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38.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俄國大院 的原始碼
←
俄國大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俄国大院'''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itraveljerusalem.com/wp-content/uploads/2016/07/atr-russian-compound-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raveljerusalem.com/ent/the-russian-compound/ 圖片來自itraveljerusalem] </small> |} '''俄国大院''' (''Migraš ha-Rusim'',Russian Compound) 是[[耶路撒冷]]中心最古老的区之一,包括[[俄罗斯正教会]]的一个大型教堂和几个昔日的朝圣旅馆,其中有些被用作以色列政府建筑,以及地下囚狱者博物馆。俄国大院建于1860年到1890年之间,1903年又增加了尼古拉朝圣者济贫院。俄国大院占地68000平方米,介于[[雅法路]]、Shivtei 以色列街,以及先知街之间。1890年后,周围筑起围墙,因而称为“大院”。 ==历史==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此处原是一个土耳其骑兵阅兵场,称为“新耶路撒冷”(Nuva Yerushama)。俄国大院是一个历史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风景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历史上,俄国大院所在的山曾经是发动征服[[耶路撒冷]]战斗的重要地点(例如公元前700年的[[亚述]]军队和公元70年[[提多]]率领的罗马军队)。 俄国大院由“帝国正教巴勒斯坦协会” 始建于1860-1864年,服务于来到圣城的大批俄国朝圣者。设计者是俄国建筑师马丁·伊万诺维奇·埃平,它包括传教站、[[领事馆]]、[[医院]]和旅馆。英国托管时期,俄国大院成为政府管理中心。女子宿舍改为托管地的中央监狱,现在是地下囚狱者博物馆,关押过[[伊尔贡]]等地下组织成员。 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购买俄国大院,保存圣三一教堂和其他另一座建筑。多年以来,俄国大院是耶路撒冷[[夜生活]]的中心,尽管市政当局最近关闭该地区的夜总会,计划重建为一个住宅区。市政当局的总部设在大院边缘的[[萨夫拉广场]],并且当地政府的几个部门也在该区设立办事处。 ===俄国大院=== 俄罗斯人接受基督教以后不久,就开始到圣地朝圣。到19世纪,每年涌向圣地的朝圣者成千上万,主要是在复活节。在前往圣地的朝圣者中,来自[[俄罗斯正教会]]的超过任何其他教派。有些人甚至从俄国徒步前往,走完整个朝圣之旅。 19世纪初,在旧城墙外建立了第一个朝圣者收容所,设立集市,让当地的小贩向朝圣者出售他们的商品和服务。1847年,第一个俄国传教团前往耶路撒冷,在1857年,得到土耳其苏丹的承认后正式成立。其目的是向俄罗斯朝圣者提供灵性的监督,提供协助,以及赞助[[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阿拉伯东正教徒的慈善和教育工作。 1858年,整个区域被卖给了俄国。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和教会关注在圣地的俄罗斯朝圣者,在旧城北侧城墙外最重要的地点之一,设立了大量收容所,修道院和教堂,包括宏伟的俄国大院。选择该地点是因为它靠近老城和[[圣墓教堂]],位于新城和旧城之间的边界。它占地68000平方米,介于[[雅法路]],Shivtei 以色列街和先知街之间。 1860年至1864年,在东北侧建起了玛利亚女子济贫院,在东南侧建起俄国领事馆;西南侧是一家医院,一座单独的建筑是俄罗斯东正教传教会和修士、神父和富有朝圣者的公寓;西北侧是巨大的伊丽莎白男子济贫院,共有2000张床位。有时不得不竖起帐篷,以应付人山人海的朝圣者。最后,圣三一大教堂建于1872年,作为俄国大院的中心。 总部设在[[圣彼得堡]]的帝国东正教巴勒斯坦协会,是这一宏大事业的发起者和靠山。俄国建筑师马丁·伊万诺维奇·埃平格负责设计,风格为拜占庭式。所有建筑材料,以及家具,都由专门为此目的成立的俄国航运公司从俄国运来,该公司也搭载朝圣者。巨大的庭院包含马厩,鸡舍,水井和洗衣房。 189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东正教巴勒斯坦协会会长[[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谢尔盖大公]](1857年至1905年)委托建筑师弗兰克嘉完成另外一座公寓谢尔盖帝国济贫院,有25间布置豪华的客房,专为“富人和尊贵的客人”这座华丽的建筑被报纸报纸称为“该市最奇妙的建筑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止了一切。所有的神父和传教会全体工作人员被控通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所有的教堂都关闭了。土耳其士兵占领了俄国大院。随着[[苏联]]共产党统治的兴起,前往耶路撒冷的俄国朝圣者的洪流几乎完全停止。[[十月革命]]对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阻止了朝圣者的流动,也停止了维持大院的资金。大部分建筑被出租给英国当局。 ===英国托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征服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此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直到1948年。第一任高级专员赫伯特·塞缪尔,在1920年和1925年间统治。随后有另外六个高级专员,任期至1948年停止。