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23.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保国寺 的原始碼
←
保国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保国寺1.jpg|缩略图|[https://www.tuniu.com/guide/v-baoguosi-2885/tupian/?p=6355&cmpid=mkt_08008901&utm_campaig 保国寺]]] '''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距市区15公里,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ref>[https://www.meipian.cn/20n00b7j 保国寺-梦驼铃的美篇] </ref> 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 保国寺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寺外28公顷自然山林。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从2月22日起,宁波市A级旅游景区有序[[恢复]]开放,自恢复开放之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持有效证件(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及身份证)的全国医护人员免费开放。 == 历史沿革 == 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据《寺志》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唐武宗时,灵山寺被废。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年-845年),官府便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据统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灵山寺在这次灭法活动中被废。 唐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保国寺。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之要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 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的建筑至今未能存留。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规模不大,再加上唐代晚期佛教发展缓慢,社会客观条件不够理想,寺院建筑未能存留至今。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德贤“复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来了保国寺的第一次中兴。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1年)僧仲卿建法堂。僧宗普开凿净土池、栽四色莲花。当时仲卿与宗浩还曾建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后废。南宋时期的这些建设项目保留至今的只有净土池。法堂位置犹存,但建筑已几经重建了。 [[File:保国寺2.jpg|缩略图|[https://m.quanjing.com/imgbuy/QJ6380632833.html 保国寺]]]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方曾赐“精进院”额,表明它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已有一定地位。 明弘治六年癸丑僧清隐重建祖堂,更名云堂。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建清隐堂,后废。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重修大殿。 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僧豫庵扩云堂基,更名玄览斋,旁设两庑、前架照厅。乾隆元年废。 明时建迎熏楼在大雄殿西。后废。在大雄殿东北隅建关房,后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相”,同时重修法堂、天王殿。于净土池四周立石栏杆,清前明御史颜鲸为净土池填“一碧涵空”四字。