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14.2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产道 的原始碼
←
产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产道</big>''' |- |<center><img src=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1/de8d8ecb1d924ff382b6dc67319eb7df_th.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61456182_99958600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产道<big>'''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产道 <ref>[https://m.youlai.cn/askdzmip/EC6CF9Y8FUz.html 产道是指哪个部位]</ref> 分类 骨产道、软产道 ==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 ①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②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③入口斜径: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骨盆最大平面:此平面为骨盆腔内最宽大部分,无产科临床重要性。 (3)中骨盆平面: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①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4)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 ①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②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③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为6cm.④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5)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①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②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软产道== 折叠软产道介绍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的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①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约2cm,临产后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宫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②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随着产程进展,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薄的组织,临产后,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若保护会阴不当,也容易造成裂伤。 '''软产道异常''' 软产道包括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外阴。软产道本身的病变可引起难产,生殖道其他部分及其周围病变也可影响软产道使分娩发生困难,但以前者较常见。软产道异常所致的难产远比骨产道异常所致的难产少见,因而易被忽略,造成漏诊。故应于妊娠早期常规行阴道检查,以了解生殖道及盆腔有无异常。 '''骨盆类型''' 骨盆类型有时可对分娩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根据骨盆X线摄影的骨盆入口形态,可将骨盆分为女性型、男性型、类人猿型和扁平型四种。 1、女性型骨盆(gynecoid pelvis):此类型属于正常骨盆形态,在我国约占52%-58.9%。女性型骨盆入口呈圆形或椭圆形,后半部边缘为圆形,前半部也是圆形但较宽。入口的后矢状径较前矢状径略短。骨盆的侧壁直下,坐骨棘不突出,骶骨的弧度适当,坐骨切迹较宽成圆形,故中骨盆宽大。 2、男性骨盆(android pelvis):此型骨盆少见,在我国约占1%-3.7%。男性型骨盆的后半部近于楔形,前半部也呈窄三角形,入口的前矢状径较后矢状径明显的长。骨盆的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故中骨盆狭窄。整个骨盆呈漏斗状。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常以枕横位或后不均倾式入盆,在中骨盆易造成持续性枕横位,加之出口狭窄,故难产的机会多。 3、类人猿型骨盆(anthropoid pelvis):在我国此类型骨盆约占14.2%-18%。其特点是入口呈卵圆状,但前半部狭窄,入口的前后径比横径长。骨盆的两侧壁内收,坐骨切迹较大,坐骨棘突出,骶骨平直并向后倾,出口的后半部较大。故胎儿一般可经阴道分娩。 4、扁平骨盆(platypelloid of flat pelvis):在我国此型骨盆约占23.2%-29%。此型骨盆入口横径的位置与正常女性型骨盆相同,但入口前后径相对较短而横径相对较长。故常发生胎头衔接困难,而多采不均倾式入盆。一旦胎头入盆,由于中骨盆和出口大,胎儿多可自阴道分娩。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产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