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43.1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从柳青的文学写作谈起(柏峰) 的原始碼
←
从柳青的文学写作谈起(柏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从柳青的文学写作谈起'''<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180544/pexels-photo-1218054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260&h=750&dpr=1"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从柳青的文学写作谈起》'''是[[中国]]当代作家柏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从柳青的文学写作谈起=== 1962年,[[柳青]]提出了作家的“三所学校”这一著名主张。这三所学校就是“[[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和[[艺术]]的学校”——这是他集中思考文学艺术理论问题的推进和提升,也是他对自己长期创作道路的总结和概括,代表了柳青创作艺术理论的重要主张。 在“三所学校”中,最主要的是“生活的学校”。 柳青把“生活”放在第一位。他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在柳青看来,作家首先是作为普通参与者去了解和熟悉[[社会]]现实。在柳青生活了13年的长安县和皇甫村,当地人们记住的柳青形象并不是作家,而是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 1952年,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全面参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并亲自指导和参与组建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修缮了皇甫村神禾塬上的中宫寺,全家搬入,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居住在皇甫村。路遥这样描写:“没见过柳青的人,都听过传闻说这位作家怎样穿着对襟衣服,头戴瓜皮帽,简直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或者像小镇上的一个钟表修理匠。是的,他就是这副模样。可是,这样一个柳青很快就能变成另外一个柳青:一身西装,一副学究式的金丝边眼镜,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侃侃而谈。”柳青的这种“两面性”,正是他作为作家参与具体社会生活实践的生动写照。 他说:“真正的革命作家永远也不会把艺术当作目的。”又说:“真正的进步作家,在每个时代里,都是为推动社会前进而拿起笔来的……把他经过社会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理想传达给人民,帮助人民和祖国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提出了一个文学终极目的的问题,在柳青来看,文学的终极目标并非作家的个人表达,而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们思想的媒介,那么相应地,作家也并非某个专业行当的从业者,而应当扮演社会总体思想的“容器”和“冶炼师”角色。 路遥也是这样,他为了写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深入到陕北这块厚重而神奇的土地上,深入农村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剧烈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煤矿,深刻体验矿工生活,才写出了孙少平、孙少安等激励人心的当代青年形象,也写出了黄原地区错综复杂却在各个方面都在正在复苏的社会生活宏大气象,留下了我国改革开放时代波澜壮阔的时代前进画卷。 柳青提出作家的第二所学校是“政治的学校”。 这里的“政治”,涉及对国家政策、党报社论和时局导向的理解,是针对作家所参与的具体社会运动事件由国家自上而下发布的理论性说明和指导原则。但柳青对“政治”的理解又不限于政策解说,而包含了作家对发动这一社会运动的理论原则及其具体实践方式的发挥。一方面,政策具有某种抽象性和纲领性,它总是需要实践者的创造性参与;同时,有关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国家政策和指导说明也并非完善和具体,而需要实践者特别是文学家的主体性创造和想象性阐释。在这一点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不是用文学作品去解释确定的政治理念或条例,而是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和理解。 有研究者提及柳青的阅读书目,不仅有文学名著和理论批评文章,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把亚历山大罗夫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康士坦定诺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参照[[艾思齐]]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地阅读了一遍,着重研究了有关规律、阶级和国家、社会革命、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同时,他还系统地阅读了《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矛盾论》等一系列马列及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在柳青生活的时代,这一阅读书单涉及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诸多前沿问题。柳青的友人杨友写道:“他说世界上的人和事不断地变化着,但是他们是循着一定的规律变化的。作家可以创造性格和情节,但不能违反科学。”柳青还系统地涉猎心理学著作,因为“心理学帮助他理解人的思维活动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由此来看,柳青不是站在专业化的文学角度记录和描述历史,而是与思想家、政治家站在同一高度的理论平台上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样,陈忠实在写作长篇小说《白鹿原》之时,也有过他称之为思想的“剥离”过程,也就是经过“政治的学校”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思想境界再提高再深化的过程,他后来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部叙述自己的创作过程的书里,提到了有这样几部书籍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美国学者赖肖尔的《日本人》,还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陕西本土学者王大华的《崛起与衰落——古代关中的历史变迁》——这几部书,对陈忠实从思想哲学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特别是“人物文化心理结构”观点,对他塑造小说人物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柳青“三所学校”的最后一所是“艺术的学校”。 这是柳青强调生活经验进入文学写作时在形式塑造上的特殊要求,表现出他对文学形式营造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柳青《创业史》的写作,经历了艰难的4易其稿,关键难题是摸索一种他认为恰当的艺术形式,而选择了最“恰当的艺术形式”,这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梦寐以求的创作最佳路径。这仍然是陈忠实的《白鹿原》长篇小说写作的重要艺术经验—— 1985年,陈忠实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读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大师、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中篇小说《人间王国》,还读到同期杂志配发评论《拉丁美洲“神奇的现实”的寻踪者》。陈忠实读后不仅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而且从卡彭铁尔艺术探索的传奇性经历中获得启示。 卡彭铁尔早年受到欧洲文坛各种流派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极大影响,后来他远涉重洋来到超现实主义“革命中心”的法国,“但是八年漫长的岁月却仅仅吝啬地给予卡彭铁尔写出几篇不知所云的超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灵感’”。卡彭铁尔意识到自己若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彻底改变创作方向,“拉丁美洲本土以及她那古朴敦厚而带有神秘色彩的民族文化才具有巨大的迷人魅力,才是创作的源泉”。卡彭铁尔后来深入海地写出了别开生面的《人间王国》,被小说史家称为“标志着拉丁美洲作家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卡彭铁尔对陈忠实启示最深的,是要写“本土”,但当他真正面对自己“本土”的时候,他对自己熟悉乡村生活的自信被击碎了。陈忠实有相当深厚的农村生活经验,他曾经说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程度不下于柳青,但他所熟悉的农村生活,主要是当代的农村生活。他感觉自己对乡村生活的认识太狭窄了,只知当下,不知以往,遑论未来。他意识到,对一个试图从农村生活方面描写中国人生活历程的作家来说,自己对这块土地的了解还是太浮浅了。 他感到自己的“浮浅”,便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飞跃提升。与柳青相同的是,经过自身的“政治学校”的深刻的精神新生也就是陈忠实所说的“剥离”过程,终于有了关照生活,关照整体文学写作的思想“投射源”,找到了[[文学]]理性的创作思维和厚重的思想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最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 柳青提出的“三所学校”的艺术创作主张,是他对自己创作道路的高度凝练的理论总结,值得我们如今认真地研究和借鉴,对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有益的启示。<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柏峰,[[陕西]]蒲城人。著有多种文学理论专著、散文集。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从柳青的文学写作谈起(柏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