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34.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十年建屋計劃 的原始碼
←
十年建屋計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十年建屋計劃'''<br><img src="https://cdn.thestandnews.com/media/photos/cache/1_AG0OynA7MvBr7AX5x6Zduw_hYo4h_1200x0.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5%85%AC%E5%B1%8B-%E6%88%90%E5%B0%B1%E9%A6%99%E6%B8%AF%E5%82%B3%E5%A5%87/ 圖片來自thestandnews]</small> |} '''十年建屋計劃'''是[[香港]]於1972年提出的一項[[香港公共房屋|公共房屋]]計劃,為當時[[香港總督]][[麥理浩]]<ref>[https://matters.news/@hthsolstice/%E6%AE%96%E6%B0%91%E5%9C%B0%E6%99%82%E4%BB%A3%E7%9A%84%E9%BB%9E%E6%BB%B4-3-%E9%BA%A5%E7%90%86%E6%B5%A9%E6%99%82%E4%BB%A3-bafyreidbhkhopggbo2pgut5q2icfi6p6katdsqe4whxix3ndyvwbzsvgza 麥理浩],matters</ref> 的推出的一項重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大躍進式大量消耗土地資源的建屋計劃是既不得市民歡心,又違反國際間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所以1980年代起香港政府已取締有關做法,並以“長遠” 這類字眼模糊做法,以保障市民在日後能有屋可住。 ==介紹== 十年建屋計劃的目的,是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有合理居住環境的公共房屋單位。這項計劃改變過去香港政府對公共房屋只追求數量的態度,開始注意公共房屋的質素,例如設施及居住環境。計劃亦配合[[新界]]的[[香港新市鎮|新市鎮]]的發展,包括[[荃灣新市鎮|荃灣]]、[[沙田新市鎮|沙田]]及[[屯門新市鎮|屯門]]三地,減輕因[[香港島|港]][[九龍|九]][[香港市區|市區]]人口過份擠迫而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具體措施如下: *開發可同時供徙置區及政府廉租屋使用的[[徙置區#第七型|第七型徙置大廈]],在屋宇設備上較以往舊式公屋更為進步,並為各房屋機構合併作準備 *將原先[[廉租屋邨]]樓宇設計統一化,並以此為開發新型公屋樓宇的基礎 *取締並合併各過往分工鮮明的官營房屋機構,取消港九新界的分界概念,撤銷過時徙置區思維,並將公營機構[[屋宇建設委員會]]升格[[香港房屋委員會]](非政府一部份的決策部門)及成立政府部門[[房屋署]](執行部門)。為讓市民難以識辨及混淆其分工,它們均採用同一標誌。 *於1977年設立[[居者有其屋計劃]] *從1970年代中後期興建的屋邨,開始預留土地興建標準中學校舍,為區內適齡學童提供學位 *開始在屋邨中興建商場 1982年,由於實際建屋量仍距離目標甚遠,香港政府決定將計劃順延5年至1987年。這個計劃完結後,共建成可供150萬人居住的單位,仍較最初目標少30萬人。香港政府於同年推出[[長遠房屋策略]]取代十年建屋計劃。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十年建屋計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