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奧爾洛夫 的原始碼
←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奧爾洛夫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奧爾洛夫'''<br><img src="https://i.pinimg.com/originals/58/3b/22/583b225def2cd932a66d47bdc565b62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interest.fr/pin/541980136381500946/ 圖片來自pinterest]</small>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奥尔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Орло́в;1895年|8月21日|1973年|3月25日),原名'''列夫·拉扎列维奇·费尔德宾'''(Лев Лазаревич Фельдбин),是一位[[苏联]][[秘密警察]],最高[[军衔]]为国家安全[[少校]]。曾获得[[列宁勋章]]、[[红旗勋章]]。[[大清洗]]时流亡[[美国]],成为一名Невозвращенцы|蘇聯叛逃人士,写下《[[斯大林肃反秘史]]<ref>[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stalincrine1953book/marxist.org-chinese-StalinCrine1953book-index.htm 斯大林肃反秘史],marxists</ref> 》一书以揭露大清洗的内幕。 == 生平 == 奥尔洛夫出生在[[白俄罗斯]][[博布鲁伊斯克]]的一个[[东正教]][[犹太人]]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后来加入[[沙俄]]军队。[[俄国内战]]爆发之后奥尔洛夫加入[[苏联红军]],成为[[格鲁乌|总参谋部情报部]](格鲁乌)的军官,活跃于[[乌克兰]]的[[基辅]],擊敗了[[白军]]。后来前往[[阿尔汉格尔斯克]],进入[[内务人民委员部]]附属[[国家政治保卫局]]中工作。1924年5月,成为秘密警察中的一员。 作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间谍,他曾先后前往[[巴黎]]、[[柏林]]、[[美国]]、[[奥地利]]、[[英国]]等地活动。后来[[西班牙内战]]爆发,内务人民委员部派遣奥尔洛夫前去协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并在内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发动[[大清洗]],奥尔洛夫的不少上司和同事都遭到逮捕。其上司[[阿布拉姆·斯卢茨基]]声称得到消息,说德军计划刺杀奥尔洛夫,准备为奥尔洛夫装备一个卫队;但奥尔洛夫知道其目的是为了监视自己,因此婉拒了这个建议。 ==補充== 1938年,[[叶若夫]]向奥尔洛夫发出电报,要求他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一艘船上与苏联特工接头。奥尔洛夫意识到自己将会被逮捕回国,而回国后可能遭到逮捕处决,因此拒绝回国并且携妻女流亡[[美国]]。在美国,他过起了隐居生活,并且用[[俄语]]写下《[[斯大林肃反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lin's Crimes'')一书。书中披露了苏联大清洗中的许多内幕,证实了[[莫斯科审判]]是由[[斯大林]]主导的“[[作秀公审]]”。此后又将其翻译成英语,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该书的出版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奥尔洛夫因此受到[[克格勃]]的追杀,但他也受到了美国[[中情局]]的保护。直到1963年,赫鲁晓夫政权才不再将奥尔洛夫列为叛国者,但《斯大林肃反秘史》一书在苏联仍是禁书。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人物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奧爾洛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