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9.1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刘文斌 的原始碼
←
刘文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刘文斌</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bf64e840ff03203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513866&sid=10510422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刘文斌''',出身雇农,自幼喜好听书,22岁到25岁在[[热河]]卖艺。 <ref>[https://www.ximalaya.com/album/51760296 京东大鼓-开山祖师刘文斌(子刘少斌) ],喜马拉雅网</ref> [[民国]]初年,农村经常闹灾荒,经常是十年九不收,在农村实在无法生存,28岁的刘文斌为了糊口进[[天津]]谋生。 <ref>[https://www.ximalaya.com/album/51760296 刘文斌],喜马拉雅网</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京东大鼓演员 出生日期----1891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1967年 出生地点----直隶宝坻县 国 籍 ---- 中国 ==人物生平== 他先后住在天津老城的城西义和斗店、孙家大院、吴家大院等处,也有时常住宜障后。当时他以剃头为业,是住在很多人伙居的小店儿。 白天出去串胡同剃头,晚上休闲时唱上一段在家乡喜爱的大鼓书消遣。在农村种地时,他边干活边哼着小曲,已经学会了许多小段和长篇鼓书,像什么《刘公案》、《拆西厢》、《洪月娥做梦》等。 当时下层的贫苦百姓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故此他唱的大鼓深受伙伴们的喜爱。有些人听得时间长了,觉得大家生存都不容易,白听也不合适,有时就主动地多少给些零碎钱。 随着观众不断增加,攒起来的零钱反比剃头赚的钱还多,所以他也就逐渐的以唱大鼓作为另一条谋生之路了。因为平时总唱,自己也就自然地久练久熟了。 自此以后他带着大鼓走街串巷演唱,经常活动在大沽路的小营市场一带。 "撂地"演出的条件很差,支个大布篷,用木板钉上几条板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刮风一半,下雨满完。"刘文彬还常说:"人歇工,牙挂队,肠子肚子活受罪。" 由于刘文斌没有江湖门户,进天津城后曾受到城里的艺人和地头蛇们的排斥,在演出时被人家踢了场子搅局,还没收了大鼓。 这是因为他没有江湖师父带道,也不懂得"春典"(江湖术语)与他们盘道。在天津城干这行是不成了,只好回到店中向老乡们告帮。 要想再干这行就必须拜师,他带着行李回到宝坻后通过老乡介绍,在庙会上拜了宋恩德老先生为师。 宋先生还专门向他传授了艺人们用的"春典"、门户规矩,据回忆他还在庙会上请了许多艺人们吃了一顿驴肉、烙饼,花去了他整整一年赚的钱。 宋恩德老先生是个半盲人,绰号叫"宋瞎糠"。按辈分刘应是"文"字辈,取艺名叫"文斌"。 刘文斌的这一支祖师是"梅"家门,排字是按"继、承、龙、元、玉、唐、文、书、化、其"。刘文斌的平辈师兄弟很多,天津的齐文洲、李文俊、唐山的靳文然、齐文丰、刘文迅等都是"文"字辈。 经过一番周折的学徒之后,刘文斌闯过江湖关后又再到天津献艺。这时还结交了许多各行艺人,又进一步地开阔了艺术眼界。他对京东大鼓的演唱进行大胆改革,先把上场的那一句唱词抹去,改为:"表的是……"开门见山,直接入活。 在简洁的基础上再加上嗓音宽厚,字正腔圆且韵味十足。通过不断演出,还固定了许多基本唱腔。