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81.17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伊莎白柯鲁克 的原始碼
←
伊莎白柯鲁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1915年-),[[加拿大人,出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著名国际友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 伊莎白在20世纪30年代从加拿大返回中国,开始在中国进行社会调查,亲历了中国农村的生活,见证了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最后留在中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为中国培养外语人才,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教育事业。<ref>[http://www.zgdazxw.com.cn/culture/2020-09/23/content_311535.htm 从成都走出的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 ],中国档案资讯网,2020-09-23</ref>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伊莎白·柯鲁克</big> ''' |- | [[File:Yishqbai.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3541/20190918143241-946519273_png_507_360_175115.jpg/0 原圖鏈接][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3541/20190918143241-946519273_png_507_360_175115.jpg/0l 伊莎白·柯鲁克]]]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伊莎白·柯鲁克 外文名:Isabel Crook 出生日期:1915年 出生地:四川成都 国籍:加拿大人 毕业院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荣誉纪录:友谊勋章 |} ==人物经历==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父亲饶和美(HomerG.Brown)和母亲饶珍芳(MurielJ.Hockey)都是加拿大传教士。 在20世纪30年代从加拿大返回中国,开始在中国进行社会调查,亲历了中国农村的生活,见证了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最后留在中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为中国培养外语人才,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教育事业。此时,她遇到来华的戴维·柯鲁克。伊莎白与柯鲁克最终走到一起,结为情投意合的伴侣。 1947年12月,柯鲁克和伊莎白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河北省武安市石洞乡十里店,观察和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的整个过程。他们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在十里店住了6个月,与农民同甘共苦,真实地记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1948年夏天,柯鲁克夫妇告别了十里店村,前往石家庄西部一个叫做南海山的村子,那里驻扎着由叶剑英、王炳南直接领导的外事学校。这所外事学校几次移迁,几次更名,终于发展成当今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而柯鲁克夫妇成了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 “文革”中,柯鲁克夫妇也曾蒙冤。在二战中做过情报工作的柯鲁克被诬陷为“国际间谍”,在秦城监狱关押5年之久。伊莎白也被造反派隔离审查3年。18岁、16岁、14岁的三个儿子统统被安排到工厂接受教育。最终还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们全家才得以团聚。当时许多人猜想蒙冤受屈的柯鲁克夫妇会借出国探亲的机会从此离开中国,但他们回来了,继续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1959年,柯鲁克夫妇合作撰写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在英国伦敦出版。20年后,内容更为翔实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在美国纽约问世。这两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使西方人真实了解了中国的土改运动。 柯鲁克夫妇1959年和1960年两次回访十里店,将采访见闻写成《阳邑公社的头几年》一书,于1966年在英国出版。1985年2月,夫妇俩第三次回访十里店,将当地的缺水情况,向河北省和邯郸地区人民政府反映,使村里有了一眼深水井。 柯鲁克夫妇与十里店淳朴的农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几十年通信往来不断。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第二代,他们的三个儿子曾代表父母多次回访,向当地小学捐资、赠送图书。 ==人类学家与教育学家的双重身份== 1948年,外事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筹备。建校之初,最难的是没有教材,伊莎白和大卫便想方设法收集英文报刊,从新闻、文学、经济等方面挑选范文。这使他们的教学一直有着非常贴近生活、内容实用的特点,也方便学生们学以致用。每至深夜,伊莎白和大卫的住所都会传出打字机发出的声音,他们正在抓紧时间给学生们编写教材。由于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以至于《十里店》的英文版出版计划,比原定时间整整推迟了10年。 最初伊莎白和大卫当老师时,还有一些西方人的习惯,想保留一些私人空间。大卫曾在住所的门上挂了“下午不会面”的告示,但很快就被中国学生的学习热情打破。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来到老师的住所询问不懂的问题。这种学习热情也深深感染了伊莎白和大卫。最终,大卫取下告示牌,让学生们可以随时都能找他们探讨问题。 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大卫充满诗意的英文诵读,这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也体会到学习英文的意境之美。有的学生回忆:“听大卫老师讲英国文学,就像话剧演员在朗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 在教学中,伊莎白则有一次无比惊险的经历。因为教学用的话筒漏电,导致她在授课中触电昏厥,经过校医的紧急救护才醒过来。听到大家关切的询问后,她回复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没事,还可以继续上课。” 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早已是上万师生的规模。在伊莎白和大卫的学生中,有章含之等知名翻译家。学生们提起这对外籍老师,都对两人严谨的治学钦佩不已。 2000年,大卫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生前立下的遗嘱仅有四条内容:“第一,我的遗体能够捐献给医疗机构做医学解剖或其他医学研究;第二,如有追悼会,希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内举行,不要放葬礼的哀乐,请我的中国朋友为我放上一首中国革命歌曲;第三,我的三套完整藏书《世界和英国历史》《犹太人》《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捐给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开放书架;第四,我希望墓志铭这样介绍自己……”如今,镌刻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里大卫塑像上的记录,正是他遗嘱中的最后一条:“大卫·柯鲁克(1910-2000),英国人,犹太人,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朋友,1948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其前身任教。” 大卫离世后,伊莎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住所的楼下花园里,种下了一棵银杏树。银杏树是成都的市树,遍布大街小巷。每到深秋,银杏树便会成为成都市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伊莎白常在自己种植的这棵银杏树下,思念丈夫,回忆那些美好时光。 如今,百岁老人伊莎白常会与家人们在大卫的塑像前停留,与他说说话,给他讲讲曾孙女和曾孙的趣事,聊聊他们年轻时的往事。这位居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里的老人,就这样把自己一个世纪的爱,留在了中国。<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25487517&ver=3172&signature=Jb30YsxI6N8ESGrTf8NuPbWJNVpNgAZ0W6VE60fapiH3UMwrUNSZsEaBmQkaeM86azK5XBCecPLHCU1GhRW-7f-w11tSZU-xmpmylbHUA8gO5aBw-nCuQX6J-dyldJIb&new=1 回故乡,是为了回到童年],</ref> ==荣誉记录== 2019年7月30日,为表达璧山人民的感激之情,璧山区人民政府决定授予伊莎白教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 <ref>[https://www.cqrb.cn/html/cqrb/2019-07/31/007/content_237953.htm 加拿大学者伊莎白·柯鲁克被授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 ],重庆日报,2019-07-31</ref> 2019年9月17日,根据主席令被[[授予“友谊勋章”]]。<ref>[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4600619/4481948 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新华社客户端,2019-09-17 19:03</ref>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教育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伊莎白柯鲁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