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24.1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互花米草 的原始碼
←
互花米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互花米草</big> ''' |- | <center><img src=http://img1.iplant.cn/gotoimg/236/4E33BFE493F75C4C.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www.iplant.cn/info/%E4%BA%92%E8%8A%B1%E7%B1%B3%E8%8D%89?t=p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互花米草 拉丁学名:Sporobolus alterniflorus (Loisel.) P.M.Peterson & Saarel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 纲:鸭跖草亚纲 目:莎草目 科:[[禾本科]] 属:[[鼠尾粟属]] 种:互花米草 命名者及年代:(Loisel.) P.M. Peterson & Saarela,2014 |} '''互花米草'''(hù huā mǐ cǎo),学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是[[禾本科]]、[[鼠尾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由短而细的须根和根状茎组成。根系发达,布于地深可达100厘米。植株茎秆坚韧、直立,茎节具叶鞘,叶腋有腋芽。叶片互生,长披针形,具盐腺,叶表有白色粉状的盐霜出现。圆锥花序小穗侧扁,两性花;子房平滑,花药成熟时纵向开裂,花粉黄色。3-4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其花期与地理分布有关。 源产[[北美]][[大西洋]]沿岸,中国1979年开始迅速引种,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危害。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ref>[http://www.iplant.cn/info/%BB%A5%BB%A8%C3%D7%B2%DD 互花米草], 植物智, 2020-01-18</ref> ==互花米草形态特征==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通常由短而细的须根和长而粗的地下茎(根状茎)组成。根系发达,常密布于地下30厘米深的土层内,有时可深达50-100厘米。植株茎秆坚韧、直立,高可达1-3米,直径在1厘米以上。 茎节具叶鞘,叶腋有腋芽。叶互生,呈长披针形,长可达90厘米,宽1.5-2厘米,具盐腺,根吸收的盐分大都由盐腺排出体外,因而叶表面往往有白色粉状的盐霜出现。 圆锥花序长20-45厘米,具10-20个穗形总状花序,有16-24个小穗,小穗侧扁,长约1厘米;两性花;子房平滑,两柱头很长,呈白色羽毛状;雄蕊3个,花药成熟时纵向开裂,花粉黄色。 种子通常8-12月成熟,颖果长0.8-1.5厘米,胚呈浅绿色或蜡黄色。3-4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其花期与地理分布有关,互花米草在北美的花期一般是6-10月,在南美是12月到次年6月,在欧洲是7-11月。有些地方,互花米草并不开花,如新西兰和美国华盛顿州的Padilla海湾。 ==互花米草生长环境== 互花米草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从亚热带到温带均有广泛分布,对基质条件也无特殊要求,在黏土、壤土和粉砂土中都能生长,并以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海滩上生长最好。同时,互花米草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从淡水到海水具有广适盐性,适盐范围是0%-3%,对盐胁迫具有高抗性。其高度发达的通气组织可为地下部分输送氧气以缓解水淹所导致的缺氧,而且这种作用存在群体效应,每天二潮及每 潮浸淹时间6小时以内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 互花米草通常生长在河口、海湾等沿海滩涂的潮间带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滩上,并形成密集的单物种群落。其适生通常受与高程相关的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互花米草的适生往往有一定的高程范围。在其原产地,互花米草在滩涂上的适生范围是从平均海平面以下0.7米至平均高潮位;在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Willapa海湾,互花米草的适生范围是平均低低潮位以上1.75–2.75米,而人工移栽可使互花米草在MLLW以上1米处存活。其适生的纬度跨度相当大,从记录到的最高分布纬度为英国北部的Udale海湾,最低纬度为赤道附近的巴西亚马逊河口。 ==互花米草分布范围== 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在北美,从加拿大的魁北克一直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海各州均有分布;而在南美,互花米草零星分布于法属圭亚那至巴西RioGrande间的大西洋沿岸。截止到2008年的200年来,由于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互花米草的分布区域已经从其原产地扩展到欧洲、北美西海岸、新西兰与中国沿海。 ==互花米草繁殖方法== 互花米草具有极高的繁殖系数。互花米草穗粒数最多可达665粒,每平方米互花米草可结种子几百万粒。种子秋末成熟脱落后保持休眠状态至翌年春天,而且成熟的种子能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遇合适的海滩位置和较好的立地条件能自行萌芽。除有性繁殖外,互花米草还可利用根状茎扩散来扩大种群。 一般来说,有性繁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种群扩散和拓殖,当互花米草进入新生境后,主要依靠营养繁殖来扩大分布并最终连接成片。互花米草是一种C4植物,光合效率高,生长迅速,生产力高,种群密度高,群落生物量大,竞争性强。截止到2008年在中国尚未发现本地的天敌和其他制约因子可以控制互花米草种群增长和扩散。 ==互花米草物种危害== 互花米草(3张) 互花米草由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等于1979年引入中国,旨在弥补先前引进的大米草植株较矮、产量低、不便收割等不足。1980年试种成功,随之广泛推广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等沿海滩涂上种植。 互花米草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种名单。 变成害草,表现在: ⑴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 ⑵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 ⑶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 ⑷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互花米草防治方法== ⑴人工及机械清除效率低。使用塑料薄膜使其窒息死亡,埋葬或是反复焚烧能达到90%的消灭率。但是这种方法比使用除草剂贵且在实际操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例如这些塑料薄膜也许会被潮汐带走。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较小的区域范围。其秧苗或幼株可以采用挖除的方法。在北爱尔兰曾成功挖除的最大植株直径为50厘米。而试图挖除较大一些的植株群没有成功。其它正在研究的控制手段有蒸汽处理法。 ⑵除草剂通常只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对于滩涂中的种子和根系效果较差。一次性施用除草剂精吡氟禾草灵和吡氟乙草灵(盖草能)能达到90%以上的杀灭率,但是若想完全清除该杂草则需要反复喷施。 ⑶生物防治如光蝉被认为是有效的。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互花米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