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隨機
登入
設定
關於 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五步蛇 的原始碼
←
五步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五步蛇</big> ''' |- | [[File:4ec2d5628535e5dd5e0b5d1b74c6a7efcf1b62cb.jpg|缩略图|居中|[http://b.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4ec2d5628535e5dd5e0b5d1b74c6a7efcf1b62cb.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KmbELjboLmLkElbYTkKIMkrELjbkRmLkEmrELjbgRmLkEkLYTKVeRFUTiLEAElKJPxuRPxuQG0OV%2FzPsGwOVFmTbxFE4ElKJ6wu981qR7zOMTKVeRFTbxHUwElKJ6wu9DxqRLzO1H1qR7zOM%3D_646116150&query=%E4%BA%94%E6%AD%A5%E8%9B%87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 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 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 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尖吻蝮禁止以 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中文名尖吻蝮拉丁学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别 名七步蛇、百步蛇、五步蛇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爬行纲 亚 纲双孔亚纲,鳞龙次亚纲目蛇目 亚 目新蛇亚目科蝰蛇科 亚 科蝮亚科属尖吻蝮属种尖吻蝮分布区域安徽、重庆、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 广西、贵州、台湾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中国特有是 ==物种学史== 在第三纪早期的始新世属干燥、亚热带的中国东南部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 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中国东南、南部、西南部,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为干燥的亚热带气候, 适宜于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后,由于受高纬度气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纬度地区扩散。 到渐新世,由于印度板块与中国大陆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随后的某一时期, 当尖吻蝮扩散至此时,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进一步向西扩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陆现今的分布格局。 至于该种在台湾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释,地质资料显示,[[台湾]]在晚第三纪时才耸立成岛屿, 在岛屿与大陆第一次分离时尖吻蝮可能还未进入该岛。第四纪,自然界经历了多次海退和海侵、 冰期和间冰期、地壳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变化的影响,台湾岛屿与大陆亦出现了数次的分离和联接, 尚未彻底隔离,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时期进入该岛直到晚更新世(约39000年前),世界上发生了最大的 一次海侵——里斯一武木间冰期的海侵和随后台湾海峡的断裂,台湾遂与大陆彻底隔离,但生活于该岛上 的尖吻蝮亦开始与大陆种类隔离,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形成独立的种的。 尖吻蝮最早的名称为“巴”,夏商时期,“巴”从动物名逐渐演变为地名(有尖吻蝮的地域)、 族名(在巴域生活的族群)、国名(巴人创建的国家)。古文字学证明,巴之本义与“虫、蝮”相通。 ==形态特征== 尖吻蝮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 吻端由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闻有一椭圆形颊窝,它是热测位器。 背鳞具强棱21(23)—21(23)17(19)行。腹鳞157—171。尾下鳞52—60,前段约20枚定为单行或杂 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为双行,末端鳞片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称“佛指甲”。 