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19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匣钵 的原始碼
←
匣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匣钵.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匣钵&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 原图链接][http://www.kaogu.cn/cn/xccz/20170103/56661.html 来自中国考古]]] '''匣钵'''窑具之一。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亦称匣子。 == 简介 == 构成 小器匣钵系由匣壁(亦称匣圈)和匣底组成。制作匣壁的过程大致为:先取特制的竹片若干片,用细绳顺竹片厚度方向穿过,再将其竖放,并把两头合拢围成圈筒,内侧用铁质圆圈固定,外侧用绳绑住。再将匣泥敷于圈筒外壁,敷至一定厚度时,用布蘸水将其外侧抹平,然后用铁片修削整形。整好后,去掉圈筒内侧之铁圈,将圈筒收缩从内面取出,然后抹平内壁并整形。匣壁制好后,将其移至他处稍晾。制作梗底的过程大致为:先取一直径等于或稍大于匣壁外径的特制铁圈,将匣泥故人圈内,用脚踩匣泥,使匣泥均匀地填满圈内各部位。然后在中心部位放一团匣泥,并将其拍紧,匣底制好后,稍晾。待匣壁与匣底干燥适度时,将匣壁缘蘸上匣浆,把它坐于匣底之上,尔后将粘接处修削平整。 大器匣钵系由直壁和斜壁组成。制作直壁的方法与制作小器匣壁大致相同。制作斜壁的方法则与瓷坯拉坯相似,只是由于匣泥颗粒较粗,故在精修整形时须带水作业。直壁与斜壁制好后,即用匣浆将其互相粘合。粘合之方法,与小器匣钵粘合方法基本相同。 制好的钵坯尚属[[生坯]](俗称土匣),土匣还不能用于装烧瓷坯,只有将土匣镀(即焙烧)成响匣(熟匣)后,方可用它装烧瓷坯。 制作工业用匣钵的耐火材料有[[莫来石]],[[刚玉莫来石]]、[[氧化铝]]等。<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3965974&ver=2674&signature=XAPlXZvuELMvBhzDIwA*vm4CSdTIbfKOyqjQhGMDPcBlh5*jul5I*BM848sX1oo0uuOSAPG-R0GcUp1Osy6PlvbLWSX-7ej94oSjGGahSMIApHVn6cR5UY0*FdT5xZS*&new=1 什么是匣钵,匣钵又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念哥来给你分析!]微博</ref> 概述 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粘结、提高成品率,而且匣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匣钵的形状,依器物形状而异。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在山东省诸城市杨家子遗址曾采集过两件烧制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匣钵,这是所知最早的匣钵。后世发现的匣钵,以盛装瓷器为主,隋代湘窑已有发现。 匣钵,是用耐火泥料制成的各种规格的圆钵,经高温焙烧而成。各种瓷坯,均须先装入匣钵,然后才装进窑炉焙烧。 == 相关资料 == 规模 民国时,景德镇的制匣业共分大器制匣、小器制匣两个行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共有大器制匣厂家80户,工人总数为540人;资本总额为2.5万元,其中固定资本为1.18万元,流动资本1.32万元;年生产额为6.55万元。其时全镇共有小器制匣厂家162户,工人总数为585人;资本总额为5.14万元,其中固定资本2.85万元,流动资本2.29万元;年生产额为7.74万元。 原料 那时制匣所用的原料主要有二,一为乐平产的白土,一为本镇附近产的子土。制匣原料的加工一般在屋外进行,方法是将白土、子土倒于地面,把其作成薄层重叠堆积状,再用铁锹逐次切取,然后加水捏练,捏练均匀后,即可用于制匣。<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44532832 柴窑|匣钵对古法柴烧瓷的重要影响]知乎</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匣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