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住持显斋“鸠工庀材,培偏补陷,未数年而奂仑备美”。 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庵、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并重修天王殿。嘉庆元年(1795年)重修大殿,改装罗汉诸天等相。 嘉庆十三年(1808年)移建钟楼于大殿东。嘉庆十五年(1810年)新建鼓楼在于大殿西。 宣统二年(1910年)天王殿、东客堂毁于火。宣统三年,僧一斋重建。 民国二十年(1913年)僧一斋建藏经楼五间(下层为法堂)及西侧客房楼屋十间一弄。 195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南京工学院师生发现此古建筑,后经陈从周、刘敦桢教授核实为北宋建筑。 [[File:保国寺3.jpg|缩略图|[https://www.sohu.com/ 保国寺]]] == 历史文化 == '''敕赐“保国”的传说''' 唐朝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下令:尽拆天下大小佛寺,僧尼悉数还俗。这是一次典型“灭法”事件,古灵山腰的灵山寺自然不能幸免。 古灵山脚下有位笃信佛教的殷实村民许标,看到灵山寺片瓦不剩,白场荡然,极不是滋味,昔日香火鼎盛的情景一直萦回脑际。不久,武宗皇帝死了,因而宁波城里的国宁寺(今天宁寺)恢复了,全国各地的寺院陆续重建,灵山寺则因缺乏物力和主持人,迟迟恢复无望。稽延至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春天,许标似梦非梦的见一位女菩萨降临,对他开示:从速恢复灵山寺,以救万民!于是到处宣传,众乡邻推派几个代表,同他一起去见国宁寺住持可恭和尚,要求他主持恢复灵山寺。 可恭和尚带了徒弟偕同许标北上长安。到长安临潼便口诵莲经三步一跪拜,引来众人随观。如此三日,正进帝京城门,事有凑巧,天空乌云四合,顷间闪电雷鸣,大雨倾盆。都传说是明州和尚诚心感天求下霈霖。僖宗皇帝龙颜大悦,冀求借佛力以保宝座,即命诏见三人。僖宗亲笔题了“保国寺”三个大字,制成匾额;又特赐可恭紫色袈裟一袭,并命他在宏福寺讲五大部经、历三月之久。披红结彩的敕赐“保国寺”匾额和黄缎盒盛置的紫色袈裟,一路供奉,船到明州,剌史率领吏属出城跪迎。很快寺院在原址再建竣工,雄丽庄严,规模逾昔。响当当的敕赐“保国寺”新名,就这样地替代了自东汉肇始历经七百年的灵山寺旧称了。 '''木馒头的故事''' 吉祥师傅和灵峰师傅约定中秋佳节卯时保国寺和定林寺同时上梁,但吉祥由于经验欠缺耽误了工时,到中秋前一天还没有完工,眼看就要在这场约定中败下阵来。幸得鲁班助力,大殿一夜而成,吉祥高兴的不得了。 第二天卯时,诸方檀越纷纷上山观礼,却见保国寺宝殿大梁已上,昂首正欣赏宝殿结构宏伟、华丽、奇特、啧啧赞不绝口,忽然古灵山背后飞了四道白光,分别射落到宝殿屋山二梁头上不动了。工匠爬上屋山二梁端详,看清是北麓定林寺抛来的“上梁馒头”,上面还盖着红方印呢!上梁馒头是本地的习俗,表示定林寺的梁已安好。 [[File:保国寺4.jpg|缩略图|[http://sodedown.tuxi.com.cn/viewq-162351983020611-111966.html 保国寺]]] 吉祥只顾高兴,倒忘了这个传统,他手边没有馒头可以抛过去,于是就抄起一柄斧头,裹了红绸,朝山那厢奋力一抡,表示我这里保国寺宝殿也上梁告成,木工结束了。说也奇怪,这柄裹红绸的木工斧头飞过古灵山山脊,沿抛物线落下,不偏不倚地恰好将刃口斜锲进定林寺正梁当央!还可以在保国寺看到定林寺抛过来的上梁馒头。 == 文物价值 == 宁波保国寺大殿是一座罕见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它不仅较好地保留了其建造时代的建筑形制和构件,不少作法能与《法式》的规定以及同时代建筑做法相印证,而且能为进一步说明《法式》中的某些制度源自南方提供佐证。同时,宁波保国寺大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些做法保留并影响到元代建筑,并成为江浙地区惯用的建筑手法。从而为我们全面地研究古代建筑史、深入探讨《营造法式》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这也正是保国寺大殿的价值之所在。 == 文物保护 ==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保国寺大修,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有关部门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维修领导小组。古建筑专家李卓君和王仕伦两位先生长驻寺中,指导维修工作,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祁英涛多次到现场指导。这次维修彻底解除了历代所加的“蚂蟥攀”、“支撑柱”和各种名称的附加构件,对全方位的部位构件位置进行校正;糟朽严重的构件在更新或局部更换时,尽可能地利用原有材料。 