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5.110.1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八阵图 的原始碼
←
八阵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八阵图</big> ''' |- | [[File:0020033082031495 b.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21.photophoto.cn/20111106/0020033082031495_b.jpg 原图链接][https://www.photophoto.cn/pic/16962941.html 来自图行天下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八阵图]]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杜甫 创作年代:盛唐 |}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3301.html 《八阵图》杜甫的诗].诗词名句网,2017-7-28</ref>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3fafd55cca.aspx 八阵图]古诗文网</ref> =作品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ref> {{cite web | url =https://gushicionline.com/poems/16 | title =八阵图_杜甫_全文,翻译,赏析_中国诗词网 | publisher =gushicionline.com | accessdate =2024-10-20}}</ref>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 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515ea88d1858.aspx 咏鹅赏析] 古诗文网。2017-7-28</ref> =视频= <center> ===唐诗--八阵图=== {{#iDisplay:c0516bwq94y|640|370|qq}} ===古诗、杜甫《八阵图》=== {{#iDisplay:/i3068logs9f|640|37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八阵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