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9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何炳松 的原始碼
←
何炳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何炳松'''(1890-1946年),字柏丞,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擅西洋史研究。一生在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述甚丰。其中不少被用作大学教材。他的著述融会古今,学贯中西,曾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 * 1911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因成绩优异,于1912年由当时浙江省官费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现代史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等,擅西洋史研究,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 1917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处视学,[[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主任,政法大学,浙江省第一师范、第一中学校长。1924年夏,应聘任商务印书馆百科全书委员会历史部主任;1927年进商务编译所任所长,主管《教育杂志》;1934年被推选为中华学艺社社长。 * 1935年受聘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后期曾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抗战胜利后不久,受命改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 ==基本信息 == {| [[File:S11143736.jpg|缩略图|右|[https://img9.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11143736.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99616/ 来自豆瓣读书]]] |- | 姓名 何炳松 --------------------------------------------------------------------------------- |- | 国籍 中国 --------------------------------------------------------------------------------- |- | 字号 字柏丞 --------------------------------------------------------------------------------- |- | 民族 汉族 --------------------------------------------------------------------------------- |- | 职业 教育家 --------------------------------------------------------------------------------- |- | 出生地 浙江金华后溪河村 --------------------------------------------------------------------------------- |- | 出生时间 1890年 --------------------------------------------------------------------------------- |- | 去世时间 1946年 --------------------------------------------------------------------------------- |- | 主要作品 《新史学》、《历史研究法》 --------------------------------------------------------------------------------- |- | 主要成就 中国新史学派领袖 --------------------------------------------------------------------------------- |}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何炳松,1903年中秀才,同年入金华府立中学堂读书。1906年,何炳松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入浙江高等学堂预备科学习,后升入正科,于1912年毕业。同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省府公费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次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何炳松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第二年已成为该校的兼职助教,负责收集有关远东及中日关系的资料,191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又转入普林斯敦大学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1916年获得硕士学位归国。 何炳松1917年学成回国,初任浙江省长公署助理秘书,不久即改任省视学。同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去北京,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他的著作译作《新史学》即成于此时。1922至192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7月省立一师与省立一中合并为新省立一中,任为首任校长。1925年任武昌师范大学校长。1926年何炳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先后任史地部主任、国文部主任、编译所所长、大学丛书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中学史学丛书》《教育杂志》等书刊,兼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教授。1934年被选为中华学艺社理事长。1935年受聘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后期曾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抗战胜利后不久,受命改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1946年6月,何炳松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却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25日逝世于上海中华学艺社。墓葬金华城北道院塘。 == 人物著作 == * 他的著作甚丰,他撰写《历史研究法》《通史新义》《程朱辩异》《浙东派溯源》,译有《新史学》《西洋史学》《历史教学法》,并编译了《中古欧洲史》《近世欧洲史》等,其中不少被用作大学教材。他的著述融会古今,学贯中西,曾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 == 人物贡献 == * 何炳松先生任暨南大学校长之际,正是日本侵略战火紧迫眉睫之时。他到校后,一方面修建校舍,增购大量图书设备,一方面延聘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充实教授阵容。两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八·一三”侵略战争,何校长及时组织力量把暨大迁至法租界,继而又迁入公共租界继续办学,成为当时上海“孤岛”上唯一的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40年春汪精在南京就任伪职,令上海各校放假庆祝,何炳松坚决拒绝。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占租界,何炳松积极筹划在内地创立了暨大分校,抢在上海沦陷之前,率师生迁往福建建阳,保存了实力。何炳松先生主张学术百家争鸣,当时暨大有“东南民主堡垒”之称。 * 抗战期间,何炳松先生参加“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沦陷区古籍数万册。他和[[张寿镛]]、[[叶恭绰]]、[[郑振铎]]等人负责搜书任务,张寿镛审定版本与价格,他负责经费收支兼保管和编目,叶恭绰负责搜购香港古籍及转运工作,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鸿宝跋涉沪港两地协助工作,先后收有安徽刘世珩“玉海堂”、广东莫伯骥“五十万卷楼”、江宁邓氏“群碧楼”、嘉兴沈氏“海日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庐江刘氏“远碧楼”、顺德李氏“泰华楼”,及浙江吴兴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等的珍本古籍大都购得,收归国有,存放上海、香港及重庆3处。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事爆发,搜购工作暂停,两年间,遍访各地书肆、藏书家,得善本4 864部,48 000余册,其它线装书1 1000多部。<ref>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f> == 人物专题 ==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09/18/32814592_827512011.shtml 何炳松与暨南的发展]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3953956258601740.html 何炳松的教育贡献] *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2a0b079f853483fe2482d481bdca83c2&site=xueshu_se 浅析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 * [https://wenku.baidu.com/view/d17271b8cfc789eb162dc800.html 金华何氏三杰:何炳松、何炳棣、何德奎(笔录)]<b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中国人]][[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何炳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