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53.1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勸業銀行舊廈 的原始碼
←
勸業銀行舊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勸業銀行舊廈''' </p> |- |<center><img src="https://pic.pimg.tw/mei0218/4afea5e6a176d.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mei0218.pixnet.net/blog/post/29791158 圖片來自pixnet] </small> |} '''勸業銀行舊廈'''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台北站前商圈]]的產業建築,與[[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及[[二二八和平公園]]隔街對望,為[[臺北市直轄市定古蹟列表|臺北市市定古蹟]]。原由[[日本勸業銀行]]建於1932年、並做為該行臺北支店使用,[[臺灣戰後時期|戰後]]由[[臺灣土地銀行]]接收、並曾為總行所在地。現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做分館使用,稱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ref>[https://mei0218.pixnet.net/blog/post/29791158 勸業銀行舊廈],pixnet</ref> ==建築特色== 勸業銀行舊廈建築座北朝南,基地平面採ㄩ字型,總坪數五四七坪、建築總坪數五四五坪,西翼樓高三層、東翼四層。整體是勸業銀行建築課設計,由[[大林組]]自1932年開始施工。建築工法上採用大跨距鋼骨桁架結合鋼筋混凝土屋頂版的新技術,混合木摺與金屬網的隔間牆、重錘鐵窗、石膏飾版等新建材。工程師運用預製模鑄將結構體外裝飾構件,以單元化元件翻模鑄造,利用當時新穎的吊掛技術逐一安裝,九個半月中便順利完工。建築採用的灰泥作,是[[關東大地震]]之後日籍建築師記取教訓而採用的抗震工法。 建築寬厚壁柱與檐牆配合柱頭、牆體、檐口及[[女兒牆]]上渾厚裝飾紋樣,沿街廓立面有八石柱,四端柱頭山牆以假石構成的獅面雕飾及捲曲植物紋樣作裝飾,有著[[昭和]]時期洋風復古的審美趣味。外牆採灰白色、高聳的[[古希臘]]廊柱,是因1930年代正逢全球[[經濟大蕭條]],以此塑造牢靠的形象。裝飾風格為起源於美國傳至日本的馬雅復興式建築。雕刻不同於古希臘或[[古羅馬]]樣式,運用簡單幾何圖騰仿造礦、植物樣貌,不特別精雕細琢,意義為何全憑觀者想像。此種石膏浮雕乃歐洲裝飾藝術與日本粉刷技術結合的左官工事,一度成為日本建築裝飾藝術的主流,直到被[[現代建築]]運動摒棄之後式微。 1933年落成時,內部均已配備完整空調系統,瓦斯、電力管線一應俱全。[[電梯]]由三井株式會社承造,採伸縮鐵柵門,以手搖式鐵鑄操縱桿。長達四十公尺、寬十六公尺的廳內未設計樓層夾板,以傳遞遼闊偉岸之感,讓人民望而生畏敬之心。 臺灣類似的建築僅存勸業銀行舊廈及[[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而後者已遭拆除一部份。 ==列為古蹟== 1945年,原作為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勸業銀行舊廈被接收,作為日後的[[臺灣土地銀行]]總行。1946年5月,勸業銀行改名為「土地銀行」。1965年土銀總行遷至附近的建業大樓,此館便開始閒置。約1972年,[[蕭錚]]任土銀董事長期間,[[漢寶德]]提出保留原有建築,在上方架上風格相同樓層的規劃案,但該案以無急切需要而擱置。1970年代的臺北車站鬧區,[[臺灣銀行總行大廈]]東廊屋頂、勸業銀行舊廈西廊因有寬大高聳的廊簷,成為燕群的聚集處。 1976年1月5日起,勸業銀行舊廈作為土地銀行證券營業廳,由土銀儲蓄部經營。1980年代,土銀總行辦公室散佈在舊有行舍及建業大樓一、二、三、五、九、十樓及懷寧大樓三、八、九、十樓等三處,自有面積僅佔百分之廿八、租用辦公廳面積達百分之七十二,原先舊廈則外牆石頭多處脫落,走廊上花石亦曾掉落、窗戶多已不能推動,使員工深感不便,也認為有損銀行形象。 土銀在蒐購隔鄰[[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後,想以總行建築老舊、內部空間不足且陰溼等理由將兩棟拆除蓋新大樓。