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200.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作品第57号(于坚诗歌) 的原始碼
←
作品第57号(于坚诗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0011431f30070e3c3fe11e.jpg|缩略图|右|[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01104/0011431f30070e3c3fe11e.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hina.com.cn/txt/2010-11/04/content_21268309.htm 图片来自于中国网]]] '''《作品第57号》'''是诗人于坚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我和那些雄伟的山峰一起生活过许多年头 那些山峰之外是鹰的领空 它们使我和鹰更加接近 有一回我爬上岩石垒垒的山顶 发现故乡只是一缕细细的炊烟 无数高山在奥蓝的天底下汹涌 面对千山万谷 我一声大叫 想听自己的回音 但它被风吹灭 风吹过我 吹过千千万万山岗 太阳失色 鹰翻落 山不动 我颤抖着巾紧发青的岩石 就像一根被风刮弯的白草 后来黑夜降临 群峰像一群伟大的教父 使我沉默 沿着一条月光 我走下高山 我知道一条河流最深的所在 我知道一座高山最险峻的地方 我知道沉默的力量 那些山峰造成了我 那些青铜器般的山峰 使我永远对高处怀着一种 初恋的激情 使我永远喜欢默默地攀登 喜欢大气磅礴的风景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 我也俯视着世界 ==作者简介==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ref>[https://cul.qq.com/a/20140825/014843.htm 于坚:中国读者没有跟上新诗进步]</ref> 于坚幼时因病致弱听,14岁辍学。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16岁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 1983年与同学发起银杏文学社出版《银杏》。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5年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ref>[https://www.twoeggz.com/news/7383821.html 文学争鸣丨于坚:连韩寒这种人都敢出来骂诗人?]</ref>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棕皮手记》、《云南这边》、《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旧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并没有从文学中获得财富。在云南昆明,每天上午写作,不超过2000字,在静静的写作中,于坚却坚守着[[风起云涌]]的80年代理想主义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坚、韩东拉起大旗的《他们》和非非、莽汉、《倾向》、海上诗群一起,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f>[https://www.sohu.com/a/209898573_148781 于坚:写作是建造个人语言金字塔的终身劳动 ]</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作品第57号(于坚诗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