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87.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刘顺仙 的原始碼
←
刘顺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刘顺仙</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638/20220506235111-1963622498_jpeg_140_121_5472.jpg/3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v10349739.htm?ch=frombaikevr&fromTitle=%E5%88%98%E9%A1%BA%E4%BB%99 来自搜狗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刘顺仙(1909年-1983年),女,山东省胶州市人。茂腔演员<ref>[http://2014.sina.com.cn/news/ 刘顺仙(1909年-1983年),女,山东省胶州市人。茂腔演员],搜庭立方 - www.scxsls.com/l...- 2024-4-18</ref>。11岁到青岛广兴里学唱茂腔。22岁到大连等地演唱10余年<ref>[http://2014.sina.com.cn/news/ 11岁到青岛广兴里学唱茂腔。22岁到大连等地演唱10余年],搜狐, 2014-06-27</ref>。1942年回青岛,兼唱柳腔。1949年加入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改唱老旦。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老艺人奖<ref>[http://2014.sina.com.cn/news/ 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老艺人奖],搜狐, mren.bytravel.cn/hi...- 2022-4-30</ref>。 中文名; 刘顺仙 民族 ;[[汉族]] 政治面貌;群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省]][[胶州市]]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3人物作品 4人物事件 顺和班 光明茂腔剧团 5人物荣誉 6人物评价 7人物相关 [[青岛市]]茂腔剧团 茂腔 柳腔 1人物简介编辑 姓名:刘顺仙 出生:1909年 性别:女 籍贯:山东胶州人 去世:1983年 ==2人物生平== 茂腔《罗衫记》剧照(原青岛茂腔剧团) 刘顺仙幼年随巩玉忠、于瑞亭等学戏,工花旦。11岁进青岛市,13岁随“顺和班”到烟台、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演出,达11年之久,逐渐成为主要演员,深受欢迎。 1920年前后,刘顺仙与巩玉忠、董长河、张顺来、巩顺红等组建的“顺和班”。是比较著名的茂腔戏班,他们到各地参加演出,“顺和班”除到青岛、烟台演出外,还去 大连、抚顺、营口、长春、沈阳、牡丹江等地辗转演出达15年之久,形成了以诸城为中心,四面开花的局面。 1942年,刘顺仙回青岛,兼演柳腔,改唱老旦。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老艺人奖。 1983年刘顺仙逝世。 ==3人物作品== 茂腔:《花灯记》、《罗衫记》(曹述之、李玉香、吴杰等改编)、《白蛇传》、《荀灌娘》。 柳腔:《月墙》、《丝兰记》。 ==4人物事件== 顺和班 胶州茂腔《罗衫记》剧照 1920年前后,刘顺仙与巩玉忠、董长河、 张顺来、巩顺红等组建的“顺和班”。1920年,茂肘鼓戏班“顺和班”在青岛演出和活动。在青岛,茂肘鼓艺人主要在街头广场“ 撂地”卖艺,青岛解放前夕,茂肘鼓濒临消亡。 '''光明茂腔剧团'''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茂肘鼓进行抢救,将流散的 艺人组织起来学习,并将茂肘鼓正式定名为“ 茂腔”。1950年2月、8月分别成立青岛市 金光茂腔剧团和青岛市光明 茂腔剧团。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以茂肘鼓艺人 李玉香、 李兰香、刘顺仙、 刘翠兰等组织的茂肘鼓戏班为主。 ==5人物荣誉== 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老艺人奖。 柳腔《西京》 柳腔《西京》 1956年赴省参加戏曲汇演,在《罗衫记》一剧中刘顺仙获得二等奖。 ==6人物评价== 柳腔老艺人刘顺仙,擅演 旦角戏,主演的 《月墙》、《丝兰记》等,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7人物相关== 青岛市茂腔剧团 胶州茂腔 青岛市光明 茂腔剧团以茂肘鼓 艺人 李玉香、 李兰香、刘顺仙、 刘翠兰等组织的茂肘鼓戏班为主。建团后,在排演 传统剧目的同时,积极创作排演现代剧目。从1951 年-1956年先后排演了 《小女婿》、 《洪湖赤卫队》、《徐呈龙》、 《八女投江》等30多个新戏,受到观众欢迎。1959年7月,光明茂腔剧团改名为 青岛市茂腔剧团。 文艺界领导及知名人士 周扬、 林默涵、 梅兰芳等观看演出后,进行了座谈,对演员的表演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人民日报》1959年8月10日发表了题为《胶东之 花》的评论文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花灯记》的全部录音,并向全国播放了 《锦香亭》。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 青岛、日照等地的 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 肘子鼓”,据说是因 民间艺人 肘 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 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 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 肘鼓 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刘顺仙11岁到青岛 广兴里学唱茂腔,22岁到大连等地演唱10余年。 '''柳腔''' 现代柳腔剧 柳腔是青岛地区的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 即墨西部,由 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 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 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 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 四弦胡琴伴奏, 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 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 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 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 “柳腔之乡”。后来,柳腔戏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于30年代传入青岛市区,深受妇女和老人喜爱。1942年,刘顺仙回青岛,兼唱柳腔。 词条标签: 人物戏曲 ==参考来源== [[Category:文化人類學]] [[Category:文化藝術人物]] [[Category:文史工作者]]
返回「
刘顺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