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35.2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函館市 的原始碼
←
函館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函館市'''<br><img src="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9-12-11/656/2019121100218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211001933-260405?chdtv 圖片來自中時新聞網]</small> |} '''函館市''',舊稱'''箱館''',是一個位於[[日本]][[北海道]]南部([[道南]])[[渡島半島]]東南[[龜田半島]]上的沿海城市,也是道南的中心城市。其東、南、西方分別被[[太平洋]]、[[津輕海峽]]和函館灣包圍,現為[[中核市]]。函館是北海道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札幌市]]與[[旭川市]],是[[道南]]區域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北海道政府的派出機關[[渡島綜合振興局]]辦公室所在地亦位於此。函館三面環海,自古以來就是優良的[[漁港]],漁業和水產加工業一直是當地的主要產業之一,其中[[乌贼|烏賊]]更是具代表性的特產。[[函館港]]是天然良港,也是連接北海道和[[本州]]的交通節點。函館港是日本最早和外國通商的港口之一,從[[德川幕府|幕府]]末期就開始有西方文化傳入,許多遺留至今的史跡帶動了觀光產業的發展。在品牌綜合研究所進行的調查中,函館市自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在日本最具魅力市町村排行榜中奪魁。但另一方面,函館市的人口減少問題十分嚴重。 函館這一地名起源於在[[室町時代]]的1454年([[享德]]3年),津輕豪族河野政通在時稱「宇須岸」,[[阿伊努語]]的意思為「灣岸之盡頭」的漁村興建宅邸,因建築的外觀像箱子,故以「箱館」(和「函館」日語發音相同)作為地名。 1869年,[[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箱館也改名為「函館」。也有認為是來自阿伊努語「hak-casi」(淺籬笆)的觀點。 == 地理 == 函館市位於北海道西南部[[渡島半島]]南端,面積677.83平方公里。函館市的地形可以分為山地、段丘和平原三個部分。函館市轄區的東北部地區大多是山地地形,被稱為龜田山地,屬於火山山地。市轄區東部的惠山道立自然公園|恵山道立自然公園和市內最高峰袴腰岳亦位於這裡。函館市段丘地形發達,可分為海岸段丘和河岸段丘。段丘地形多分佈在山麓地區。市轄區西南部則地形較為平坦,被稱為函館平原。函館平原的東側是龜田山地,西側是上磯山地,呈三角形,大部分地區是海岸平原<ref>[http://archives.c.fun.ac.jp/hakodateshishi/tsuusetsu_01/shishi_01-02/shishi_01-02-02-00-04.htm 平野]函館市史,2017-05-01</ref>。函館市的中心市區就位於函館平原和[[函館山]]之間的[[連島沙洲]]上。函館山原本是由海底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島嶼,後因山上土砂外流堆積形成沙洲而和北海道本島連接,變成[[陸連島]]。 [[龜田川]]水系是函館市內最主要的水系。為防止洪水和提供生活用水,函館市興建了[[笹流水庫]]、[[新中野水庫]]等水庫。 明治初期的函館市區主要位於函館山山麓和連島沙洲南側的地區。隨著城市的發展,函館市區規模亦逐漸向北擴大。多次的大火使得函館市的商業中心自明治中期開始有往東轉移的趨勢。特別是[[1934年函館大火]]之後,函館車站地區取代函館山山麓的十字街,成為函館的中心。戰後函館市的中心城區開始跨過龜田川,並在[[昭和]]中期之後進一步向北擴展。在這一時期,郊外低廉的地價使得函館市的郊外化傾向明顯,眾多人口搬遷至郊區,最終促使[[龜田市]]在1973年和函館市合併。兩市的合併更加速了函館市區的擴大和人口的郊外化。1973年函館、龜田兩市合併時龜田地區有人口69,050人,1991年時已增加到118,683人。函館自明治時代就開始通過在函館灣內填海來增加市區用地。現在函館灣內的綠之島就是通過填海而成。 === 氣候 === 函館市三面環海,加上[[對馬海流]]的影響,呈現海洋性氣候的特徵。函館市在北海道內屬於降雪量較少的地區,氣候較為溫和。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屬於[[副热带湿润气候]](Cfa),但與[[溫帶海洋性氣候]](Cfb)及[[溫帶大陸性氣候]](Dfb)接近。春季的函館在3月時受到[[日本海]]上空低氣壓影響,時有暴風雨天氣。4月和5月時,函館受到大陸移動性高氣壓帶來的乾燥空氣和日本海低氣壓交替控制。6月時函館受到高氣壓停滯在鄂霍茨克海上空的影響,多為低溫多濕的天氣。本州地區[[梅雨]]結束之後,函館受到北上的梅雨前線的影響,多豪雨天氣。7月至8月則是函館的夏季。9月是函館最易受到[[颱風]]影響的時期,天氣呈現週期性變化的特徵。10月之後函館天氣涼爽,10月中旬時已有初[[霜]]。