生活时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 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摆列的, 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栖息环境== 尖吻蝮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米的山谷溪涧附近, 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 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生活习性== 尖吻蝮栖息地:尖吻蝮主要栖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夏季喜欢在山坞的水沟一带活动, 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是阴凉通风有树有水,也在茶园、农田、柴堆内活动,能上树, 也能进入人房。冬季多在树根形成的天然洞或旧鼠洞中越冬。 尖吻蝮活动:尖吻蝮年活动周期自惊蜇至大雪约为9个月,影响活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及食物。 气温20—30℃时,活动最频繁,气温高达35—38℃时,多向水边集中。在夜间用松把照明较为 敏感并对火把有攻击反应,用手电筒照时几乎无明显趋温倾向。 尖吻蝮食物:剖胃发现有社鼠、[[犬足鼠]]、黄鼬及棘胸蛙。尖吻蝮在山坞的分布,和棘胸蛙的分布、 数量有关系。剖胃亦见有黄胸鼠,说明尖吻蝮进入人房。另见有吞食后排出的鸟羽,经鉴定为绿啄木鸟。 在蛇池中投饲青蛙及小白鼠,并曾见幼蛇捕捉直翅目昆虫灶马为食。 尖吻蝮繁殖:雌蛇尾基部的臭腺分泌物有特殊臭味,能引诱雄蛇。交配前有追偶现象,交配时相互缠绕。 卵多产在天然洞穴中,洞道浅短干燥。在一梯田所见之洞口为10公分,洞道仅有25公分。产卵数目多少不等, 年轻母蛇产卵早但数量少,年老母蛇产卵迟但数量多,一般为12—18枚,1982年8月28日曾见一蛇产出42枚卵。 卵白色,长圆形,卵壳软,触之如纸。卵重16—18克,大小为42—45×25—30毫米。卵产出时多竖成圆圈状, 粘在一起,通常1—3天产完。约24天孵出幼蛇,出壳时体长19公分。10天后开始第一次脱皮,49天后第二次脱皮。 尖吻蝮冬眠:冬眠期自大雪至翌年惊蛰约为3个月,越冬洞穴较深,蛇多时大小蛇在一起, 有时也和蝮蛇混居在同一洞中。当气温为8℃时与蛇体表温度相等,当气温高于8℃时蛇体表温度 始终比气温略低1℃,当气温低于8℃时蛇体表温度则较气温略高于1℃,蛇体表温度为11℃以上时能咬人。 人工饲养的幼蛇,当气温低于17℃时。盘瞳不动,在12℃时用镊子触动出现张口咬人状态。 ==分布范围== 尖吻蝮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 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 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保护级别==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 ==繁殖技术== 在成蛇中选择体重在1—2千克,蛇体健壮无病、生长发育良好、体色鲜艳、性腺发育正常的蛇作为种蛇。放养殖园中精心饲养。 ==交配与产卵== 尖吻蝮在野生状态下,能选择适宜的场所产卵,但难以抵御天敌的侵害和恶劣气候的影响,自然孵化率不高。 在蛇园饲养时采用人工监护下由雌蛇护卵孵化,其孵化率达80%以上,但管理难度大,易受干扰, 不便于大量孵化。一般采用人工孵化技术。尖吻蝮2—3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通常在每年4—5月份 和10—11月份有两次交配期,其发情交配温度一般在13—31℃下进行。交配时间短的15分钟左右, 长的达2小时,交配场地为草地或蛇房内,也有在灌木丛中。在蛇场水池四周适当位置设置多个蛇窝。 雌蛇于8—9月份产卵,母蛇产卵时,伏卧在草地上,尾基部向上翘起。卵重一般16克左右,卵呈椭圆形。 刚产出时,卵壳淡乳酪色或具白色花斑,每隔30—50分钟从泄殖孔产出1枚卵,每窝产卵11—29枚, 多的达40枚。雌蛇产卵后,有护卵的习性,终日盘伏在卵旁或卵上,此时雌蛇比较凶猛, 取卵要隔离雌蛇防止咬伤。雌蛇产卵后要投喂丰富的食物以利早日恢复健康。 孵化:设在木箱或水缸内放清洁细沙20厘米厚,细沙用水拌匀,其含水量以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孵化设备置于室内。 蛇卵的挑选:蛇卵人工孵化的成败,与蛇卵质量及孵化条件密切相关。蛇卵人工孵化应收集新鲜无损的蛇卵, 并尽量以较大的蛇卵供孵化用。蛇卵过小,孵出的蛇也小,先天不足,难以养活。收集蛇卵时要轻取轻放, 运输过程严防挤压与剧烈振动。若卵破损、畸形、壳过软等不易孵出仔蛇。 温度湿度的控制:将采集的蛇卵平铺于孵化器的湿沙上,卵上覆盖苔藓保湿。粘连的卵不要拆开, 保持原状入孵。整个孵化过程温度控制在19℃—30℃,相对湿度早期控制在90%—95%,中晚期以83%—90%为宜。 氧气供应:孵化过程要保持空气流通,经常打开门窗。蛇卵上覆盖的苔藓, 具有不腐烂、不霉变的特征,始终保持松散状态,有利于氧气的供应。 定期照卵:人工孵化蛇卵,要定期检查胚胎发育情况。特别是7—10天时的头照, 将未受精卵或死胚卵及时拣出,以免发霉而影响其他蛇卵的孵化。孵化期间要翻几次卵,使其受热均匀。 防止天敌入侵:孵化时要防止老鼠、蚂蚁、[[蚊虫]]等天敌对蛇卵的侵害。孵化器上要覆盖盖子, 孵化器的脚座要撒杀虫剂等,但杀虫剂不能带入孵化器内。 仔蛇:尖吻蝮蛇卵孵化期为26—29天,一般27天左右仔蛇吻端具卵齿,出壳时用其将卵壳划一细口, 吻端由此突破卵壳,然后逸出卵外,仔蛇多在夜间出壳,当以器物触击刚出壳的仔蛇时, 仔蛇会本能地冲击扑咬。出壳后仔蛇盘于卵壳周围,个别的还拖有脐带。刚出壳的仔蛇, 第3天即可由孵化器转移到幼蛇饲养池促进卵黄的吸收,并按大小不同分开饲养,防止自相残食。 