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226.1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了解极北柳莺 的原始碼
←
了解极北柳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了解极北柳莺'''<br><img src="https://7img.cn/p/ebb691676ef90dfad585c6bb9ab0434e"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cnniao.com/niao/1670.html 图片来自鸟网]</small> |} '''极北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borealis):体长11-13厘米,体小偏灰橄榄色,具明显的黄白色长眉纹,眼先及过眼纹近黑。上体概呈灰橄榄绿色;具甚浅的白色翼斑,大覆羽先端黄白色,形成一道翅上翼斑;中覆羽羽尖成第二道模糊的翼斑;下体白色沾黄,两胁褐橄榄色;尾下覆羽更浓著。第6枚初级飞羽的外翈不具切刻。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肉色。 喜开阔有林地区、红树林、次生林及林缘地带。加入混合鸟群,在树叶间寻食。繁殖于北欧的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北部,还有自俄罗斯中部和南部,向东抵西伯利亚东部的贝加尔湖地区,直到勘察加半岛、阿拉斯加、蒙古北部、朝鲜、日本,越冬于马来半岛、帝汶岛、印度尼西亚诸岛,偶尔分布于英国、荷兰和意大利。 == 形态特征 == [[极北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由额至尾概呈灰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和较绿;眉纹黄白色,长而明显;自眼先]]、[[鼻孔延伸至枕部的一条贯眼纹长而宽阔呈黑褐色]];[[颊部和耳上覆羽淡黄绿色而混杂橄榄绿色]]。飞羽黑褐色,各羽外翈羽缘橄榄绿色或暗绿色,内翈具极狭窄的灰白色羽缘。大覆羽先端淡黄色,形成一道翅上翼斑,有时不明显;尾羽黑褐色,外翈羽缘灰橄榄绿色,内侧羽缘具狭窄的灰白色,尤以外侧几对尾羽明显。下体白色沾黄,尾下覆羽更为浓著,两胁缀以灰绿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微沾黄色。 虹膜暗褐色;上嘴深褐色,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7-12克,♀7-10克;体长♂110-128毫米,♀110-128毫米;嘴峰♂9-12毫米,♀9-11毫米;翅♂59-70毫米,♀58-68毫米;尾♂45-56毫米,♀42-54毫米;跗蹠♂18-21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指名亚种) 阿拉斯加亚种上体鲜绿色,头顶较暗,具淡绿色冠纹,但不显著;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 指名亚种上体灰橄榄绿色;第1枚初级飞羽狭而尖,甚短小,其长度不超过翅上覆羽。 北方亚种上体较指名亚种较淡,呈橄榄黄色;头顶与背、腰同色,不具冠纹;第3枚初级飞羽不最长呈橄榄黄色;第1枚初级飞羽较长,常超出初级覆羽,体型稍小,下嘴尖端褐色。 == 繁殖方式 == 繁殖期6-7月。通常在到达繁殖地之后不久,即开始成对活动和寻觅巢址,雄鸟在巢域中不停鸣叫和进行求偶活动,大都在山区潮湿针叶林及其针阔混交林中,营巢于地面上,亦有在树桩和倒木上筑巢。巢呈半球形或球形,主要由草茎、针叶、问荆、细根、地衣、苔藓编织而成,内垫以细草茎、兽毛。每窝产4-7枚卵,多为5-6枚。卵呈白色,钝端有暗红褐色小斑点。卵的大小为15-17.5毫米×12.0-12.5毫米。雏鸟晚成性。 == 栖息环境 == 主要栖息于海拔400-1200米针叶林、稀疏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其林缘的灌丛地带。尤其是在河谷和离水源不过的杨、桦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实常见,迁徙期间也见于林缘次生林、人工林果园、庭院以及道旁和宅旁小林内。 == 生活习性 == 繁殖期间常单独成对活动,迁徙季则多成群,有时也和其它柳莺混群,一道活动于乔木顶端。性活泼,动作轻快敏捷,常在树木枝叶间跳跃和飞来飞去,也在灌木丛中觅食。 叫声:一连串的chweet嘟声,最后的音节调高,越冬鸟偶尔发出具特色的低哑dzit声。鸣声为多至15个音节的颤音,初始时甚慢,越来越快且越响亮。<ref>[https://www.cnniao.com/niao/1670.html 极北柳莺 / Arctic Warbler]鸟网</ref>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及阿拉斯加;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亚种hylebata繁殖于黑龙江北部及东部,南下至东部沿海,部分鸟在东南部越冬。指名亚种及xanthodryas繁殖于中国北方,迁徙经中国东半部及台湾。甚常见于原始林及次生林,高可至海拔2500米。 习性:喜开阔有林地区、红树林、次生林及林缘地带。加入混合鸟群,在树叶间寻食。 食物完全为动物性食物。其中昆虫占99.28%,其余为蜘蛛。所吃的昆虫主要是蛾类幼虫,其次是成虫及卵,此外,还有蝽象、叶甲、蟓甲、蝇类等,包括蝉、鳞翅目幼虫和其它昆虫碎片;偶尔也吃幼嫩树茎、草籽。 == 分布范围 == '''世界''' 原产地: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芬兰、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挪威、俄罗斯联邦(中亚区,欧洲区)、新加坡、瑞典、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美国、越南。 旅鸟:保加利亚、丹麦、法罗群岛、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印度、爱尔兰、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卢森堡、马耳他、荷兰、阿曼、波兰、沙特阿拉伯、西班牙、英国。 '''中国''' 繁殖于新疆(北部阿尔泰、东部天山、哈密)、东北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迁徙经陕西(北部及中部秦岭山地)、甘肃(南部文县)、宁夏(贺兰山)、青海(西宁、祁连)、西藏南部、贵州(贵阳)、四川、重庆、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部和西部地区)、黑龙江(西部、北部及南部)、吉林(长白山)、辽宁(北部、东南部及西部)、北京、河北、山东、湖南、河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旅鸟)、部分越冬于福建、台湾。 == 亚种分化 == 极北柳莺(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极北柳莺指名亚种Seicercus borealis borealisBlasius, 1858 2,极北柳莺北方亚种Seicercus borealis hylebataSwinhoe, 1860 3,极北柳莺阿拉斯加亚种Seicercus borealis kennicottiBaird, 1869 4,极北柳莺贝加尔亚种Seicercus borealis transbaicalicaPortenko, 1938 ==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了解极北柳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