2007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动大殿科技保护监测项目,对大殿材质、沉降、变形、环境等要素实施高科技的动态监测。截至2010年底,共收集环境数据5万余组。 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File:保国寺5.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81%E6%B3%A2%E4%BF%9D%E5%9B%BD%E5%AF%BA/8182859 保国寺]]] == 建筑特点 == 保国寺最初由山门、天王殿等建筑组成。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其结构独特,气势恢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建重檐,成为歇山顶形成。大雄宝殿主要特点是:平面布置进深(13.38米)大于面阔(11.83米),呈纵长方形;在前槽天花板上绝妙的安置了三个缕空藻井;复杂的斗拱结构;四段合作瓜棱柱,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梁伏、阑额做成两肩卷刹的月梁形式等。这些都接近或吻合于宋《营造法式》,承袭某些唐代建筑遗风,为研究宋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其他多为清代建筑。1983年迁入明代厅堂三间,1984年迁入唐代经幢两座,现在保国寺已成为一个拥有唐、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木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五幢建筑,东西轴线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等附属建设。 == 文物遗存 ==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它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特点鲜明:厅堂式构架体系,平面布局呈正长方形,进深大于面阔;斗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棱柱为中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绘。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得大殿结构极为科学,除了通过保持空气流通而让殿内不结蛛网,不积灰尘,长年保持清洁之外,还使整个大殿没使用一枚铁钉,仅靠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就将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藏经楼''' 藏经楼是民国九年以后建造的建筑,也是保国寺最后一次展拓基址的产物,藏经楼所在的位置较法堂高处7米多,该楼本身面宽为五开间,通面宽22.79米,进深为11架12檩,硬山顶。前部附加一前廊,结构与主体脱开,但山墙却连成一体。该楼梁架采用抬梁式构架,作成3种形式,当心间为七架梁前带双步梁、后带单、双步梁用五柱,次间梁架为前后三步梁、双步梁、后带单步梁用六柱,梢间采用类似穿斗式的梁架,整品梁架用了8根柱子,梁的长度不过两架、一架。楼层梁架也随之,只不过在两品梁架间置以木方,上铺楼板。前廊构架一层立石柱置横梁与主体构架的檐柱相连,同时向前挑出小披檐。二层则只有一排细细的木柱,上部带有独立的前后坡小顶,在后坡置垂莲柱、插方穿式短梁,与主体构架相连。 [[File:保国寺6.jpg|缩略图|[http://www.meiwenku.net/10195/873163.html 保国寺]]] 藏经楼在主体构架在梁端或入柱处皆有带木雕的梁垫,前檐廊木雕装饰增多,尤其是二层,作成船篷轩式天花,在轩梁及垂莲柱等构件上皆有较多的木雕。另外一层前廊用石柱及石础,在石础上也做了雕刻。 藏经楼的门窗带有浓厚的中国近代建筑特点,如前檐的柱间通间所施多扇木框玻璃窗,山墙所施带有弧形窗眉的双扇木框玻璃窗等。 '''观音殿''' 观音殿原名法堂,始建于南宋绍兴时期,清多次重修,乾隆五十二年重建了法堂,奠定了今日所见的样子。 民国九年也曾经进行过翻建,并易名观音殿,供奉观音。曾列历代观音造像。 法堂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通面宽24.8米,通进深12.57米。采用单檐歇山顶,带前廊和附加后檐,从正面和背面看皆有两重屋檐。当中三开间室内仅有一层空间,两端的梢间、尽间内部为两层,楼下辟出一间1.3米宽的一条窄廊,多立了一排柱子,这个建筑的柱网布局极不规则。当中心间两缝前后布置了7根柱子,次间两缝除与当心间对位的柱子之外,在柱间又增加了4 根,前后布置了11根柱子,梢间两缝楼下廊子前后有4根柱子,到了梢间与尽间之间的一缝则只有3根柱子了,前廊处利用两厢楼房柱子,且与当心间、次间不对位,而与两厢楼房柱网连通,山墙处的柱子也如此。