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59.1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凤尾蕨属 的原始碼
←
凤尾蕨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凤尾蕨属</big> ''' |- | [[File:123223.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3528/20201109164425-1758937406_jpeg_580_527_63580.jpg/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591022&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3528%2F20201109164425-1758937406_jpeg_580_527_63580.jpg%2F0&type=1#simple_0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凤尾蕨属 界:植物界 |} 凤尾蕨属,学名Pteris L. ,为凤尾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70厘米,根状茎直立,顶端具钻形叶片,叶簇生,分为不育叶和孢子叶两种类型,叶柄细,具三棱,黄褐色,叶椭圆至卵形,长20~45厘米,宽15~25厘米,1回羽状复叶,羽片常4~6对,仅基部有一队叶柄。羽片条形,宽3~7厘米,顶端尖,有细锯齿,孢子叶较高,全缘。孢子囊群沿叶边呈线形排列。 =='''分布区域'''== 产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目录'''== '''形态特征''' '''分布情况''' '''生长习性''' '''下级分类''' '''代表植物''' '''栽培管理''' '''主要价值''' =='''形态特征'''== 陆生。根状茎直立或斜升(偶有短而横卧),有复式管状或网状中柱, 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或线形, 棕色或褐色, 膜质, 坚厚, 向边缘略变薄, 往往有疏睫毛, 以宽的基部着生。 叶簇生;叶柄面有纵沟, 自基部向上有V字形维管束1条;叶片一回羽状或为篦齿状的二至三回羽裂, 或时三叉分枝, 基羽片(有时下部几对)的下侧常分叉, 各叉与羽片同形但较小,从不细裂,或很少为单叶或掌状分裂而顶生羽片常与侧生羽片同形。羽轴或主脉上面有深纵沟,沟两旁有狭边,偶呈啮蚀状,常有针状刺或无刺。叶脉分离,单一或二叉,或罕有沿羽轴(有时沿裂片主脉)两侧联结成1列狭长的网眼,不具内藏小脉,小脉先端不达叶边,通常膨大为棒状水囊;少数种(如 P. multifida Poir.,P. cadieri Christ,P. grevilleana Wall. 等)的叶片表皮层下具有脉状异型细胞(venuloid idioblasts)。叶干后草质或纸质,有时近革质,光滑或少有被毛。 抱子囊群线形,沿叶缘连续延伸,通常仅裂片先端及缺刻不育,着生于叶缘内的联结小脉上,有隔丝(由1列细胞组成):囊群盖为反卷的膜质叶缘形成;环带有16-34个增厚细胞;孢子四面型(但凤尾蕨组的一些种的孢子偶1条裂缝的两面型),灰色或几为黑色,表面通常粗糙或有疣状突起。染色体 x=29。 '''分布情况''' 约有300种,产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及南非洲,北至日本及北美洲。我国现知有66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少数种类向北到达东及秦岭南坡。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潮湿及半荫的环境,但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温度不低于5℃;空气湿度60%。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孢子发芽温度25℃。 '''下级分类''' 网眼凤尾蕨组Sect. Campteria (Presl) Ching 凤尾蕨组Sect. Pteris 篦形凤尾蕨组Sect. Quadriauricula Ching '''代表植物''' 蜈蚣草PterisvittataL. 植株高(20)30-100(150)厘米。根状茎直立,短而粗健,粗2-2.5厘米,木质,密蓬松的黄褐色鳞片。叶簇生;柄坚硬,长10-30厘米或更长,基部粗3-4毫米,深禾秆色至浅褐色,幼时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以后渐变稀疏;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长20-90厘米或更长,宽5-25厘米或更宽,一回羽状;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侧生羽多数(可达40对),互生或有时近对生,下部羽片较疏离,相距3-4厘米,斜展,无柄,不与叶轴合生,向下羽片逐渐缩短,基部羽片仅为耳形,中部羽片最长,狭线形,长6-15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扩大并为浅心脏形,其两侧稍呈耳形,上侧耳片较大并常覆盖叶轴,各羽片间的间隔宽约1-1.5厘米,不育的叶缘有微细而均匀的密锯齿,不为软骨质。主脉下面隆起并为浅禾秆色,侧脉纤细,密接,斜展,单一或分叉。叶干后薄革质,暗绿色,无光泽,无毛;叶轴禾秆色,疏被鳞片。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缩短的羽片不育外,几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栽培管理'''== '''基质''' 以pH值约为5.5~6.0的基质种植为宜,要求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粗沙或蛭石以2∶1∶1比例配制。对于附生性蕨类如鹿角蕨、巢蕨可选用蒸煮消毒过的碎树皮、椰棕作为基质。 '''浇水''' 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细裂的品种。不可在晚间浇水,否则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施肥''' 蕨类植物虽然喜肥,但是根系细弱,应薄肥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生长旺季,每3~4周施1次稀薄液肥。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磷和钙对蕨类植物的根系生长很重要,可以交替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过磷酸钙。 '''盆栽''' 蕨类植物每2年需换盆1次,换盆时间在春秋季皆可进行,尽量不要伤及生长点和根。上盆时,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砂石,以利排水。撒一层碎木炭,以防腐烂。基质下层放少量骨粉或3~5个蹄片,以利根部生长。 =='''主要价值'''== 林下、林缘、水边布置 一些株形丰满舒展的较耐阴的种类,可成丛点缀于林下、林缘,营造纯朴的自然风光,如半边旗、傅氏凤尾蕨、狭眼凤尾蕨、西南凤尾蕨、疏裂凤尾蕨。喜阴湿的种类,如琼南凤尾蕨、溪边凤尾蕨、翠绿凤尾蕨,可植于水边、水池浅地、溪畔,使水岸自然化,野趣盎然。 '''地被绿化''' 极耐阴的种类,可植于密林下,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绿地地表裸露的问题,如剑叶凤尾蕨、条纹凤尾蕨、林下凤尾蕨等。较耐旱的种类,如凤尾蕨、蜈蚣草,可植于较干燥的阳坡处。 '''山石墙景布置''' 一些喜钙种类可用于点缀假山、墙壁,使砖石之刚强与蕨之可柔美相、济,如岩凤尾蕨、栗柄凤尾蕨、凤尾蕨、蜈蚣草等。 '''室内观赏''' 耐阴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可用于布置宾馆、办公室、居室等场所,活跃空间气氛,增添清新气息,可盆栽,可地栽,如白斑凤尾蕨、白羽凤尾蕨、三色凤尾蕨、红杆凤尾蕨。
返回「
凤尾蕨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