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248.1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做牙 的原始碼
←
做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做牙'''<br><img src="https://1.blog.xuite.net/1/c/e/7/20652855/blog_1172265/txt/26138549/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suting2268/ting22/26138549-%E8%BE%B2%E6%9B%86%E4%B8%83%E6%9C%88%E4%B8%80%E3%80%8C%E9%AC%BC%E9%96%80%E9%96%8B%E3%80%8D%E6%8B%9C%E6%8B%9C%E5%8F%83%E8%80%83%E5%84%80%E5%BC%8F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做牙''',又稱'''牙祭'''、'''尾牙'''、'''做禡''',是指傳統中,每個月兩次的[[土地神]]祭祀活動,因民間認為[[土地神]]是地方的[[財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雲來。而有別於[[舊曆]]初一、十五祭祀一般神祇,土地神的祭祀日為每月的初二、十六,稱為「做牙」,商家大多會[[作牙]],主要以三牲([[牛|雞肉]]、[[羊|豬肉]]、[[猪|魚肉]])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 一般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為起點,開始「做牙」,稱為「頭牙」,然後一路做到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牙」,現代後按時做牙逐漸減少,但年末的尾牙仍然留存,也就是演變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年尾宴,特別是福建、台灣一帶風氣最盛。 八月十六日的[[作牙]]由於近於[[中秋節]],故通常與中秋節合併祭祀。古代[[中國]]商家「做牙」完,總會把祭拜過土地神的肉類,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牙祭」。 ==尾牙== '''尾牙'''又稱「'''尾禡'''」或「'''美禡'''」。在華人傳統上,是一年裏最後一次祭拜[[土地神]]的日子。 尾牙祭祀[[土地神]]的時間,多選在[[舊曆]]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開始祭拜,拜[[土地神]]時,供桌慣設於土地神神像、[[神位]]或[[神明彩]]前。 [[臺灣民間信仰]]有拜[[地基主]]之風,所以供桌得另外再設於門口,或後門、廚房處。 祭拜土地神的供品可備[[犧牲|三牲]]肉類(普通三牲:[[雞]]、[[豬肉]]、[[魚]],或以[[肉乾]]、[[火腿]]等代豬肉,以[[鴨]]、[[鵝]]、[[鴿]]等代雞,[[魷魚]]代魚等)、四果([[番茄]]與[[番石榴]]之外的四樣水果),應節的供品,與頭牙時同樣都是「潤餅」,以潤餅皮包[[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豆乾]]絲、肉絲、[[香菜]],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潤餅]]。 祭拜地基主供品,傳統則以數個碗分盛菜飯祭之,俗曰「五味碗」,而現代人求簡,多以[[便當]]和[[零食]]奉之。 在[[臺灣]][[北臺灣|北部]],尾牙的應景食品是[[刈包]]、[[潤餅]],而中南部尾牙應景食品只有[[刈包]]。由於[[刈包]]形似[[錢包|皮包]],而潤餅又像是用紙包覆著[[銅錢]],因此商家或公司、工廠慣用於一同祭拜[[土地公]]後食用。有吉祥富潤之寓意。 ===尾牙餐會=== 尾牙的习俗在[[臺灣漢人]]所居住之地區十分盛行,對很多人而言,過了尾牙就可以等著[[過年]]了。在尾牙時多数[[企業]]、[[機關]]、[[學校]]、[[公家]]部門,保留了古時「牙祭」傳統,都會由資方宴請員工,一些公司還會舉辦各類活動或進行抽獎、[[模仿]]秀、[[魔術]]、歌舞表演或者[[藝人]]獻唱等餘興節目慰勞員工一年辛勞,俗稱「尾牙秀」,部份大型企業的尾牙會成為媒體關注報導的焦點。尾牙當天企業老闆也會對員工發放工資和年終獎金。一般來說,當年積欠的薪水,都要在當天全部發放。 而[[香港]]某些傳統行業(如[[參茸]]海味批發商人)也保留了「尾牙餐會」此種習慣。 