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12.16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亚 的原始碼
←
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亚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2617e79602285ae2.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57019&sid=5592531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亚,汉语常用字,读作yà,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正视的族徽和俯视的祭坛形,后来引申为仅次一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丑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亚 拼音; yà 外文名称; Asia; second 注音; ㄧㄚˋ ==汉字结构== 单体结构 亚,象形字,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平面图。在[[甲骨文]]和商代金文里,"亚"字的形体便是"十"字轮廓的双钩线,有表示"祭祀之地"(祭坛)的形意。 周代早期的金文(图C、图3,见"父辛簋"。簋,guǐ,读鬼。古代盛食物的圆口两耳的食器),"亚"的形体开始讹变, "十"字四边的端线突出来了,里面转角的地方也变圆了。 这个象形字,发展到秦代小篆)阶段,讹变更大。于是,汉代隶书相沿小篆发展为,以后又楷化为图。 隋唐时代,出现了"亚"的草书。因为"亚"字的笔画繁多(十画),笔道[[弯弯曲曲]],书写很不便捷;所以便用草书楷化法把"亚"简化为今天的简体字"亚"(图H),只有六画,书写也方便得多。但再也看不出原来是"十"字形的轮廓了。 本义是正视的族徽和俯视的祭坛形。 《说文解字》:"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 ""亚"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多作族名或表示位次,而无"丑陋"之义,据此则《说文》之说不确,然"丑"在典籍中多表示"俦类"的意思,与所引贾侍中之说暗合,又与甲骨文中的用法相近。<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4%BA%9A ], 360国学 ,</ref>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亚部】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凡亚之属皆从亚。衣驾切。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亚部】 丑也。 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故《诅楚文》"亚駞",《礼记》作"恶池"。《史记》卢绾孙他之封"恶谷",《汉书》作"亚谷"。宋时玉印曰"周恶夫印",刘原甫以为即条矦亚父。 象人局背之形。 注:像丑恶之状也。 衣驾切。 注:古音在五部。 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 注:别一义。《易・上系》(《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恶也。"荀爽"恶"作"亚",云:次也。《尚书大传》:"王升舟入水,鼓钟恶,观台恶,将舟恶。"郑注:"恶,读为'亚'。亚,次也。"皆与贾说合。 凡亚之属皆从亚。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部】 《唐韵》、《集韵》并衣驾切,鸦去声。《说文》:丑也。象人局背之形。 又《尔雅・释言》:亚,次也。《蜀志》:诸葛亮管萧之亚。 又《增韵》:少也。《广韵》:就也。 又姻亚,壻之父曰姻,两壻相谓曰亚。《诗・小雅》: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别作"娅"。 又《集韵》、《正韵》并于加切,音鸦。《前汉・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又赵古则曰:物之岐者曰亚。俗作"丫"、"桠"。 又《正韵》:乌落切。《正讹》:与"垩"同,涂饰墙也。 又与恶同。《史记・卢绾传》:绾孙他人封亚谷侯。《汉书》作"恶谷"。《语林》:宋人有获玉印,文曰"周恶夫印"。刘原父曰:汉条侯印,古"亚"、"恶"二字通用。 又与"滹"通,滹沱。《礼・礼器》作"恶池"。《秦・诅楚文》作"亚驼"。 又与"稏"通,稻也。《韵会》"䆉稏"通作"罢亚"。 又《郝敬读书通》"压"通作"亚"。杜甫"上巳宴集诗"(《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花蕊亚枝红。又"入宅诗"(《入宅三首》):花亚欲移竹。并与"压"同。 《字汇》正讹云:"亚"本涂饰字,余皆借义,既为借义所夺,小篆遂从土作"垩"字,又从心作"恶"字以别之。亚、垩、恶本一字,《秦・诅楚文》以"亚驼"代"滹沱",则因声借用明矣。◎按:《字汇》说是,但俗既习用借义已久,姑载本义于后,以备一字原委云。 =='''参考文献'''==
返回「
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