应尽早投喂食物,不能主动捕食新生小白鼠或青蛙的,可以填饲小白鼠的肉块和内脏等, 平均每10天每条蛇填喂0.5克。仔蛇在孵出10天后开始第1次蜕皮,以后每年蜕皮2—3次。 ==饲养管理== '''(一)饲料与饲喂''' 尖吻蝮属广食性蛇种,饲料种类较多,如蛙类、鼠类、昆虫类等。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投喂的饲料种类不同, 不同季节投喂量也不一致。幼蛇捕食能力差,食物以泽蛙、棘胸蛙、蟾蜍的幼体及大白鼠、小白鼠的乳鼠为主。 一般地,出壳后10天到第1次冬眠前的1龄幼蛇,食物以平均体重1.6克左右的泽蛙幼体为主, 辅以2克左右重的乳鼠。第1次冬眠苏醒后到第2次冬眠前的2龄幼蛇,食物以成体泽蛙为主, 小鼠(体重2—8克)为辅;第2次冬眠苏醒到第3次冬眠前的3龄幼蛇,食物以小白鼠为主, 泽蛙、青蛙为辅。成蛇的饲料主要是人工饲养的小白鼠、大白鼠、青蛙、蟾蜍等。 人工饲养条件下,出壳1周内的仔蛇一般不会主动捕食小型活动物,可用小白鼠肉及内脏填喂, 平均每10天每条仔蛇填喂0.3克,入冬前2个月内要填饲8次。对于可捕食的仔蛇,每周投喂活饵1次, 每次每条0.5—0.8克。2龄、3龄幼蛇以主动捕食为主,每月投放活饵2—3次或每周1次, 每月投饲量200—300克。1条体重0.5千克以上的成蛇每月投喂饲料250—750克,不同季节投喂饲料量 略有增减。由于尖吻蝮昼伏夜出,每次投喂饲料应在傍晚,阴雨天的白天可少量投饲。饲料种类要多样化,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冬眠期的管理''' 每年11月下旬到翌年3月上旬,是尖吻蝮的冬眠期。野生尖吻蝮主要在向阳的动物废弃洞、 树根洞或石缝中冬眠,死亡率较高。人工饲养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越冬管理技术,使其越冬成活率达到80%—90%。 '''1.健康体况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先决条件。''' 饲养试验表明,尖吻蝮肥满度(体重克/体长厘米)在5以上的能安全越冬,而肥满度4以下的不易越冬。 因此,在冬眠前的1个多月,要使蛇吃饱吃好,增加肥满度,以提高抗寒抗病的能力。对于体弱、 患病或有外伤的尖吻蝮,应于冬眠前调整好体况,治愈疾病,或上市出售,以减少越冬死亡。 '''2.建筑拟态越冬蛇窝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保证。''' 尖吻蝮越冬最适温度是5℃—11℃,相对湿度50%—90%。人工养殖时一般在利水、向阳处建拟态越冬蛇窝, 以保证其安全越冬。越冬蛇窝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地窖式蛇窝和土堆式蛇窝。前者主要供成蛇越冬使用,后者主要供幼蛇越冬使用。 '''3.良好的管理技术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 (1)尖吻蝮越冬环境的温度影响其冬眠状态。环境温度在4℃以下时,易被冻僵而死。5℃—8℃时尖吻蝮头部 搭在盘伏的躯体上,处于深眠状态,以器物触之,在原地稍有转动。8℃—11℃时尖吻蝮也盘在洞中不动, 以器物触之,可见其在洞中缓缓转动。11℃—14℃时尖吻蝮处在半眠半醒状态,以器物触之,可见其在洞中缓缓爬动, 亦有在无触碰情况下缓慢行动的。14℃以上时常在洞中自行爬动,投入小白鼠能主动攻击,但一般不捕食。 可见,尖吻蝮最佳冬眠温度是5℃—8℃,5℃—11℃是其冬眠的适宜温度范围。在尖吻蝮冬眠期间, 应保持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波动幅度太大对蛇体不利。 尖吻蝮越冬期间,越冬蛇窝内应放1盆水用于调节环境湿度。在人工饲养还曾见到尖吻蝮在越冬地窖中饮水的现象。 进入冬眠期的尖吻蝮,防侵能力差,易受天敌的袭击和病菌的感染。冬眠前蛇窝要打扫,活动室换土并以少量石灰消毒。 冬眠前还应进行驱虫,使蛇能深眠。冬眠期的尖吻蝮易被老鼠、蚂蚁等咬死、咬伤,应做好防鼠、除蚁工作。 冬眠期的尖吻蝮有群聚冬眠的习性,这样可提高蛇体自身体温1℃左右。但在人工养殖场内,由于尖吻蝮密度大, 群集时蛇体相互挤压易造成死亡。因此,应减小冬眠空间,并经常进行检查。 '''(三)繁殖期的管理''' 尖吻蝮的繁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为提高其繁殖率,应加强繁殖期的管理。 '''1.加强种蛇的饲养管理。''' 种蛇在每年的活动期内完成交尾、产卵、孵化等繁殖行为。不同季节,饲养管理工作重点不同。每年4—5月, 尖吻蝮刚出蛰活动不久,经过3个月的越冬休眠,体能消耗很大。同时该季节也正是尖吻蝮的交尾繁殖期, 需要大量的营养补偿。应保证食物的供给。7—10天投食1次大白鼠或小白鼠,投饲量以3日内全部捕食完为宜, 并应保证长年放养的鱼类、蛙类等的数量和存活。此期还应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供应,可在饮水中添加,也可喂小白鼠后再投饲。 6—7月是雌蛇卵泡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对雌蛇应重点饲养。一方面保证供给丰富的饲料,使其能产下 质量好的蛇卵和产卵时体力充足;另一方面应保证环境安静,使产卵顺利进行。8月母蛇产卵后,终日伏在卵 上或卵旁护卵而不进食,体力消耗很大。此时应少投饲饵料,以免干扰护卵的雌蛇或腐烂变质。在仔蛇出壳母蛇离开后, 应大量投饵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10月是尖吻蝮越冬的准备阶段,也是其第二个交尾繁殖期,要提供足够的食物 以提高蛇体的肥满度,使腹腔内脂肪贮量一方面维护冬眠时的正常消耗;另一方面供给卵黄的发育。此期也应保证 维生素、矿物质的供应。11月到翌年3月是尖吻蝮的冬眠期,此期间虽然基础代谢降到最低水平,但卵黄的发育很旺盛。 