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65.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剥隘镇 的原始碼
←
剥隘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剥隘镇'''位于富宁县东北部,距富宁县城62公里(高速公路),东接广西百色市[[阳圩镇]],南连本县者桑乡,西靠本县那能乡,北界广西田林县弄瓦乡。国土总面积49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剥隘、那长、那良、板达、百洋、者宁、甲村8个村(居)民委员会101个村小组4541户,总人口21834人,人口增长率7.2‰,人均纯收入1284元,人均产粮310公斤。居住壮、汉、瑶、彝四种民族,壮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7.2%。"323"国道线自南向东横贯境内,是云南省滇东南地区通往广西、广东的重要窗口。古时,素有"滇粤关津"之称。<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剥隘镇] </ref> ==地理环境== 隘镇位于富宁县东北部,国土总面积49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剥隘、那长、那良、板达、百洋、者宁、甲村8个村(居)民委员会101个村小组4541户,总人口21834人,人口增长率7.2‰,人均纯收入1284元,人均产粮310公斤。居住壮、汉、瑶、彝四种民族,壮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7.2%。"323"国道线自南向东横贯境内,是云南省滇东南地区通往广西、广东的重要窗口。古时,素有"滇粤关津"之称。 "剥隘"为壮语谐音。"剥"(卜)意为"父亲","爱"为女儿之乳名,"剥隘"即为"爱"的父亲。相传,始时有壮族"剥隘"父女二人来此定居,后以此为地名。剥隘地名历称多变。宋代称隘岸,以隘口河岸得名,时为全县三大聚邑之一。元代称剥隘,意为剥离关隘。明代称博隘,意为博大关隘。清代后民间有博爱、百爱之名。建国后统称剥隘。址于右江之源,即驮娘江与那马河汇合处。全镇最高海拔在西北部毛赖山1302米,最低在罗村口228米,是全县海拔最低之地。明初立埠,有水、陆两路码头,素为滇桂通商要口。 '''自然资源''' 全镇水产资源和矿藏极为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主产水稻、玉米、牛、马、猪、鱼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香蕉、扁桃、龙眼等。创牌于明末清初的"剥隘七醋"产品,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产品具有味道浓烈、醇正、清香的特点。<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地理环境] </ref> ==历史变迁== 剥隘镇镇置中部剥隘,宋代称隘岸,以隘口河岸得名,时为全富宁县三大聚邑之一。元代称剥隘,意为剥离关隘。明代称博隘,意为博大关隘。清代后民间有博爱、百爱之名。建国后统称剥隘。址于右江之源,即驮娘江(西洋江)与那马河汇合,依山临河,海拔165米,是全富宁县海拔最低之地。明初立阜,有水、陆两路码头,素为滇桂通商要口。民国时期有商户76家,客马栈11户。1957年,滇东南出广西公路修通经此,今为323国道线;2007年10月衡昆高速公路富宁至罗村口段修通经过中心集镇剥隘。今镇政府所在地剥隘距富宁县城62公里。 明初,镇内置洪邦哨和者义、者宁、剥隘、那良、百峨等五夕。清康熙年间添设剥隘汛驻兵,光绪二十七年废哨夕,置第四区。 民国3年改第为五区,29年撤区置武英镇。1949年8月撤镇置第三区。1958年撤区为公社,1961年复设区,1969年撤区为社1984年撤社为区,1988年撤区设镇至今,辖7个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101个自然村。 '''人文地理''' 剥隘老人庭是剥隘前人为了祭奉剥隘创始人"博爱"而建的,是用于祭祀始祖先的庭堂,其功能作用相当于福建、台湾等地的"妈祖庙"。据载,始建于明朝中叶,于清光绪九年正月重修。 据传说,很早以前,剥隘(博爱)(原老剥隘)这个地方本来没有多少人居住,也不知道叫什么地方。当时,在通往河边的路口边上只居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父亲和女儿两人,女儿名字叫"爱"。因为,剥隘这个地方是古时候滇东南通往两广由陆路转水路的一个最佳地点,因此,很多商人都把货物用马帮驮运到这里来转用船运由水路运往两广,或者用船将货物从两广由水路运来到此,再转上陆路用马驮运往富宁、广南、开化(今文山)等地(包括滇、桂两省官吏来往,都到此为中转站)。来到这里转路的人们,遇到雨天或者天晚的时候,都要到"爱"家逗留避雨或借宿。"爱"父女俩也乐于接待和帮助客人,因此,很受过往商客的尊敬。按照我们壮族的习惯来讲,"爱"的父亲外人尊称他为"博爱"(壮语谐音)。到过这里的人们回去后在交谈的时候,都把对"爱"的父亲的尊称"博爱"当作地名的代名词,时间长了"博爱"也就自然成了这里的地名了。由于博爱(剥隘)是个陆路转水路的要地,很多商人为了方便生意,都纷纷在这里设了中转站。一些善于抓住商机的人也就寻势而来,有的立铺,有的设店。有的经营日杂百货,有的开饮食店,有的开马店(旅社),专为过往的商客和马帮服务。后来,来这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了,博爱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商品集散地。先人们为了表达对"博爱"的敬意,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个博爱(剥隘)的创始人,专门修建了"老人庭",庭内立了"博爱"的祭祀牌位,以始祖先来进行祭奉。这一祭祀活动被一代代地传到了至今。