交火,他们从一节货车底下钻过去打击敌人。 1944年7月17日,在白俄罗斯战役中被俘的57600名德军官兵被押解通过莫斯科。 ==第六次==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 (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 苏军的第二次突击使德军整个防线在喀尔巴阡山前被分割,现在喀尔巴阡山防线以北的防线又被苏军在白俄罗斯突破,这样就造成了苏军在喀尔巴阡山至白俄罗斯一段西乌克兰地区进攻的有利条件,德军固守西乌克兰,企图阻止苏军的进攻,为此德军修筑了三道完备的防御地带,纵深达40~50公里,担任防御的德军有40个师又2个旅,除后勤部队外有60万人的兵力,配备火炮迫击炮6300门,坦克自行火炮900辆,飞机700架。 苏军进攻部队共计120万人,火炮迫击炮13000门,坦克自行火炮2200辆,飞机3000架。苏军于7月13日发起进攻,27日收复利沃夫城,8月18日攻占散多梅希,8月底在维斯拉河西岸建立登陆场,击溃德军23个师,全歼15个师,战役结束。 成果:解放了乌克兰西部和波兰的东南部,为以后苏军在罗马尼亚实施突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士兵完成了对喀尔巴阡山脉的胜利突破后,在与罗马尼亚接壤的边界上竖起了写有“苏联”字样的界牌。 ==第七次==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1944年8月20日——9月末) 德国非常重视对苏、罗边境的防御。德军一旦在罗马尼亚失败,不仅会失去石油、粮食和供应基地,而且希特勒的反动联盟也会土崩瓦解,因此德军在苏、罗边境的雅西——基什尼奥夫地域部署了实力强大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共50个师,90万人,火炮迫击炮7600门,坦克自行火炮400余辆,由德、罗810架飞机支援。 苏军参战的兵力有乌克兰2、3方面军和第4方面军的一部,计有125万人,火炮迫击炮16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870辆,作战飞机2200架,并有海军舰队支援作战。苏军于8月20日发起进攻,仅8天战斗就歼灭20个师,击毙俘虏士兵25.6万人。这样致使罗马尼亚的安东尼斯库的亲纳粹政权下台。8月23日罗马尼亚民主政府成立,25日对德宣战。9月5日苏军前出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边境,苏联宣布对保加利亚处于战争状态。当日保加利亚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建立了祖国阵线新政府,并立即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同时对德宣战。 成果:不仅解放了摩尔达维亚,而且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脱离德国的反动联盟,并对德宣战。另外,苏联打开了通向德国在欧洲最后一个盟国匈牙利的通道,也为援助南斯拉夫人民的武装斗争创造了条件。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士兵渡过西布格河,向匈牙利边界挺进 1944年8月31日,苏军进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第八次==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 对德国来说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既掩护着东普鲁士又保护着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行动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从这里与北欧各国保持联系,因此德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这一地区,担任防御的是德“北方”集团军群,拥有50个兵团,70万人,装备了火炮迫击炮7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200辆,作战飞机约400架。苏军方面,参战兵力有4个方面军共计90万人,有17500门火炮迫击炮,3080辆坦克自行火炮,2060架作战飞机。 苏军于9月14日发起进攻,11月底结束,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大部分被歼。 成果:解放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立陶宛。 ==第九次== 布达佩斯战役为中心的若干战役(1944年9月28日——1945年2月13日) 苏军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人民武装力量的配合下,开始第九次突击。主要战场是匈牙利境内的蒂斯河与多瑙河之间。苏军于1944年9月28日开始进攻,10月20日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1945年2月13日解放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成果:使德国失去了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同盟国,因而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苏军则因此取得了从德国防御最薄弱的南部直捣纳粹老巢的通道。 1945年2月1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获得解放。 ==第十次==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1944年10月7日——11月1日) 苏军第四次和第八次的成功突击已使战场北翼的战略形势有利于苏军,德军从1944年9月开始把军队撤向挪威北部,并建立了完备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有三道防御地带组成。正面宽约60公里,纵深达150公里,左边临海,右边暴露。苏军根据战场上形成的有利形势,决定抓住战机在北极圈内实施一次进攻战役,歼灭这一德军集团。参战的是第14集团军,人员比德军多0.8倍,火炮多1.8倍,坦克多1.5倍,飞机多5.3倍。战斗于25日结束。 成果:完全解放贝辰加地区,并进入挪威,为挪威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础。 ==结果== 1944年的十次突击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共歼灭德军136个师,解放了苏联被占的全部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德军在东线已退至本土,苏军在大部分地区已逼近德国边境,部分军队已经进入德国境内。 ==战役影响== 由于苏军的强大打击,德国的法西斯国际联盟彻底崩溃,其盟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建立民主政府,并对德宣战,这样,德国失去了宝贵的战争资源,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最后战胜德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十次斯大林突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