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6.13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刀輪戰車 的原始碼
←
刀輪戰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刀輪戰車'''<br><img src="https://img.mp.itc.cn/upload/20170427/18ad56e6b45e412db1fd2429e6dcc4e6_th.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136794248_773175 圖片來自搜狐]</small> |} '''刀輪戰車'''或譯'''鐮刀戰車'''(Scythed chariot),是古代一種[[馬戰車]],其兩個車輪的輪軸尾裝上[[大鐮]],這些刀刃可以快速地把人和馬的肢體切下,除了造成敵軍損傷外,更重要的是讓敵人陣形產生混亂。 ==歷史== 刀輪戰車是戰馬車的一種改良版,其刀刃長約一公尺。[[古希臘]]將領[[色諾芬]]<ref>[https://wiki.mbalib.com/zh-tw/%E8%89%B2%E8%AF%BA%E8%8A%AC 色諾芬],MBA智庫百科</ref> 在[[庫那克薩戰役]](battle of Cunaxa)目擊了波斯使用這種兵器,並寫下了:「那些細長[[大鐮]]安裝在通過駕駛座下方的輪軸上,並傾斜一定角度朝向地面。」 在十七到十九世紀時,人們認為刀輪戰車可能來自[[迦南]]、[[古印度]]、[[亞述]]或[[馬其頓王國|馬其頓]]所發明,但這些觀點遭到廢棄。學者Nefiodkin還認為色諾芬所說「刀輪戰車是波斯第一任國王[[居魯士大帝]]所發明的」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之後的[[薛西斯一世]]在[[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臘]]時刀輪戰車並沒有出場。相反地,他還提出波斯是[[波斯戰爭]]後期採用刀輪戰車,時間大約在前467年到前458年左右,主要是與[[希臘重裝步兵]]作戰的經驗後,所產生的兵器。 ===與羅馬遭遇=== 儘管有些缺點,刀輪戰車仍被東方的[[希臘化國家]]繼續使用,他們最後一次使用在前47年的[[澤拉戰役]](Battle of Zela)。而羅馬當時已經能有效對抗刀輪戰車,羅馬可以利用鐵蒺藜來阻止戰馬前進,或是在步兵前方地面打上地樁以策安全。 ===撒哈拉部落 === 在[[撒哈拉沙漠]]北邊的遊牧部隊Pharusii和尼格里塔(Nigrites),被記錄使用過刀輪戰車。 === 不列顛島 === 在羅馬往西擴張時並沒有遇到與刀輪戰車作戰的過程,然而羅馬在公元43年[[羅馬征服不列顛|入侵不列顛]]時,記錄當時不列顛人使用了刀輪戰車。 然而這段記錄的真實性有些疑慮,很可能羅馬[[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因為要為羅馬征服不列顛一事增加一些光彩,在宣傳上讓不列顛比實際上更為強大。相反地,在早先[[凱撒]]入侵不列顛時,不列顛人主要用戰馬車駛到敵前投射武器,之後回到陣中下車作戰。 ===在波斯的戰爭=== 刀輪戰車由四匹馬為一組來拉,上面有成員三人,其中一人駕駛,另兩人作戰。刀輪戰車主要設計目的是以打亂、切斷步兵陣列,或至少从步兵陣列中打开一個缺口,以利之後的作戰。原先騎兵衝鋒很難突破古希臘緊密的[[古希臘步兵方陣|步兵方陣]],加上馬匹不會輕易衝入人群中,而設計上刀輪戰車可利用刀刃切入步兵中,來解決騎兵所遇到的問題。然而一支訓練有素的步兵可以快速變換陣型,當戰車接近時快速讓開一個通道,減低可能的傷亡。使用刀輪戰車需要一些外在條件限制,其中刀輪戰車因為是對付步兵的攻擊性武器,它需要適合的開放空間讓戰車奔馳。 當時騎兵尚未發明[[馬蹬]],可能也沒有馬刺和有效的[[馬鞍]],儘管當時有著皮毯的馬鞍,但作戰效率無法達到[[中世紀]]重騎兵的效果。而刀輪戰車經常會加入騎兵,一同朝步兵衝鋒。對此歷史文獻主要來自步兵這一方角度來撰寫,如希臘或羅馬。希臘色諾芬記錄了刀輪戰車在一場戰鬥中獲勝: [[阿庇安]]記載了刀輪戰車另一次成功運用,是[[本都王國]][[米特里達梯六世]]在前89年的[[阿謨尼阿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River Amnias)中擊敗[[比提尼亞]]軍時。 而刀輪戰車遭到失敗的戰役中,最著名即是[[高加米拉戰役]]中對付[[亞歷山大大帝]]所率領的[[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認知到波斯[[大流士三世]]軍中的刀輪戰車因為負擔衝鋒任務而裝備得相當笨重,因此方陣步兵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對付。當戰車靠近時,馬其頓士兵會主動讓開一個通道,形成一個像是字母'''[[E]]'''的圈套,而戰車的戰馬會下意識進入這個圈套中。如此一來,馬其頓士兵可以設法停住戰車並用[[薩里沙長矛]]解決,或是讓戰車直接通過,由後方第二條陣列的士兵解決。這場戰役最後由亞歷山大大帝獲勝,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 === 羅馬帝國後期 === 在[[羅馬帝國]]後期,羅馬人可能對刀輪戰車展開一種新且與眾不同的試驗,它改以由一個或兩個[[鐵甲騎兵]]拉著一輛不載人的雙輪戰車前進,來減輕輪軸的負擔,而刀刃只會在要戰鬥時刻前夕才會放下,以利戰前的布陣。這些在一本奇特的羅馬軍事機械書《de Rebus Bellicis》2-14部分有合理的詳述。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刀輪戰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