1987年,土銀提出預計經費四億一千七百九十六萬元的新大樓興建計畫,分五年完成,第一年編列預算兩千萬元。當時《[[文化資產保存法]]》所保護的古蹟,僅限於漢族風格,對[[臺灣原住民族]]建築和日本建築則未明確列入。1987年4月30日,[[臺灣省議員]]洪木村、陳金德、簡盛義在審查土銀預算時給予意見說,土銀總行雖已老舊,但頗具特色,打掉重建未免可惜,望土銀再作評估。對於勸業銀行舊廈是日本建物故無保存必要的主張,學者[[林惺嶽]]投稿《[[聯合報]]》,認為雖是日人設計,但建築材料、建築工人仍出自臺灣本地,不能忽視先民的成就。學者[[黃服賜]]則建議可參考[[波士頓市]]區磚造樓房作法,將舊建物並抬高以增加空間。 1988年初,面對證券商的開放,土銀將證券營業廳從勸業銀行舊廈遷往延平南路81號、也就是[[台北公會堂]]對面。9月2日,[[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主辦的座談會上,[[夏鑄九]]、翁金山、黃文亮、[[李乾朗]]、吳光庭、洪文雄、黃世孟等學者一致贊成保存勸業銀行舊廈。1989年5月8日上午,[[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決定報請內政部將勸業銀行舊廈列為古蹟。次日,土地銀行反應,議會將新公園對面的「老土銀」列為古蹟,不影響該行興建金融大樓的初衷。17日,針對勸業銀行舊廈、[[迪化街]]、[[陳德星堂]]、[[新竹火車站]]、[[臺中火車站 (古蹟)|臺中火車站]]的保護呼聲,[[文建會]]約集李乾朗等專家學者以及內政部、省市政府、營建署等單位的古蹟和建築業務承辦人員參加。對此呼籲,內政部於同月30日約集相關單位及專家勘察。8月2日,內政部召開評鑑會議,決議古蹟評鑑完成前,土銀應儘量保存原貌。 1991年4月2日,內政部以勸業銀行舊廈是西潮影響東方文化的具體例證,具保存價值,決議列為三級古蹟;次年1月17日,[[臺灣省議會]]決議,以舊廈距今不過六十多年、又是日本人建築為由,反對內政部列為古蹟。數年後,土銀於1998年9月7日再提訴願,以「彰顯大和文化、灌輸被奴役病態心理」,抗議列為古蹟。 ==資產活化== 為解決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館方本先計畫將館前路的中油大樓作為新展覽空間,拖延數年後破局,遂先將館方斜對面的勸業銀行舊廈納入新分館,由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洲民]]規畫設計、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監造,福清營造作本體清理及修復工程。2007年2月8日動工,總統[[陳水扁]]、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土地銀行董事長吳繁治等人參與。臺灣博物館特地請來日本左官匠師小松七郎前來指導傳統工法,以修復浮雕泥塑裝飾。 國立臺灣博物館將勸業銀行舊廈用途定位為探討古生物演化的自然史博物館,展示恐龍等古生物化石,如懷有身孕的[[贵州龙属|胡氏貴州龍]]化石、內含胚胎的[[竊蛋龍]]蛋化石等。2010年2月11日正式開始營運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謝世忠前往參觀,感嘆父親自勸業銀行時期就在這服務,館內卻沒什麼當時的銀行史。2012年9月14日,土地銀行因配合將勸業銀行舊廈移作展示館與修護,獲文化部頒發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由總統[[馬英九]]親頒予土銀董事長王耀興。 2016年8月1日,館內的土銀歷史展覽主題區開幕,分成一樓金庫區與二樓展示區:一樓主展金融機構的進歷程,如東方傳統金融機構、西方近代金融機構與日治時期台灣的銀行等項展覽主題;二樓則專門介紹土地銀行歷史。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xV_kHPYiI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臺博系統】土銀展示館原勸業銀行行廈古蹟修復再利用側記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勸業銀行舊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