<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历史变迁] </ref> ==农村经济== 006年整个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07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4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4%;畜牧业收入791万元, 点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5.7%;渔业收入2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7%;林业收入17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6%。外出劳务收入609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562元,人均纯收入1284元。 本镇村民的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水库淹没搬迁,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已有2419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居住于土木、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2114户,还有8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2006年底整个镇共拥有汽车45辆,拖拉机67辆,摩托车2120辆。 ==特产== '''驮娘江醋''' 宁剥隘驮娘江醋厂始建于2001年4月,是由几名社会知识青年出资组建成立的食品生产企业,主要经营养身醋、三七键力醋、芦荟醋及其食用调味醋等绿色保健系列产品的酿造和营销。 富宁剥隘驮娘江醋厂厂址设在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地处国道323线侧、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的东大门,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交通等便利条件。企业性质为私营独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梁汉民,资产总额为156余万元,所经营的养身醋、三七键力醋、芦荟蜂蜜醋、食用调味醋等为云南省绿色保健及调味民特系列产品,目前全厂系列产品综合生产规模为500吨/年。 '''七醋''' "云南剥隘七醋"始创于明末清初,历经三百多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剥隘七醋"采用民间传统工艺酿造加工,整个酿造过程中有七个"七"的要求:一是每月农历初七所接的水为酿造之水,告别是正月初七接的水最好。二是酿醋的糯米要浸泡七天,少一天多一天都 不行。三是搅拌原料时,每次要左搅七下、右搅七下。四是糖化时必须要经过三个七天,少一天多一天都不理想。五是每年投产都在农历三月初七开始。六是每年结束都在农历七月初七结束。七是生产周期为七七四十九天。故得名"七醋"。色泽棕红、酸而不涩、绵甜爽口、醇正清香、久存而不变质。在"剥隘养身七醋"中更兼加入御苁蓉,玉竹等的十六味中草为辅料,使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保健功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便秘等病有一定治疗作用。同时能消除疲劳、调节肠胃功能、减肥、美容等。长期食用能使人身轻步健,益寿延年。 "金银花保健醋"是以酿造七醋为基料,辅料以金银花、板兰根、蒮香、甘草、紫苏叶、白芷、两面针、蜂蜜等原料精心酿造而成。本品用于防暑、清热解毒,对健脾开胃有一定食疗作用。 "三七健身醋"是以酿造七醋为基料,辅料以三七、人参、首乌、灵芝等原料精心酿造而成。本品爽口润喉,健脾开胃,长期食用对高血压、血管硬化有一定助疗作用。 '''扁桃''' 扁桃果,学名"巴旦杏",壮语"芒莎芥",形似鸡蛋,以核扁得名。青果极酸,熟时多汁,香甜可口,誉为上等水果。扁桃树是常绿乔木,二十年开花结果,树干高达数十米,远看象一座绿色圆形的山包,枝叶茂密,四季常青。扁桃"树为景、果为食",既是剥隘居民致富的源泉,又是剥隘镇一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被定为富宁县县树。 ==近代发展== 全镇有耕地面积38149亩,其中:田7805亩(水田5500亩),地30344亩。粮食总产量617.5万公斤,人均产粮340公斤。种植优质水稻6039亩,平均单产486.5公斤;种植优质玉米4729亩,平均单产151.2公斤;种植甘蔗11752亩,平均单产2311公斤;种植薯米4040亩,平均单产52公斤;种植蔬菜2605亩,平均单产464公斤。财政收入58.37万元,财政支出409万元。全镇经济总收入26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71元。乡镇企业主要产品是普通七醋、养身醋和健身醋,年均产量110.6吨,总产值136万元。 素有"滇粤津关"之称的古镇剥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她的每一段江河水道,每条石板巷道,都蕴含着幽深而博大的文化底蕴。随着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剥隘古镇即将永远沉睡江底。为使剥隘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新剥隘集镇的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规划,要把水库淹没搬迁后的新剥隘建成既不失古镇风貌,又比老镇规模更大,更富有新时代气魄、基础设施齐全、城市功能完备,集旅游和休闲为一体的壮乡小城镇。 ==基础设施== 经过移民搬迁及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后,剥隘镇的乡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镇内水、电、路、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乡村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镇7个村(居)委会全部实现电通公路通电话。101个村民小组中有93个通公路,有99个通电和通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78%。通电的村小组都能看上卫星电视,电视覆盖率达70%以上。民居全部消除茅草房,有33个村小组1911户村民全部实现整村住上砖混或者钢混结构的房屋。 移民搬迁重建后的集镇剥隘,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体移民近三年的共同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功能更加齐全,市政规划更加合理,既保留了原古镇的基本特点,又显现出了环保、优美的新面貌。剥隘新镇选址于本镇甲村村委会甲村村小组,位于323国道公路及富罗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即将开工建设的富宁港亦于该镇的周边上,一个水陆交通便利、繁华、古老的新剥隘即将显现于世人 ==科学建设== 该镇围绕"打劳农业基础,依托移民搬迁,建设剥隘特色新镇,抓好移民经济,培育林、畜、旅游三大支柱,做强做大七醋系列产品,着力解决以路、水、电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快推进小康社会步伐"的经济工作思路,大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搞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认真把打好扶贫攻坚战作为重点,促进全镇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提高该镇人民的生活水平。剥隘镇由于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涉及,将重新规划,迁建新集镇。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以新集镇迁建为基础,利用衡昆高速路,323国道改线过境路的有利条件和2005年百色水库枢纽的下闸蓄水,建成的富宁港作为云南东大门的出海口,直达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按照滇南历史古镇,壮族聚居区来建设,重点体现古朴、自然、富有滇南民族风情特色,将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三者有机融合,把剥隘镇建设成为我省通向沿海各省的水路交通门户,具有壮乡山水文化旅游特色的重点集镇。通过五年的建设,使剥隘新镇成为省内外知名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功能完善, 具有滇南民族风情特色的迁建新镇。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淹没涉及剥隘镇7个(居)委会41个村小组的土地,按土地面积计算,占云南库区的87%,到2005年涉及动迁人口预计达6260人。镇党委、政府积极主动配合上级移民部门认真抓好各项移民工作,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抓好移民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抓好者炳、者义、板达三个移民试点村的建设工作;三是抓好新镇新址征地、库区交通公路丈量、323国道线改道和高速公路的征地测量等项工作;四是抓好移民临时度汛工作。今后我镇移民工作将以生产安置开发工作为重点,不断发展移民特色经济,促进,众的增产增收,其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实施"云岭先锋"和贯彻落实《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为契机,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林果、水果甘蔗等热区特色经济;二是抓住新镇搬迁、衡昆高速公路等各项工程建设的机遇,鼓励和扶持群众种植蔬菜和科学养殖等效益型项目;三是努力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水上旅游业及第三产业,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突出壮乡生态园林环境统一的新型城镇。 '''人口卫生''' 剥隘镇共有壮、瑶、彝等4个民族,其中:壮族21194人,瑶族268人,彝族9人。整个镇现有农户4191户,共20118人,其中男10109人,女10009人。农业人口数为199547人,劳动力总数4191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11245人,外出务工人数2183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及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合作医疗。至 2006年底全镇享受低保人数434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3564户,共计16916人,参合率84.77%。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村级卫生所房屋使用面积达600平方米/所,有乡村医生21 人,镇卫生院在镇政府所在地。全镇建有公厕7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2个。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剥隘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