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7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八六子·倚危亭 的原始碼
←
八六子·倚危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八六子·倚危亭》</big> ''' |- | [[ File:秦观1.jpg5.jpg|缩略图 |居中|250px|[https://p2.ssl.qhimgs1.com/sdr/400__/t0141a0ed4a009a2fd2.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35199/ 图片来源]]]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八六子·倚危亭》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秦观 别称:[[淮海居士]],[[山抹微云君]] |} '''《八六子·倚危亭》'''是北宋文学家、儒客大家[[秦观]]的诗词。<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34434.html 《八六子·倚危亭》 ] 诗词名句网</ref> 此为一首怀人之作,表达词人与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此词为一首怀人之作,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适时秦观三十二岁,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 ==诗词正文== {{Cquote|<倚危亭。 恨如芳草, 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 水边红袂分时, 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 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八六子·倚危亭》>|<诗词名句网>}} ==白话译文== 我独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 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作品赏析== [[File:秦观1.jpg3.jpg|thumb|200px|有框|左|[http://photocdn.sohu.com/20140208/Img394623792.jpg 原图链接][http://roll.sohu.com/20140208/n394623790.shtml 图片来源]]] 此词表达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具体表现这一点:“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两种情境,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作者善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秦观的词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工于炼字。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这里的一“弄”一“笼”,既音韵和谐,又能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十分贴切生动。另一方面,由于秦观长于化用古人诗句入词,使之为己所用,更加富于表现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济称为“神来之笔”,实则从李后主《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脱化而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则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洪迈《容斋随笔》认为词的结尾两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词牌的结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阴”。不论模仿是否属实,秦观这两句的妙处远胜过杜牧的此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秦观继承前人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惟有创造方能显其生命力。 ==作者简介== [[秦观]]<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3134b3da34.aspx 秦观简介 ] 古诗文网</ref>(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妻子为徐文美。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儒客大家,学者称为淮海居士。 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佑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坐元佑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放还横州,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ref>[http://roll.sohu.com/20140208/n394623790.shtml 秦观:不小心成了“万人迷”(图)] 快资讯,发布时间;2014年02月08日17:00</ref> 作为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秦观一生仕途坎坷。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 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当然,评论一个作家的艺术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 ==视频== <center>'''婉约词大家柳永秦观1-讲解 '''</center> <center> {{#iDisplay:j0733285rii|780|460|qq}} </center> <center>'''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center> <center> {{#iDisplay:s0536ahzf7l|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八六子·倚危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