加上他演唱的曲词准确、通畅,在唱腔方面还吸收了一些农村小曲、地头调。 他还有一种唱法,就是吸收老学究儿背诵古诗词的平仄韵味,这种演唱嗡声嗡气,用的是背工嗓(头腔兼脑后音),被人戏称"坛子大鼓"。 这时他除了搭布篷"撂地"演唱外,还坚持走街串巷,进大宅门、公馆演唱。他说第一次演唱是和师弟李文俊去应承的。 当时是阔家主人点唱,点了他师弟李文俊一段《罗成算卦》,正巧他师弟不会唱这段。李文俊则推荐师兄刘文斌代唱,主家不愿意,便拿刘文斌开心,说;"他长的那样子,哪能唱的了呀?"当时刘文斌正有病,穿戴也不讲究。 后来经别人说情,还是让他唱了。头几句京东大鼓唱得声音洪亮,各个楼里和附近的人都围拢过来,掌声不断。大家都交头接耳问唱者是谁?因此刘文斌的名字不胫而走,响彻津门。 后来听他的人越来越多,请他演出的剧场也越来越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广播电台约他长期直播演唱,因演唱技艺精湛被电台长期录用。 通过广播,刘文斌声振天津以及北京、河北等地。当时天津的广播电台都是私人开设,有"中华电台"、"仁昌电台"、"东方电台"、"青年会电台"。 这些电台都是为商业服务,电台开播之前都由演员播上一段商品广告。那时经刘文斌报播的广告有延寿堂的药品广告:"调经养血,一元钱。白喉蛾子,一世福,一家乐。" 同时还介绍天津东马路药店的生乳灵。当时经济大战,也都利用电台宣传商品增加效益,在把商品推出去的同时,也把演员推上了市场。 当时拥有收音机的人家很少,有的大买卖家为了招揽生意,店铺门口放一个大喇叭,每逢早晚,人们都到店铺门前听刘文斌演唱。有的干着半截活把活停下来,也有的正在生着炉子,因听唱把炉子给弄灭了,拿板凳坐店铺门前听。 这时刘文斌红了,京东大鼓的名声在天津也越来越大了。因为他的演唱有独特的风格,词曲又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贫苦市民听众接受,尤其是那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唱段,深受城乡妇女们的喜爱。 因为他演唱的曲目中,在描写爱情以及平民生活中的悲、喜情节方面特别见长。这些曲目能像聊天叙家常那样自然朴实,也有些警世人生富有哲理的曲词。 后来在茶园演出、电台播出频繁的情况下,对方问他唱的是什么大鼓?刘文斌坦诚地说:"我们是京东人(京东是指通县、三河、武清、宝坻、蓟县、香河、宁河等县),就叫京东大鼓吧!"这就是"京东大鼓"之名产生的经过。 刘文斌唱红津门之后,随之也就有了些关于生意上的矛盾,按刘文斌的话说:"树大招风了!"这是因为他的节目受到听众欢迎,同时有"中华"、"仁昌"两个电台抢着让他演唱并报广告。"中华电台"要给他提高播出费让他只在此独家电台演播,并说要付多出几倍的报酬。 刘文斌为讲信义,毅然拒绝了"中华"的要求。他坚持在"仁昌"、"中华"两个电台演出,因此引起了双方电台矛盾和冲突。"中华"为了抢他,利用地痞帮派势力给刘文斌写了几封匿名信,并在每封信中都画着小刀子,写着要杀死刘文斌,曾经在一天里接到了40多封信。 这样一来,闹得乌烟瘴气,空气十分紧张。刘文斌再也无法去演唱,于是和同行们商量,他们提议找延寿堂的乐老板商谋对策。 这位乐老板是河北省大城县人,在天津经商多年并且还有些威望。他反复考虑后说:"我去外边走动走动,拜求各方看是否有转机。 要是不成就也只能回老家宝坻县再谋生路,天津卫是无论如何也站不住脚了!"他还把刘文斌留在后院暂避,亲自去西北角拜访王三爷(青红帮头目),请求他给予关照解决。 乐老板叫刘文斌前来向王三爷述说原由,王三爷听罢马上拿起电话向警察局说:"谁想成心闹事……"接着又说了些让他们关照的话,警察局的官员们当然答应对这件事给予照顾。 后来刘文斌花钱请客才平息了这场事端,继续在两家电台演唱。 在他演唱的兴盛时期,正是奉军驻守天津。因为刘文斌唱的是略带乡音的普通话,与东北的方言容易沟通,所以这些东北人也特别喜欢京东大鼓。 随着他的艺龄增长,在演唱技艺方面也不断地升华提高。又因他为人也非常朴实憨厚,能与许多艺人们同台献艺并成为益友。 