梁架具有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柱间距很近,梁的断面瘦高,穿入柱身。从其不规则的柱网和梁架形式,可以看出经过多次修缮、不断扩建的痕迹。前檐及梁垫处使用了斗栱。法堂斗栱采用江南清末民初江浙一带建筑中常见者,为出七参凤头昂式斗栱。 '''鼓楼''' [[File:保国寺7.jpg|缩略图|[http://scenic.cthy.com/scenicSearch/33-0-0-301-405-1.html 保国寺]]] 鼓楼的建造年代为嘉庆十三年至十五年间,处在寺院中轴线东侧,与钟楼对称布置,鼓楼与钟楼朝向大殿的一面,立面处理基本相同,但在南北方向有所不同,鼓楼一层面宽3间,通面宽8.55米,进深仅两间,通进深4.25米。在立面上,一层设有腰檐,南侧翼角起翘,北侧未做翼角,用坡顶直通相邻建筑。到了二层,鼓楼在平面上当中的一间放置寺鼓,具有抬梁式构架,上覆歇山顶。除此之外,左右还有两个楼梯间,其中北侧的楼梯间立面处理与钟楼相同,南侧的则隐藏在另一个坡屋顶下,而一层腰檐南侧的翼角依然保留。 鼓楼与钟楼两者如此巧妙的求同存异,建造者是颇具匠心的。钟鼓楼上扬的飞檐翼角轻盈优美,为大殿前的院落氛围增加了几分勃勃生机。 '''钟楼''' 钟楼的建造年代为嘉庆十三年至十五年间,处在寺院中轴线西侧,与鼓楼对称布置,钟楼和鼓楼朝向大殿的一面,立面处理基本相同,但在南北方向有所不同,钟楼一层平面面宽、进深皆作3开间,通面宽8.65米,通进深8.65米。在立面上,一层设有腰檐,南侧翼角起翘,北侧未做翼角,用坡顶直通相邻建筑,到了二层,只有当中的一开间加北侧的楼梯间,仅在一开间的部分作成木墙板,上部使用抬梁式构架,大钟即悬于梁下覆以歇山顶,楼梯间则变成钟楼北侧的另一个房子,改用两坡顶和白粉墙,钟楼室内一层楼板中部挖掉,使空间上下连通,以便于钟声传播,二层脊檩尚留有嘉庆重建题款“大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春日谷旦本山主持方丈敏庵和尚监院永斋建”。 '''汉代骠骑井''' 汉代骠骑井尚存,位于大殿石阶前,名骠骑井,以附会汉骠骑将军舍宅为寺之说,井深10米,井口直径0.44米,旧时曾为寺院僧众生活用水主要来源,据传当年水质清冽甘甜。 '''净土池''' [[File:保国寺8.jpg|缩略图|[http://www.mafengwo.cn/i/11009962.html 保国寺]]] 净土池是寺院中唯一的南宋时期建筑遗物,据寺志载池长四丈八尺,宽二丈二尺,深丈许。现存实物为长13米、宽6米,净土池出现在大殿前的院落中,居于中轴线的重要位置。在南宋时期寺内还曾出现过“十六观堂”建筑,将两者联系起来看这些本为净土宗寺院的建筑,为何出现在保国寺,据嘉庆十年寺志载,仲卿“立净土观堂、凿池种莲,欲招社客,继东林远公之风。”后来十六观堂被废弃,仅留下了净土池,它成为信众们所认同的佛国净土概念的象征,到了清初,前明御使颜鲸为它题名为“一碧涵空”,人们更加对它情有独钟,特别是池中种有四色莲花,尤其受到人们的钟爱。 '''天王殿''' 天王殿为宣统三年(1911年)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通面宽17.77米,通进深10.62米。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各间开间宽度不等,逐间递减,当心间宽5.77米,东次间宽3.83米,西次间宽3.88米,梢间宽2.8米。当心间宽度与次间之比接近3:2,仍留有宋代建筑布局的遗痕。进深方向当心间采用七檩前后廊类型的抬梁式构架,用四柱。彻上露明。前后金柱间作七架梁。前后廊部作双步梁。次间及梢间添加一中柱,将七架梁换成两段三步梁。檐柱高4.4米,室内地平至脊檩下皮高10.09米。上檐椽架长度各架不等,但大都在1.2米左右。彻上露明。五架梁及下檐与上檐顶部蜀柱间的双步梁、下檐穿插方皆用月梁,上下各层梁间施带有雕刻成花篮形大斗式驼墩,富有装饰性。七架梁与随梁方之间施隔架科,隔架科的木雕尤为考究。另外在下檐柱外部还有向前挑出的牛腿,上承挑檐檩,以托屋檐,牛腿本身也作了浮雕人物故事加透雕花卉,这种做法常见于清代江南建筑。 此殿前下檐和上檐四周皆施斗栱,明间作平身科四攒,次间和梢间皆三攒,平身科皆为一斗四升重栱造,柱头科自大斗中挑出带有雕刻的异形构件,直至挑檐檩下,与牛腿上的花篮形斗栱相交后[[继续]]挑出,至檐椽头。 '''唐代经幢''' 两座唐代经幢保存完好,置于天王殿前,东侧者建于开成四年,由幢座、幢身、幢顶组成,八边形平面,幢座采用须弥座式,束腰部分每面做一壸门,内雕一佛像,座顶刻仰莲及卧龙,幢身刻陀罗尼经,幢顶于飞檐上覆一带云纹的顶盖,其上应有宝顶,已缺失。这座经幢,比例匀称,造型古朴。此幢原藏宁波慈城普济寺。西侧的另一座经幢也为唐幢,建于大中八年(854年),也为八边形幢,但比例造型不如前者。此幢原属鄞县永寿庵。据《鄞县志》载,“此幢本刻尊胜经”现字已漫漶不清。<ref>[http://www.beijingmuseum.gov.cn/art/2016/4/18/art_11061_307350.html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保国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