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39.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六堆忠義亭 的原始碼
←
六堆忠義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六堆忠義亭''' </p> |- |<center><img src="http://9.blog.xuite.net/9/4/6/b/13338084/blog_2123624/txt/37638570/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hosten/blog/37638570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六堆忠義亭''',曾名'''六堆忠義祠''',是位於[[臺灣]][[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義民廟]]。變民時常對來自和自己不同原籍的墾民頗有劫掠。而那些和變民來自不同原籍的墾民也常常自組鄉勇或團練來對抗動亂、保衛自己鄉土家園。而義民之所以為[[「義」或為「亂」]]往往無關「[[忠」與「奸」]],而關乎於移民之間的分類意識、在動亂時代的自保和對維持地方秩序的需求。早期忠義亭並未設神壇、也無乩童、扶鸞,以致一般社會人士無靈驗可求。日治中期其信仰在當地逐漸式微,加上當時傳染病、水患的影響,需要慰藉的村人轉而依靠其[[鸞堂]]等信仰,如該村在1933年建立[[西勢覺善堂]]。 <ref>[https://joelin1234.pixnet.net/blog/post/61602454 六堆忠義亭],痞客邦,2015-09-06</ref> ==歷史沿革== ===清治時期=== 《重修[[鳳山縣志]]》:「直三等遂率眾來會。制府[[覺羅滿保|滿保]]將為首起義諸民,現拔李直三、侯觀德、邱永月、劉庚輔、陳展裕、鐘沐華、鐘沐純為千總,賞銀九百五十兩、米三百石、綵緞一百疋;旌其里曰:『懷忠里』,諭建亭曰:『忠義亭』,優恩蠲免差(徭立碑縣門,永為定例)。奉旨:『從優議敘;給臺地守土義民劄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劄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劄付二十三張。』」 [[朱一貴]]事件平定後,[[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中堆的西勢建立忠義亭,祭祀戰死的[[六堆]][[臺灣客家人|客家人]]。之後[[吳福生事件]]、[[林爽文]]事變等民變,六堆都會在此亭誓師,幫助清廷平定。 , 林爽文事件後,[[乾隆帝]]賜御筆「褒忠」,並賜六堆客-{庄}-為「褒忠里」,頒賜玉製聖旨牌,安置於此亭 在清代共五次整修,分別在雍正十一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和光緒二十年(1894年)。首次整修由官方撥款,其餘各次都由民間捐款,較特殊的是第四次整修係由[[臺灣閩南人|閩南人]]捐款修繕。 同治十二年的整修是由祖先建有[[海豐三山國王廟]]的海豐鄭家所捐,海豐莊貢生鄭元奎題銀一百二十員、鄭贊祿複捐銀六十員。碑文之下列出六堆總副理十九人名字,顯示出其鄭重程度。在此以前,雙方的關係並不和睦。透過捐助,海豐鄭家得到六堆的保護。 ===戰後時期=== 此廟已傾頹嚴重,1954年,忠義亭會管理人劉詒堂捐出土地放領所得的債券、股票。六堆科舉會管理人蕭秀利昆仲捐出該會全部財產變賣所得。麟洛的忠勇公會管理人徐雲祥捐出該會所有財產。加上各界捐款,原有的破舊建築被完全拆除重建。 為了重修,六堆科舉會的田產全被變賣,該會早期的六甲多的田產是來自[[臺灣清治時期]][[黃驤雲]]退回的捐款、內埔一位婦人的捐款。後來成立六堆文教基金會繼續獎助學金的任務。 重建工程由美濃的李阿水設計,於1955年6月動工,1957年10月完工。1958年1月3日(農曆十一月十四)子時舉行先烈牌位陞座大典,[[蔣介石|蔣中正總統]]特頒「民族正氣」牌匾,以及中央各院及部會首長多人贈匾。並將六堆抗日烈士入祀。「忠義亭」改稱「忠義祠」。 [[921大地震]]導致東西兩廳結構毀損,乃向六堆紳民募款重建,於2002年12月重建完成。2015年10月18日,[[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忠義亭300年正名』揭牌儀式,「六堆忠義祠」正名為「忠義亭」,並在2016年重修擴建完成後刻於廟額。 ==祭典== 二十世紀初,[[兒玉源太郎]]總督拜訪此亭,由萬巒人、臺灣縣參事李廷光隨從、內埔公學校畢業生代表鍾幹郎迎接。兒玉源太郎見此亭荒廢,屋頂已生芒草,就令隨從把梯子拿來,親自去屋頂拔草,又並訓令忠義亭管理人應妥善管理。除捐贈祭祀費用外,更令地方官員要按時舉辦祭典,並派學生參加,以培養忠義精神。故於日治時間每年農曆十月二十四日由地方官紳辦理隆重祭典[[佐藤謙太郎]]亦親赴此亭祭祀。兒玉源太郎當時曾說:「忠義二字得來誠非容易,今後幾百年、此二字為子孫之規訓,亦為祭拜先祖靈之慰。」 1920年代,香蕉業促進六堆地方經濟,富有的地方人士建祠堂、修族譜,但忠義亭則在該地社會禮儀中的地位日漸衰落。1930年代,此亭才再次受到日本政府關注。編寫《嗚呼忠義亭》一書的松崎仁三郎,將殖民者的主流價值觀念納入,認為[[義民]]為[[武士道]]相近、與[[赤穗浪士]]的忠義相類,也主張重修忠義亭並復祭。但1937年[[皇民化運動]]興起,忠義亭成為地方教化中心殿堂的努力無疾而終。 ==《嗚呼忠義亭》== [[台灣日治時期]],內埔公學校校長松崎仁三郎探訪六堆忠義亭時,發現殘破不堪,有感於六堆客家文化出現斷層,又聽到州知事[[野口敏治]]希望大家多重視鄉土教材。 1932年1月,高雄州下小公學校長會議上,松崎仁三郎主張將此亭加入鄉土教材,並向[[高雄州]]知事申請補助重修。時任高雄州內務部教育課長的金子義村,遂指示松崎仁三郎調查研究忠義亭歷史。於是,松崎仁三郎在內埔-{庄}-長[[鍾幹郎]]協助下,編寫《嗚呼忠義亭》一書。 松崎仁三郎花近四年的時間調查、記錄,於1935年出書,為第一部以日本人觀點,記載跨越近八十年歷史的客家歷史書。他返日之後依然從事教育。[[臺灣戰後時期]],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錦鴻請屏東縣客家事務處協助,邀請曾彩金以三年的時間完成《嗚呼忠義亭》一書的翻譯與註解,於2011年3月6日在此祠舉辦新書發表會。當日包括多位六堆客家文化工作者、學者出席盛會。松崎仁三郎之孫松崎俊弘夫婦,特地從[[日本]][[茨城縣]]與會。松崎俊弘表示對於此次能夠代表祖父來到六堆忠義祠,向六堆客家鄉親述說祖父生平與編寫《呼嗚忠義亭》的經過,乃一大榮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六堆忠義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