在天津曾与花四宝、张寿臣、陈士和、马连登、马宝山、翟青山、刘宝全一起同台演出,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曾在南市燕乐茶园(解放后改称红旗剧场)先后与刘文霞、常旭久、于瑞凤、程玉兰、郑蝶影、曹宝禄、高德明、陶湘如、花四宝、白云鹏、戴少甫、于俊波、侯宝林、郭启儒等一起演出。 在南市庆云茶园(解放后改称共和剧场)先后与常连安、常宝堃、常澍田、金万昌、马三立、侯一尘、张寿臣、王佩臣等一起演出,从在前几场位置一直到能攒底演唱。 20世纪40年代,他在平安茶园(今称长城影剧院)长期攒底演出,此时正是京东大鼓扬眉吐气之日。 ==灌制唱片== 1938年,由国乐唱片公司邀刘文斌灌制唱片12张,计有《郭子仪庆寿》2张、《拆西厢》1张、《隋炀帝下扬州》2张、《庄子扇坟》1张、《王二姐思夫》2张、《刘公案》4张。 唱片灌制完成发行后使京东大鼓传遍全国各地,在社会造成一定影响。有些唱片还流传于港、澳、日本等地,使之成为北方曲艺中主要曲种之一。 当时有一行专门做唱片生意的小商贩,人们叫"放话匣子的"。他们是背着留声机走街串巷,放上唱片叫大家欣赏。常有人点名要听刘文斌的京东大鼓,因此有时在大街小巷不时也能听到他的唱段。 那时是按唱片听的多少收费,36个小铜子儿能听6张唱片,60个小铜子儿能听12张。 ==提挈他人== 刘文斌在天津唱红后,在各个电台的演唱应接不暇,同时还到剧场演出。他为人忠厚热情且仗义豪侠,曾介绍他的老乡齐文洲、魏喜庚、马宝山等艺人到电台演唱,还把自己的演唱时间长期让给了他们。 当时他们都是从农村来的小商贩或以身为业的劳动者,生活很是艰苦。魏喜庚是宝坻县东广林木村人,到天津做弹棉花打被套工作。他在家乡会唱平谷调,到电台演唱过《龙潭鲍骆》。 齐文洲是宝坻县崔黄口乡西老鸦口村人,原是到天津拉胶皮的搬运工,能说《马潜龙走国》。李文俊是宝坻县崔黄口乡东老鸦口村人,到天津是做卖扫帚的小生意的。 刘文斌不忘旧情,把自己的生意路让给了他们并支持他们走上了艺术道路。齐文洲文化较高,虽然唱腔粗犷但说的文理性强,曲词句较为讲究。 尽管刘文斌让出了很多电台演出,还是有很多电台愿请其演唱并做广告。先后有"仁昌"、"东方"、"青年会"、"新中央"以及"天津特殊广播电台"等,他一天要赶包到几个电台演唱,京东大鼓在听众当中自然会有巨大影响。 ==最佳搭档== 刘文斌的演唱能受到社会各阶层听众欢迎,这与他的弦师配合默契是分不开的。他的弦师李景山先生,也是他的同乡。 李景山先生是自学成才,小时候因个子矮够不着弦子的上把,便把弦子挂在窗户棱儿上练习。他伴奏刘文斌的京东大鼓有独到之处,在演出时经常有听众给伴奏叫好。 他的三弦弹奏得快、稳、准、活,且能托腔保调,尤其是李先生独创的跪弦弹奏"学舌"绝活。在书场演出前,他经常用三弦摹仿笙、管、笛、箫等民族乐器的演奏、合奏以及动物家禽的鸣叫,很受听众欣赏。 天津解放后,李先生住在南开区南大道白房子胡同益友里8号。刘老师在幼年时他俩就搭伴演唱,几十年来没有分开过,直至李景山先生于1960年病故为止。 因李景山先生病故,刘文斌也就退出舞台不再演唱了。 ==特色来源== 刘文斌的京东大鼓能受到听众的喜爱,并达到日臻完美的艺术成就,主要原因就是没来津前,在农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炼。 他幼年时就爱听大鼓书,受张瘸老、霍亮的影响,已经学会一些小段和长篇鼓书,边干农活儿边哼唱,同时也买些唱本改编演唱。比起其他艺人他能识字,但文化水平并不高。 有一次唱《拆西厢》时,其中有一句"咱们老爷贪赃图了贿,屈了人家的好文才。"错把"图了贿"唱成"图了有",让有文化的人喝了倒彩,结果闹出了笑话。 这一次失败成了他的动力,一方面他又继续学习文化,另一方面在农闲或荒年旱月,去口外做些小买卖,开阔眼界闯荡锻炼。当时北口外是古北口、喜峰口的长城以外,那时人们"常去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地方。 有时骑着毛驴,有时挑着挑,带些日用小商品,如针、线、顶针、火镰、灶王神马儿、年画、皮鞭梢儿等东西赚些小钱。