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198.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侏羅獵龍屬 的原始碼
←
侏羅獵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侏羅獵龍屬'''<br><img src="https://img.natgeomedia.com/userfiles/sm/sm1920_images_A1/12173/202010126431301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12173.html 圖片來自natgeomedia]</small> |} '''侏羅獵龍屬'''([[學名]]:''Juravenator'')是一[[屬]]小型的[[虛骨龍類]][[恐龍]],只有約75公分長,生存於1億5200萬到1億5100萬年前的[[德國]][[侏羅山脈]]。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是一個幼年個體。侏羅獵龍的尾巴基部與後肢,發現了鱗片皮膚痕跡。 ==發現與命名過程== 在1998年夏季,[[德國]][[艾希施泰特縣]]的艾希施泰特侏羅博物館,組成一個挖掘團隊,挖掘附近的[[石灰岩]]層。在挖掘活動的末期,業餘古生物學家Klaus-Dieter Weiß與其兄弟在一塊石灰岩版發現明顯的脊椎骨化石。經過初步的化石處理、清理母岩後,發現這是一個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化石。但由於化石本身易碎,清除周圍的[[硅酸钙]]母岩過程緩慢而昂貴。之後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以研究內部化石是否具有研究價值。掃描結果發現只有偵測到頸部與週圍的凌亂不明物體,因此清除母岩過程暫停。在1999年,Günther Viohl在科學文獻首次提到這種新化石。 到了2001年,德國媒體以「''Borsti''」稱呼這個標本,因為這個標本當時被推論有鬃毛狀的原始羽毛。在2003年,艾希施泰特侏羅博物館的新館長Martina Kölbl-Ebert,決定完成這個標本的化石處理程序。經過700個小時的處理過程後,終於揭露化石的完整樣貌。 在2006年,[[路易斯·齊亞普]](Luis Chiappe)與[[烏蘇拉·格里奇]](Ursula Göhlich)將這個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斯氏侏羅獵龍'''(''J. starki'')。屬名意為「[[侏羅山]]的獵人」;種名則是以該挖掘地點的擁有者Stark家庭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JME Sch 200)是一個幾乎完整的身體骨骼與頭顱骨,只缺少尾巴末段,關節呈未脫落、天然狀態,是一個幼年個體。化石發現於[[派恩滕組]](Painten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5200萬到1億5100萬年前,相當於[[啟莫里階]]晚期。化石發現處是個海相沉積層,顯示這個個體可能死後被沖刷到海床裡。化石的某些部位,有疑似軟組織或羽毛的痕跡。這個侏羅獵龍化石,被認為是已知最完整的[[歐洲]]獸腳類恐龍化石。 ==敘述== 侏羅獵龍是種小型、二足掠食性動物。正模標本是個幼年個體,身長約75公分。格里奇等人列出侏羅列龍的可鑑定特徵。[[前上頜骨]]有4顆牙齒,牙齒的後側上方1/3段有鋸齒狀邊緣。前上頜骨的齒列、[[上頜骨]]的齒列之間沒有明顯齒縫。上頜骨有8顆牙齒,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數量較少。[[眶前孔]](Fenestra antorbitalis)長,延伸至頭顱骨前段。[[肱骨]]相當短。手掌的指爪形狀獨特,指爪基部寬、前段忽然變得狹窄。中段[[尾椎]]的[[脊椎關節突]](Zygapophyses)呈弓狀。 在2011年,科學家比較[[恐龍]]、現代[[鳥類]]與[[爬行動物]]的[[鞏膜環]]大小,提出侏羅獵龍可能屬於[[夜行性]]的動物<ref>{{cite journal|author=Schmitz, L.; Motani, R. |year=2011 |title=Nocturnality in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Scleral Ring and Orbit Morphology |journal=Science |volume=332 |issue= |pages= |doi=10.1126/science.1200043 |pmid=21493820}}</ref>。 ==羽毛與鱗片== 侏羅獵龍最初被發表是[[美頜龍科]]的物種,且是有[[羽毛]]的[[中華龍鳥]]與[[中華麗羽龍]]的近親;同屬美頜龍科的[[美頜龍]],其中一個標本的尾巴基部則發現了鱗片<ref name=gohlich2006>{{Cite journal|author=Göhlich, U.B., and Chiappe, L.M.|year=2006|title=A new carnivorous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Solnhofen archipelago|journal=Nature|volume=440|pages=329-332}}</ref>。但是侏羅獵龍的某些部位,第8節到第22節尾椎、小腿等部位,卻顯示只有普通恐龍的鱗片,並沒有任何羽毛的痕跡。 在2006年,[[徐星]]於《[[自然 (雜誌)|自然]]》雜誌表示,羽毛的早期演化非常複雜、多樣化,超過目前對現代鳥類羽毛的認知。根據羽毛形態在[[演化樹]]的分佈、發展情況,原始羽毛應出現在[[虛骨龍類]]的演化早期,且為構造簡單的纖維狀結構。徐星按照演化位置推測,侏羅獵龍可能具有原始羽毛,僅覆蓋身體的小部分,其他部分則覆蓋者鱗片。他並推測,羽毛曾多次獨自演化出現,然後某些演化支又重新演化出鱗片。另外,侏羅獵龍的化石周圍,有發現疑似原始羽毛的可疑痕跡。 對此,[[古生物學家]][[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也認為牠的尾巴鱗片顯示了一些有羽毛的可能性<ref>[http://www.chron.com/disp/story.mpl/nation/3724592.html]</ref>: * 侏羅獵龍可能像現今一些局部身體沒有羽毛的[[鳥類]]般,是演化過程中失去羽毛的。 * 在不同種類的恐龍中,羽毛的[[演化]]可能多於一次。 * 由於已知的侏羅獵龍骨骼是屬於幼體的,可能當長大後會長出羽毛,或是季節性的失去羽毛。 * 羽毛很難在[[化石]]化過程中保存,而侏羅獵龍的標本未能保存羽毛。 對侏羅獵龍的進一步研究,支持了徐星的侏羅獵龍具有羽毛理論。在侏羅獵龍的命名研究中,發現臀部與尾巴上側有暗淡的絲狀結構痕跡,可能是原始羽毛。在2010年的一個更深入研究,將標本經過[[紫外線]]照射檢驗,發現絲狀結構的範圍其實更廣泛,絲狀結構類似其他[[美頜龍科]]的原始羽毛,例如[[中華龍鳥]]。這次紫外線照射檢驗,也發現口鼻部、小腿部位也覆蓋鱗片;尾椎的[[人字骨]]之間,則發現垂直的膠狀纖維。在2012年,一份研究分析了侏羅獵龍的化石埋葬環境狀況。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侏羅獵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