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隨機
登入
設定
關於 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 的原始碼
←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佛陀伽耶大菩提寺22.jpg|thumb|right| [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00l1a0000019f9uk584A_R_10000_1200.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hai2/r1692905-202363675.html 图片来自携程旅行网]]]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是与[[佛陀]]生前生活紧密联系的四个圣地之一,是佛陀成佛得道得地方。[[摩诃菩提寺]]最早是[[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现存的寺历史可以追溯道公元5世纪到6世纪<ref>[http://www.fjdh.cn/ffzt/fjhy/jsy2012/12/155833198904.html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印度寺院] </ref>。[[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的最早的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中文名:佛陀伽耶大菩提寺 地 位:是佛陀成佛得道得地方 建造:公元前3世纪 建造者:阿育王于 ==基本资料== 摩诃菩提寺庙总高约五十二公尺,入口是在佛塔的东边,佛塔前有古老牌坊石柱,大约五世纪前后所建,石柱上有[[莲花]]纹和象征吉祥的动物[[卡里]](Karli)和一些传说中的灵兽。佛塔入口有一块大木板,供信徒行大礼拜用。 佛塔四周有四个小石塔。西面入口壁面的两个小佛龛供着[[观音菩萨]]像。大殿整个由石头雕造,朝拜者一进佛殿,即可看到高台上的大佛呈降魔手印,原本是以青黑岩雕刻,它已经由[[西藏]]人镀了金,被披上一件橙黄色的大袍。 这个金字形的佛塔,是延续二世纪的佛塔造型而来。特征便是在佛塔顶部有层层循上渐小的伞盖。佛塔入口正面雕刻装饰着古代佛塔前门坊的造型。门坊柱上有雕刻狮子作狮吼状,代表着佛陀法音宣流,威震十方。平面坊中有圆形龛供奉着佛像。这圆形龛呈直线形的排列从底朝上而渐小,使佛塔在整体视觉效果颇具均衡的美感。佛塔四面的浮雕,是由马蹄形类似的拱门式样所组成。这图案是用来代表早期佛教的僧院。它是取材于早期佛教建筑的入门或石窟洞口的结构形状。 壁龛下有俯莲式的莲瓣装饰,最下边的基台有呈对称的[[孔雀]]浮雕。孔雀代表着高贵与清净。每小壁龛间有小石柱分割其间。佛殿入口两侧塑有二尊非常优美的佛像,左侧一尊呈无畏印的佛像,佛像衣着薄如轻纱是特色之一,表现笈多王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大塔三面围绕的石栏楯,最早由阿育王所建,但后为孔雀王朝之后的笈多王朝(Sunga Dynasty)所重新建造。石栏楯的构造,其根结构有间柱、横栏柱和圆形板,是早期印度艺术史上的重要指标。这整个栏楯以西南面保存得最好,东北面则损坏很多。高度约八英尺高。栏楯柱上刻有各种不同的纹饰和传说中的灵兽,十足展现了浓厚的希腊风格纵梁柱部分雕刻着佛一生的事迹,当时并没有佛像的制作,就以象征的手法,以象表示诞生,法轮代表说法,佛塔表示涅盘。大部分古代原柱已被搬至附近的[[菩提伽耶博物馆]]陈列,仅保存四个古老原柱。其余的石栏楯是近代仿造的。 ==艺术背景== 笈多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对佛教、[[耆那教]]等异教采取宽容政策,后期笈多诸王甚至赠金筹建佛教学府那烂陀寺。笈多时代佛教哲学家无著、世亲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哲学发展到极峰,浸透了唯识玄想精神的佛教古典主义艺术亦臻于鼎盛。萨尔纳特的达迈克□堵波,阿旃陀石窟第16、17、19诸窟,桑奇第17号祠堂、第51号精舍,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都是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佛教建筑遗构。奥兰加巴德石窟开凿于后笈多时代,已偏离了古典主义的规范。笈多佛教雕刻的两大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在继承贵霜时代犍陀罗和[[马图拉]]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笈多时代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马图拉式佛像和[[萨尔纳特]]式佛像,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马图拉式佛像比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贵霜马图拉佛像更加理想化,脸型是印度人的,眼神是冥想式的,螺发整齐,身材颀长,背后圆光硕大精美,而最典型的特征则是半透明的湿衣效果,代表作有《马图拉佛陀立像》。萨尔纳特式佛像与马图拉式佛像造型类似,充满了宁静、内向、和谐的基调,最典型的特征是显露裸体的全透明衣纹效果,代表作有《鹿野苑说法的佛陀》。笈多式佛像对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远东佛教美术的影响比犍陀罗佛像更为深远。印度古代的绘画遗品极少,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画便显得格外珍贵。笈多时代阿旃陀壁画的风格处于从古典主义的高贵单纯向[[巴洛克]]的豪华绚丽过渡期间,印度雕刻传统的表现标准女性美的三屈式,也被许多壁画所采用,代表作有《[[须大□本生]]》、《[[持莲花菩萨]]》等。巴格石窟的壁画约作于后笈多时代,世俗化、程式化倾向的增加反映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718 世界地理類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