俄国大院成为英国在耶路撒冷统治的基地,以及政府管理的中心。所有本地国民,其中大部分的犹太人,被勒令放弃他们的商店和办公室。俄国建筑被改为政府部门:警察总部、法院以及移民局。<ref name="haaretz.com">{{Cite web |url=http://www.haaretz.com/print-edition/news/israel-vacates-sergei-courtyard-ahead-of-netanyahu-s-moscow-visit-this-week-1.351002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6-02-12 |archive-date=2015-06-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28144327/http://www.haaretz.com/print-edition/news/israel-vacates-sergei-courtyard-ahead-of-netanyahu-s-moscow-visit-this-week-1.351002 |dead-url=no }}</ref> 女子收容所被改为耶路撒冷的中央监狱,关押过[[伊尔贡]]等地下组织成员。1931年,英国当局要求首席拉比任命一位监狱牧师。[[阿里耶·莱文]]拉比以“囚徒的拉比”著称。每逢安息日,他会从他家走到俄国大院,为囚犯进行服务。他被称为“耶路撒冷义人”。他的80岁生日在老中央监狱的院子里举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坎宁安担任高级专员期间,英国军队开始在三个大城市建设“安全区”。在耶路撒冷本身,设立四个这样的区域。中央安全区在俄国大院成立。整个区域由[[铁丝网]]封锁。绰号“Bevingrad”,得名于反犹太复国主义的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 1948年最后一位英军士兵离开耶路撒冷后,[[伊尔贡]]地下战士立即接管空置的Generali building,在楼顶升起国旗。然后前往英国情报局所在的俄国大院。伊尔贡组织的一些成员曾被关押在中央监狱,现在作为胜利者回到那里感到特别满意。 ===以色列国=== 1948年,[[苏联]]承认[[以色列国]]后,以色列将其领土上所有俄国教会财产,包括俄国大院,归还莫斯科牧首。1964年,以色列政府购买了这些产业,除了大教堂和一个建筑物。因为当时以色列硬通货短缺,是用350万美元的橙子支付。耶路撒冷市政厅兴建在毗邻的萨夫拉广场。 多年来,俄国大院是耶路撒冷夜生活的中心。市政当局最近关闭了本耶胡达街和[[雅法路]]的“酒吧区”,计划重建为新的商务和文化区。[[比撒列艺术设计学院]]新校园将是重建的中心。 2008年10月,以色列政府同意将谢尔盖庭院交还俄罗斯。它原本是俄国大院的一部分,以色列农业部和自然保护协会设于此处,在2011年3月搬迁。 ==建筑== '''圣三一大教堂''' 圣三一大教堂是俄国大院的中心,由俄罗斯帝国居民捐款建成。这座宏伟的建筑始建于1860年,于1872年祝圣,内部和圆顶涂有天蓝色。教会有四个八角钟楼。多年来明亮的绿色圆顶把耶路撒冷的最有特色的教堂之一。 '''俄国传教会大楼''' 这座长形的建筑位于大教堂以南,建于1863年。庭院中心是圣亚历山大教堂。该建筑曾是耶路撒冷所有法院的所在地,包括1992年之前的以色列最高法院。俄国传教会在此仍有办事处,但其中心已经迁到[[橄榄山]]。 '''南门''' 位于传教会和萨夫拉广场的医院之间,建于1890年,系俄国大院的围墙的一部分。 '''医院''' 萨夫拉广场13号 '''俄国领事馆''' 建于1860年,结合了欧洲和当地建筑的特征。从1953年至1973年此处为药学院,后来是希伯来大学的实验室。 '''伊丽莎白庭院 - 男子济贫院''' 建于1864年,能容纳约300名朝圣者的宿舍,位于今天的Monbaz街。新古典主义入口上方题字“伊丽莎白庭院”,和帝国俄罗斯东正教巴勒斯坦协会的标志。现在是警察总部。 '''北门''' 谢尔盖大楼对面。1890年,在俄国大院围墙上开辟南北两个正式的大门。立面上是“帝国俄罗斯东正教巴勒斯坦协会”的标志。 '''玛利亚庭院 - 女子济贫院''' 这座俄国妇女朝圣者旅馆建于1864年,新古典主义风格,长长的走廊通向不同的房间。在英国托管时期改为耶路撒冷中央监狱。被判处死刑的犹太人并不在此处死,而是送到[[阿卡]]监狱执行。该建筑现在是地下囚狱者博物馆。 '''谢尔盖大楼''' 文艺复兴风格,以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俄罗斯东正教巴勒斯坦协会会长[[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谢尔盖大公]]命名。由建筑师弗兰克嘉建于1890年Frank Gia ,25个装饰豪华的客房服务于前来朝圣的俄国贵族。占地36000平方米,被报纸称为“该市最奇妙的建筑之一”。该建筑在英国托管时期被国有化,用作公共工程部门和护照办公室。以色列建国后,它由以色列政府接管。直到2008年,农业部和以色列遗产保护协会(SPIHS)设此。俄罗斯政府计划恢复服务俄国朝圣者的用途<ref>[http://www.haaretz.com/news/diplomacy-defense/israel-to-transfer-ownership-of-jerusalem-landmark-to-russia.premium-1.443683?localLinksEnabled=false Israel to transfer ownership of Jerusalem landmark to Russia, [[Haaretz]]]</ref>。 '''尼古拉庭院 - 朝圣者济贫院''' 1903年,修建了俄国朝圣者的另一个济贫院,[[尼古拉二世|尼古拉]]朝圣者济贫院,大到足以容纳1200人。英国托管时期部分已被用作警察总部和政府机关。后来,它是英国情报总部,1945年两度被[[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犹太地下组织[[伊尔贡]]袭击。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俄國大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