11月至12月時函館有較多[[雪]]天,但積雪量較少。由於[[北海道駒岳]]至大千軒岳山系的遮擋,函館市的降雪量相對較少。1月至2月是函館最為寒冷,積雪最多的季節。但有記錄以來函館地方氣象台的氣溫從未低於過-20°C. == 歷史== 在函館市內發現了大船遺跡等遺跡,顯示函館自[[繩文時代]]開始就有人類活動。自[[鎌倉時代]]後期開始,隨著畿內地區和[[津輕半島]]之間的貿易量增加,北海道的水產品貿易開始發展,津輕半島的人口也開始渡海在渡島半島定居。這一時期渡島半島南部的[[大和族|和人]]居住地被統稱為[[道南十二館]],其中之一的宇須岸館就是後來的箱館。1457年,和人和[[阿伊努人]]之間爆發[[坷相曼夷之戰]],箱館被阿伊努人佔領,和人因此遷移到龜田一帶。 進入[[江戶時代]]之後,[[松前藩]]在龜田設立番所。然而在1703年([[元祿]]16年),龜田川發生大洪水,之後河口被土砂堵塞,不適合用作港口。原本居住在當地的和人和港口機能因此移動到函館山山麓。函館在江戶時代和[[松前町 (北海道)|松前]]、[[江差町|江差]]並稱為「松前三港」,是一座天然良港和水產物集散地。 18至19世紀之交,隨著[[俄羅斯]]勢力的南下,[[江戶幕府]]將[[蝦夷地]]改為直轄地,並設立箱館奉行所,加強對道南地區的控制。[[黑船來航]]之後,幕府在1854年([[安政]]元年)再次設立箱館奉行所。同年[[神奈川條約]]簽訂之後,箱館和[[下田市|下田]]對[[美國]]開港。並在1859年[[美日修好通商條約]]簽訂之後和[[橫濱市|橫濱]]、[[長崎市|長崎]]一併開港。箱館在開港之後本來計劃修建類似[[出島]]的和市區隔離的[[外國人居留地]],但最終外國人居住地和市區融為一體,造就了現在函館具有異國風情的景觀。幕府在函館修建了[[五稜郭]]和砲台等防禦設施,將函館作為北方統治的據點。 1868年10月,[[榎本武揚]]率領的舊幕府軍攻占五稜郭。翌年5月,新政府軍對舊幕府軍的據點箱館展開總攻並取得勝利,是為[[箱館戰爭]]。戰後幕府設立[[開拓使]],並將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箱館改名為函館。[[明治]]時代的函館是北海道的玄關,城市迅速發展。1895年,政府在函館灣進行填海工程,港口和市區的規模都大幅擴大。然而隨著北海道廳的成立使得[[札幌市|札幌]]正式成為北海道的行政中心,札幌的外港[[小樽市|小樽]]迅速發展為和函館並列的北海道兩大港口,函館的工礦業貿易地位也因此相對下降。20世紀初期,函館迎來了發展的轉機。1907年日俄漁業條約簽訂使得日本獲得在[[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等地的漁業權,北洋漁業因此迅速發展。因眾多漁船自函館出發捕魚,函館發展為漁業和水產貿易的中心。另一方面,1908年[[青函連絡船]]的開通使得函館的交通地位大幅上升,物資和人員往來量飛躍性增加。 函館在歷史上多次遭遇大火。1878年和1879年的大火之後,函館實施市區改正事業,擴寬道路寬度並使得市區街道呈現長方形格局。1907年和1921年的大火之後,函館市修築了眾多1層為和式、2層為洋式的[[和洋折衷建築]],成為函館特有的景觀。1934年9月21日,函館發生[[1934年函館大火|函館大火]],11,105棟建築被燒毀,2,166人遇難,市區約一半面積和超過10萬人受到影響。這場大火之後,函館市對城市規劃進行大幅變更,進一步擴寬道路寬度並興建公園作為防火對策。 1922年,函館正式設[[市制 (日本制度)|市]]。成立當時的函館市面積有19.05平方公里。1935年,函館舉辦第一屆港祭,象徵城市已從大火復興。同年函館市的漁獲量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函館的水產貿易量大幅減少。在二戰結束之前,函館不僅市區遭到美軍空襲,青函連絡船的大部分船舶也遭到美軍空襲,使得函館和本州之間的交通一度近乎斷絕。戰後北洋漁業因政治情勢的變化而一度終止,函館經濟也因此受到負面影響。1952年後北洋漁業雖然有所恢復,但規模不及戰前,更在1977年[[蘇聯]]設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之後遭到嚴重打擊。 函館在1962年提出函館地方綜合開發計劃,試圖由水產貿易都市轉型為工業生產都市,並提出了大規模填海以興建工業園區的計劃。然而在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後,填海和函館市的工業化計劃終止。1977年,函館提出了函館圈綜合計劃。函館將宜居城市設為新的都市發展目標,並提出了觀光立市的方針。1988年,隨著[[青函隧道]]的開通,青函連絡船被廢除。函館鐵路交通地位的下降加上[[國鐵分割民營化]]的裁員導致函館的鐵路相關行業從業者減少。函館市人口在1985年至1990年之間減少了約1萬2千人。1990年代之後,函館市經濟持續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結構轉型。2004年,函館市和附近的[[戶井町]]、[[惠山町]]、[[椴法華村]]、[[南茅部町]]合併,市轄區面積大幅增加。翌年函館市升格為[[中核市]]。2016年,隨著[[北海道新幹線]]的開業,函館和[[本州]]之間的鐵路交通大幅改善,函館市進入了新幹線時代。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函館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