有时到山里农家支起大鼓连说带唱,挣些粮食到集上换些铜钱。这样他既得到了锻炼又增加了阅历,也可赚些钱养家糊口。 当时艺人演唱很艰辛,他有时连续唱五六个小时。唱得时间长了,嗓子哑了,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因为唱不出了声音心里着急,就用听别人传的偏方,用辣椒熬水一喝就是半碗。 所以他的嗓子后来变成沙哑,因此他又坚持苦练,终于练出一条利用头腔和脑后音共鸣的坛子味。这种味道最有特点,一般人难以模仿,因为有了这些经历给他来天津演出奠定扎实的基础。 ==自创曲目== 刘文斌在来天津前,原有说评书、唱大鼓的艺人都各占一方。评书艺人张杰鑫编演《三侠剑》,木板大鼓艺人"舍命杨"说唱《呼家将》以及西河大鼓艺人朱大官等都在天津献艺。 刘文斌在电台、书场演出,越来越觉得曲目不够用。他有个盟兄弟告诉他说:"天津到处都是财,你就是没有取财的工具,工具就是新书。" 于是刘老师就自己改编创作,边看书边演唱新书,很快增加了许多新曲目。他累的头晕脑胀把眼睛都熬红了,排练后的新曲目还请名人指导。因此他的曲目很宽,书目唱段越来越多。 后来他在书场演出一个月,能做到每天唱两段从不重复。 他当时的常演曲目有《十字坡》、《双锁山》、《刘金定观星》、《朱买臣休妻》、《诸葛亮招亲》、《诸葛亮押宝》、《借女吊孝》、《铁冠图》、《韩湘子上寿》、《郭子仪庆寿》、《昭君出塞》、《洪月娥做梦》、《探窑送米》、《倒娶连科》、《大西厢》、《王二姐思夫》、《罗成算卦》、《渔樵耕读》、《肃六篡位》、《隋炀帝下扬州》等上百段。中长篇大鼓书有《刘公案》、《呼家将》、《小八义》、《响马传》、《十粒金丹》、《回标记》、《玉杯记》等,这些都曾在电台演唱过。 他生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虽然在广播电台留有很多唱段录音,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都被损坏,天津电台只保留他一段《王三姐剜菜》以及那些唱片传世。 ==解放后情况== 1949年天津解放后,穷苦艺人翻身当家做主,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刘文斌参加了河西区书曲队还被选为区人民代表。 他精神奋发老当益壮,在年近花甲之年还编新、唱新。为了配合宣传他曾在电台演唱过《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现代曲目,为形势需要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还演唱过新编小段《送面汤》。 20世纪60年代初期,天津市文化局领导多次推荐他到电视台现场直播,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应该多把出头露面的机会留给青年一代。 他曾在1960年到下瓦房闽侯路20号的河西区戏曲、曲艺培训学校传徒授课,当时跟他学习的有刘振东、王桂茹、李二景等同学。 刘文斌早年没有收过专业弟子,只在日伪时期亲传一名徒弟。他按本门户传"书"字辈取艺名卢书中,三年习艺期满后颇有发展。 可惜英年早逝,刘文斌因弟子去世而伤感,再加上平时演出繁忙也就没有再继续收徒。他的儿子叫刘少斌,幼年学习弹弦专门为京东大鼓伴奏,弹得很有特色颇具其父遗风。 曾在电台为介绍刘文斌的艺术生平,还请刘文斌的弟子们帮忙回忆刘文斌的事迹并整理出文稿播放,已辞世。 刘文斌在社会上以及工矿企业的徒弟却是桃李满天下,虽然这些弟子们的唱法各有不同,确实都是向刘文斌学过艺。 他的业余弟子有 李承秀、董湘昆、王辑馨、刘汉武、岳金义、宋万峰、张梁、孙志华等,其中董湘昆成就最大。 出生:1891年6月15日,光绪十七年(辛卯)五月初九日 逝世:1967年,农历丁未年 ==参考来源== [[Category:历史人物]]
返回「
刘文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