10月卵泡直径为4.29毫米,12月为6.91毫米,翌年4月已达10.57毫米。因此,冬眠期应保证越冬环境的最适宜温度、 湿度范围,提供尖吻蝮性腺发育的适宜条件。 ==日常管理== 1.分群饲养 尖吻蝮为肉食动物,有相互残杀的恶习。在人工饲养时,应将大小不同的蛇分开饲养。非繁殖期雌雄两性蛇最好分群饲养, 特别是怀卵母蛇应单独饲养,以减少干扰因素而利于卵泡的良好发育。身体瘦弱及患病的蛇也需隔离饲养。 因此,应注意观察蛇的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及时分群。 '''2.清洁卫生''' 养蛇场应经常保持清洁卫生,以防疾病流行。蛇园、蛇窝应每星期打扫1—2次,及时清除蛇窝内的粪便, 尤其是夏、秋两季,蛇的吃食量大,咬死、吐出的食物残渣、小动物尸体和粪便都比较多,更应勤打扫。 蛇窝内的土要定期更换与消毒。水池内的水要保持清洁。 '''3.夏季管理''' 尖吻蝮不耐高温,温度超过35℃时,必须在蛇场内架设荫棚。荫棚不宜离围墙太近,以免蛇爬棚越墙逃走。 酷热天可用自来水喷洒蛇场降温。蛇场内过高的灌木应及时修剪,防止蛇攀缘外逃。 ==规范管理==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尖吻蝮禁止以食用为 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生存现状== 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中国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万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物种别名== “尖吻蝮”各地区别名极多,又称“五步倒”、“岩头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药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 五步蛇(浙江)、五步龙(安徽、江西)、[[百步]]蛇(广西、湖南、江西、台湾)、五棒蛇、岩蛟(重庆), 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盘蛇、棋盘格、盘蛇、袈裟蛇(闽北)、翘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头蛇、 三天两天病(湖南、江西)、翘鼻蛇(贵州雷山)、犁头匠(贵州兴义)、放丝蛇(浙江)、 等鸟“音:灯吊”扑(浙江)、聋婆蛇(广西)、瞎子蛇(江西)、懒蛇(江西)。 ==毒液毒性== 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必然会毒发身亡, 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实在奇毒无比;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该蛇种的 毒液的单位上的毒性(对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强烈,但并不妨碍该蛇种在事实上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此蛇毒性大于眼镜蛇,在湖南辰溪石碧乡一带被此蛇咬伤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镜蛇咬伤者基本都能救活)。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由尖吻蝮的咬击所导致的危险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国大陆地区确实是较为常见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一方面也由于该蛇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 台湾方面就有专门对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据美军报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 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受害者会出现伤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时现象,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 以及溃疡,随后更会感到晕眩及心跳加速。),同时,尖吻蝮蛇攻击性极强,而且头部可大幅度旋转, 没有经验的人野外遇到应远远避开,不要轻易尝试用手抓取,抓取应用捕蛇钳。 ==临床表现== 血循毒表现:尖吻蝮等咬伤后,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一般压迫包扎无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广泛出血。 ==主要价值== 观赏蛇类活动为主的景点。景点内设有蛇园、蛇展廊、蛇味馆、蛇艺表演厅等以蛇为对象的各种消闲设施。 闯蛇园与蛇共处一园,有惊无险。观斗蛇,看人蛇共眠、人蛇共舞、 人蛇同游、人蛇亲吻是蛇艺表演的特色项目,会记忆深刻。<ref>[https://www.sohu.com/a/259231343_100029003 清炖狮子头],搜狗, 2017-02-13</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五步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