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3.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冰川作用 的原始碼
←
冰川作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冰川作用</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b526cdec8d5b7366.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6374740&sid=658838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冰川作用 冰川侵蚀内容: 拔蚀作用、磨蚀作用等 冰蚀地貌: 冰斗、刃脊、角峰等 包括: 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 |} '''冰川作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于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ref>[https://www.docin.com/p-241123950.html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豆丁网</ref> == 概述资料 == 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3个方面。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川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粒雪层密度达830~840千克/立方时,便成为冰川冰。成冰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气温成反比,和年积雪量成正比。如南极大陆沿岸,从降雪变为冰川冰,只需数十年至120年;而南极内陆高原,因年降雪量<50毫米,年均[[气温]]低达-50℃,成冰时间需500-1000年。但在冰面出现消融的条件下,由于有渗侵冰产生,成冰时间就很短(1年至数年)。冰川侵蚀包括冰川刨蚀(磨蚀)和挖掘。冰川体一方面有巨大的压力(100米厚的冰体,冰床基岩所受的静压力为90吨/平方),一方面是运动的(运动速度与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对一个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蚀(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作用为主,形成羊背石。刨蚀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蚀[[地貌]]形态,同时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即冰川乳或冰川粉。挖掘作用形成冰床阶梯和岩坎,为冰川补充冰碛岩块。对于冰川地貌的塑造挖掘作用大于刨蚀作用。冰川沉积作用指冰川停滞或后退时冰碛物的堆积过程。冰川流属于块体运动,故冰碛物与其它任何外营力搬运的沉积物明显不同,除非经后期冰川或冰水侵蚀,冰碛地貌(如终碛垅、侧碛垅、表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平原]]、鼓丘等)将会保存较长时期。冰川沉积作用的强弱,与冰川类型、运动速度及挟带岩屑的多少直接相关。海洋性冰川的运动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挟带岩屑多,冰川沉积作用就强,冰碛地貌的规模也大;反之,大陆性冰川的沉积作用较弱,冰碛地貌的规模较小。凡有冰川作用的地区,冰川侵蚀与冰川沉积都是同时发生的,故在研究识别古冰川作用时,必须同时注意观察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侵蚀作用 == '''简介'''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拔蚀作用''' 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磨蚀作用''' (2)磨蚀作用: 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冰楔作用''' 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其他''' 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glacial transportation)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 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 参考来源 ==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返回「
冰川作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