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4.1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的原始碼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6/8bffb4fbd9d64f68924d3f4db87c504a_th.jp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18588054_375318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ref>[https://cul.sohu.com/a/600456221_121124718 云端超市•第407期┃“说文解字,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篆书研究 主讲人:倪文东],搜狐,2022-10-28</ref>,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ref>[https://www.sohu.com/na/422820727_120655090 为什么中国人会发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f>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名词解释==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 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 - 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这时,突触后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 递质的作用即离子透性的增大约在1毫秒内结束,以后EPSP将按膜的电时间常数消失。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特点介绍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