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78.8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北辛遗址 的原始碼
←
北辛遗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北辛遗址</big> ''' |- | [[File:北辛遗址.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www.zbnews.net/upload/Image/mrtp/1_19831757.jpg 原图链接][http://www.zbnews.net/kfqy/kfyx/1984301.shtml 来自 凯风齐韵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北辛遗址 '''地理位置''' : 滕州市官桥镇 '''面 积''' : 约5万平方米 '''发现时间''' : 1964年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批 次'''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时间''' : 2006年5月 '''所属年代''' : 新石器时代 '''地 址''' : 滕州市官桥镇 |} '''北辛遗址'''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部,薛河故道南岸,距[[滕州市]]城区28公里。三面临水,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遗址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与[[滕县]]博物馆沿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又联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出土的[[盖鼎]]、[[指甲]]印纹钵、红顶钵 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在一件器皿底部,发现了酷似鸟足的刻划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曙光”。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最早时期,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由于北辛遗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并编入国家教科书。 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992年3月,官桥镇政府在遗址处建起了“北辛文化遗址”纪念碑亭。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官桥镇党委政府正在按照规划设计、保护建设 “一核两带三区”(即[[北辛文化纪念馆]]和[[北辛文化保护区]])<ref>[http://zaozhuang.sdnews.com.cn/xnc/201501/t20150117_1834208.htm 官桥镇四个坚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新闻网 2015-1-17</ref>。 ==命名==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中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ref>[http://news.iqilu.com/qlzk/wenhua/20130906/1656185.shtml 滕州博物馆里的故事],齐鲁网 2013-09-06 13:50:09</ref>。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遗迹== 1.窖穴两个。都在耕土层下露口,平面略呈椭圆形,相当平坦的生土底,坑壁也较规整。。出土遗物全是北辛文化的陶片和残石器等。 此外,还发现六十个坑,它们的形制主要是口大底小的椭圆形,少数呈圆形和不规则形,坑底大多呈圈底,少数底部凹凸不平或呈斜坡形,坑壁都不规整。口径一般在2.5、深0.5米左右。最大的坑,为口大底小的椭圆形,口径长4.15、宽2.25、深0.6米。这类坑的形制与上述窖穴不同,可能是当时地面上坑洼之处或取土时遗留的土坑。 2.瓮棺葬 瓮棺葬<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3×tamp=1577827871&ver=1&signature=KzzSXuVCRNRCV8HWP3cY91iX1i9p1nEQNI-TwED1daz5DhphVplfYc85GX5yaIeMf3Sd1I855SF0TwGzaTYQ9K*kUn7i7W5nv3MW27lRtdZThngvyX-vFRbGZGTKcL-E-Q0buXR5l5XXwG7HfaA60Q== 瓮棺葬、船棺葬、树葬],中国国家历史 2016-04-08</ref>只发现两座,两墓相距约1.7米,均在耕士层下露出墓口。墓坑都是东西向,平面略呈椭圆形。 ==遗物== 1.石器 制作石器的石材,有[[矽质灰岩]]、[[泥质灰岩]]、[[粉砂岩]]、[[花岗片麻岩]]、[[云煌岩]]等。这些[[岩石]],当地都有,可以就地取材。[[石器]]的制法,有打制和磨制两种。 2.骨、角、牙器 发现的数量多,而且器类也较复杂。制作方法,大体经过截切骨料,再用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物的雏形,然后磨成。器形有[[镞]]、[[鱼镖]]、[[鹿角锄]]、凿、匕、刮削器、梭形器、针、锥、笄和圆钮鹿角器等。主要有:镞40件。鱼镖12件。器形与镞相似,唯铤部较长而偏于一侧,尾部外撇。鹿角矛形器1件。鹿角锄10件。 凿11件。匕10件。鹿角勾形器5件。牙刮削器2件。梭形器3件。两端锥形器1件。[[锥]]25件。[[笄]]55件。扁平骨饰1件。骨管1件。圆钮鹿角器2件。此外,还有鹿角器1件。 3.蚌器大多用厚壳蚌磨制而成,发现的数量不多,器形有镰、铲、镞和蚌饰等。 镰5件。均残。铲4件。下部均残,上部两侧都有缺口。镞1件。长方形蚌饰3件。 4.陶器 陶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除少数羼和碎蚌片外,绝大多数羼和的砂粒都较细。陶色以黄褐色为主,还有少量的灰陶和灰黑陶,陶色大多不纯,常在一件黄褐色陶器上,杂有小块的灰黄色或浅黄褐色。泥质陶以红陶为主,还有灰陶和少量的灰黑陶,陶色一般较纯正。钵的陶土较细,有的在口部外侧有一周红色,其下为青灰色,即所谓“红顶钵”。 纹饰主要见于夹砂陶器器表,有[[堆纹]]、[[划纹]]、[[篦纹]]、[[乳钉纹]]、[[指甲纹]]、[[锥刺纹]]、[[剔刺纹]]、[[压划纹]]、[[彩陶]]和[[席纹]]等。有的两种纹饰并用,如[[堆纹]]和[[乳钌纹]]、[[剃纹]]和[[蓖纹]]、篦纹和[[乳钉纹]]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残器底部和腹片上各发现一个刻划符号,是在烧陶以前刻划的。 5.自然遗物 发现有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家[[猪]]、[[牛]]、[[梅花鹿]]、[[獐]]、[[四不像]]、[[貉]]、[[猫]]、[[鸡]]、[[鳖]]、[[龟]]、[[青鱼]]、[[丽蚌]]、中国[[圆田螺]]等。此外,还发现有兽类的粪便。粪便中包含有相当数量的碎骨残渣,大概是属食肉类动物,可能是[[狗]]或[[貉]]的粪便;龟甲片有现生种[[乌龟]]的腹甲和鳖属肋板<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f82bf990102z9pv.html 【历史遗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新浪博客,2019-11-06 18:44:31</ref>。 ==文化意义== 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 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 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 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 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 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 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ref>[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105715.html 寻走中华路(18)北辛文化] ,草根网 2019-2-25</ref>。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目前已发现60多处。作为北辛文化的发祥地——北辛遗址。1982年春,官桥镇政府在此建立纪念碑亭一座。此后,滕州市政府将原城郊乡更名为“北辛街道办事处”,将北留路更名为“北辛路”。建设北辛遗址博物馆,开发原始部落民俗村旅游区,让更多的人来此参观学习,感悟历史。 ==交通指南== 北辛遗址西邻104国道、济枣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接京沪高铁路。市内乘4路公交官桥镇政府站下车6.2千米即到。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北辛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