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14.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人口构成 的原始碼
←
人口构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人口结构</big>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age.yjcf360.com%2Fu%2Fcms%2Fwww%2F202012%2F22102053yz8r.png&refer=http%3A%2F%2Fimage.yjcf360.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2731858&t=b213a9cf6642ee43d861a1b291d7e1ba/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 width="250" ></center><small>[http://www.yjcf360.com/licaijj/760696.htm 圖片來自理财网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人口结构''',是指把人口总体区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根据人口的不同特征,可划分为三大类人口构成:人口的自然构成、地域构成与社会构成。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性别构成与年龄构成。地域构成指人口的地理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行政、自然与经济区域分布、城乡分布等。社会构成是依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来划分的,包括人口的婚姻状况构成、家庭类型构成、阶级或阶层构成、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构成、在业与不在业构成、行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程度构成等。 ==人口构成因素的特点和作用== 根据人口构成因素的特点和作用的分类方式,可划分为各种人口构成,常见的是分为三大类:1.人口自然构成;2.人口地域构成;3.人口社会构成。中国人口结构是怎样的? 截至2019年底,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人口为7.1527亿,女性人口为6.8478亿,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 从年龄构成来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964亿,占总人口的64.0%;60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亿,占总人口的12.6%。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农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增长1.02个百分点,全国有2.8亿人与家庭分离(即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且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61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比去年底减少515万。 2019年,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千分之10.48;死亡人口998万,死亡率千分之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3.34。<ref>[http://www.yjcf360.com/licaijj/760696.htm 中国人口结构是怎样的,中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份是哪个],理财网,</ref> ==概念==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自然地理结构和行政区域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意义==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口按各种特征划分的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 人口构成是人口总体内部的各种属性特征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反映国家各地区人口的质量(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重要因素==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急速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以年龄划分人口的时候,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模型。 第一种是成长型。即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这种类型的的社会人口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增加,因而根本就不用担心劳动力的问题。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非洲大部分国家,印度,东南亚国家,南美洲国家都是这种类型。 第二种是稳固型,即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大抵相当。青壮年占社会人口的中等偏上。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口的数量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中,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地增加或减少。 第三种是衰老型,即人口的出生率略低于或等于死亡率,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会越来越大。这种类型的社会人口趋于老化和减少。 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除美国外都逐渐向老龄化的社会发展,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口出生率的减少,导致老龄化的国家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这已经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诸如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医疗,社会负担的加重等等。 ==性别因素== 性别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根据生物学的原理,人类生育男性后代和女性后代的机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各占50%。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也确实是如此。但是在少数国家,由于传统社会观念以及某些特殊原因会导致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失调。 过去认为中国的男性已经多出女性数千万人,然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体比例并不失调。印度也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印度女性出嫁的嫁妆非常高昂,所以很多的家庭选择把生出来的女婴溺死以使整个家庭不至于因婚姻问题陷入贫困。另外,某些外来原因也会导致人口比例失调,比如说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男性在二战中死亡过多而导致政府鼓励生育。 其它的分类方法虽然也存在,但是没有像前两种这么普遍和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人口构成== 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中国,越来越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当然,出生率下降不会马上与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作用。 那么,中国会怎样呢?从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至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转为减少。日本的人口红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结束,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尚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 中国农村有很多的农民,他们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他们作为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中国只要充分发挥农民工的作用,就可以延长和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发展就归功于此。 但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期也有可能缩短。流入城市的多数是年轻人,大量老年人留在农村反而加速了农村的老龄化。此外,年轻人一般学历较高,而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往往不具备农业以外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今后,他们不可能像年轻的农民工一样寻找工作。如果那样的话,人口红利期又有可能缩短。 很多人期待上海和北京的繁荣能够波及到地方,形成“13亿人的大市场”。 上海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万美元,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样子。老龄化的问题最先突出表现出来的不是出生率较低的城市,而是贫困的农村地区,而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 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美国人口构成== [[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来到这个国家考察的人们,一般比较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现象而忽略人口发展现象。其实,美国的人口发展状况也是耐人寻味的。多样化的种族结构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据2000年人口普查,美国单一种族人口2.75亿,占97.6%;混血人种680万,占2.4%。在单一种族中,白种人2.11亿,占总人口数的76.7%;黑种人3400万,占12.3%;亚裔人1024万,占3.6%。美国的单一种族,由68个不同国家的种族构成。 这种多种族局面的形成,主要归因于移民。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真正的所谓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及其后裔只有410万,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的其他种族移民及其后裔。从发现新大陆的15世纪末开始,西班牙、荷兰、法、英等国开始向北美移民,从此开启了美国移民的大门。到1773年,英国已建立了13个殖民地。据统计,1820到2002年183年间,外国移住美国的居民共6822万人,其中来自欧洲的3882万,来自亚洲的942万,来自美洲的1895万,来自非洲的79万,来自大洋洲的24万。在亚洲国家中,移民美国最多的国家是[[菲律宾]](163万),其次是[[中国]](144万),第三是[[印度]](95万)。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10 統計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人口构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