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73.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光復隧道 的原始碼
←
光復隧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光復隧道'''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12/04/10/70.jpg" width="280"></center><small>第二代光復隧道通過[[台9線]]下方路段施工照<br>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574837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small> |} '''光復隧道'''為河底隧道,因穿越[[馬太鞍溪]]下方,又稱'''光復河底隧道''',為[[台灣鐵路管理局]][[臺東線]]位於[[萬榮車站]]至[[光復車站]]間的鐵路隧道。包含以下二座隧道: *第一代光復隧道:民國70年(西元1981年)啟用之[[單線]]隧道。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0月24日起停用。隧道全長2,356公尺。 *第二代光復隧道: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0月24日啟用之[[雙軌]]隧道,隧道全長2,560公尺。 ==歷史沿革及工程== ===第一代光復隧道=== 第一代光復隧道為[[臺東線拓寬工程]]時新建之隧道,於民國70年(西元1981年)12月20日啟用,全長2,356公尺。 由於東部河川輸砂、堆積量高,[[馬太鞍溪]]進入[[花東縱谷]]後形成[[沖積扇]]地形。東拓前舊台東線繞經沖積扇之[[扇頂]]並以[[橋樑]]方式跨越馬太鞍溪,不僅路線坡度較大,且因河床淤積速度過快,橋梁須時常加高,對列車運行構成威脅。為解決此問題,改採河底隧道<ref>[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27420 2河底隧道變景點 縱管處有規劃],自由時報,2015/10/28</ref> 方式穿越馬太鞍溪,除避免上述淤積問題外,並可降低坡度、改善迂迴線型。東拓工程中,因相同理由而興建的河底隧道尚有[[溪口隧道]]。 河底隧道主要施工方式,係利用[[冬季枯水期]]時將溪流改道,採用[[明挖覆蓋]]工法,此工法為當時台灣[[首次]]採用。光復隧道除穿越馬太鞍溪外,並分別於南、北口附近通過[[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穿越公路部分採用[[導坑]]工法施作,以維持公路交通。 [[花東線電氣化暨瓶頸路段雙軌化工程]]時,因第一代隧道為單線且淨空不足,決定於東側另建雙軌隧道(即為第二代隧道),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0月24日切換至新路線同時停用此隧道。 ===第二代光復隧道=== 第二代光復隧道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0月24日啟用,全長2,560公尺。隧道全線為雙軌電氣化淨空。 本隧道為「[[花東線電氣化暨瓶頸路段雙軌化工程]]」改善項目之一,原有之第一代光復隧道為單線隧道且淨空不足,故須新建符合標準之雙軌隧道。隧道內的軌道採用[[無道碴版式軌道]],最高速限130km/h。 第二代光復隧道同為河底隧道,路線約在第一代隧道東側30公尺處平行布設,並改善北口路段曲線線型。隧道施工方法以明挖覆蓋法為主,局部穿越[[堤防]]等部分採用[[鑽掘]]工法施工。通過[[台9線]]下方路段採用明挖覆蓋工法作業。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光復隧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