尾牙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倘若公司決定在新的一年解僱某位員工,在尾牙的宴會上,會把菜餚中雞的嘴指向他(或由老闆親自將一塊雞夾到某位員工的飯碗中),讓他有被開除的心理準備。所以尾牙的雞叫作「無情雞」。[[臺灣閩南話]]俗話称,“食头牙捻嘴鬚,食尾牙面忧忧”(頭牙聚餐捻著鬍鬚大快朵頤,尾牙聚餐時就只能露出無奈的表情)。而近年來,由於勞工權益抬頭,勞資雙方都希望能關係和諧,所以「尾牙餐會」時,一般都會將「雞頭」朝上,甚至斬去「雞頭」,以免雞嘴指向任何一位員工。 ===理髮雙倍價=== 有些臺灣和香港的[[理髮]]店會在尾牙之後雙倍收費,到[[正月初五]][[玄壇下降日]]以後,才恢復原價。故尾牙前,多數民眾都會趕往理髮。 ==典故緣由== '''牙祭'''為古代出兵時祭拜[[軍旗]](軍營的大旗,因旗竿上一般以[[象牙]]為飾,故稱「牙旗」)之神,所行「祭旗」禮,祈求旗開得勝之意,《[[宋史]]‧禮志》:「禡牙」係「『禡』師祭也。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牙』」(「禡」音「罵」,ㄇㄚˋ ) 。[[宋朝]]「節帥署」基層人員收入微薄,每月[[初一]]、十五祭「節堂」中的「旗纛 (「纛」音「到」,ㄉㄠˋ )後,[[初二]]、十六後有祭旗的胙肉可以分,稱為「打牙祭」,一個月有二次,一年共有廿四次。明代各衛所皆有旗纛廟,京師與[[諸侯王]]的[[幕府]]亦有,因衛所亦是地方行政單位,大至上以望朔祭祀六纛之神及軍旗(宋以後改牙旗)為日常祭,為古禮《[[禮記]]•王制》之禡祭,[[唐代]]多祭[[軒轅]],[[宋代]]多祭[[蚩尤]]。明代最為興盛,全國各衛所旗纛廟約兩千餘座,於同時間各地府州縣學,及衛所儒學,亦辦[[射禮]],古代民居除縣城外,駐軍所在地亦為重要聚落,若出征之禡祭為最高規格的[[太牢]],是古代巫、道、儒、兵共通的禮儀。 「禡牙」習俗由軍中傳播到民間,慢慢由古代祭旗禮演變成民間及商場上的「牙祭」。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做「牙祭」。畢竟對商人而言,商場有如戰場,商場在新的一年開市首日,即仿效軍隊祭拜牙旗之大禮,早年,競爭激烈的各商店只[[除夕]]、[[正月初一]]「休市」停止營業,[[正月初二]]即營業,謂之「開市」,稱「開牙」、「開頭牙」。希望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年底十二月十六日最後一次「牙祭」,又稱為「尾牙」,祭神完畢以後,以祭肉分給店員。古代民間生活清苦,平日以蔬食為主,祭神日才有機會吃肉,[[清]][[乾隆]]時期[[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描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雖然工人、農家先前沒有做牙的習慣,但到了現代工商社會後農民陸續入城,大多人也開啟自己的生意,演變成老闆犒賞員工一年辛勞,設宴邀請聚餐,而「頭牙」也改為舊曆二月初二。 臺灣則流傳一個民間說法,古代買賣交易皆會在每月的[[新月|月朔]]、[[望日|月望]]擇一地點進行,稱為「互市」。在互市時人們會以肉類祭拜市場的「福神」(即今日的[[土地公]]),祭畢,則以祭祀用的肉類[[烹飪]],設宴款待職員與客人,用以聯絡客戶感情並慰勞職員、佣人的辛勞,這樣的行事稱之為「互祭」。後將「互」訛寫成「牙」,故稱為「牙祭」。 在[[臺灣]]的[[工商業|工商業者]],牙祭的對象是[[土地公]]、[[地基主]],開市的日子也不是正月初二,是以[[年初五|初五]][[玄壇下降日]]開市。頭牙的日子則是二月初二春社日(土地公聖誕),亦即土地神的春祭日。秋祭日是八月十六秋社日(土地公得道日),但通常與前一天的[[中秋節]]合併祭祀。 在臺灣及[[港澳]][[華人]]聚居之地,仍保有「牙祭」的習俗。中國大陸做牙曾在東南沿海一帶流行,由於[[文革]]<ref>[https://www.storm.mg/article/118775 文革],storm</ref> 「[[破四舊]]」之故,加上共產經濟體制,從商者稀少,「牙祭」習俗不但沒有如台港等資本地區隨著市場逐漸興起,還已經消失。近年來由於[[改革開放]],[[臺商]]、港商年底時會依照習俗,請中國大陸地區當地員工吃「尾牙」,有些大陸企業也開始效仿設宴,習俗有恢復的情形,特別是華南、江浙以前商幫出名的地區,比排場的氣魄也逐漸盛行,但多數已失去祭神的初衷,只保留犒賞、祝福、鼓舞士氣的意義。海外的經貿華人,祖籍多是閩粵地區,在東南亞也留有此習俗,但已經有所變化,星馬等地則稱之為“收工酒”,也是老板为了犒劳和答谢员工一年来的付出的一个聚餐。这当中必吃的菜肴便是“捞生”,是马来西亚独有的特色。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00 社會科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做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