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15.2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九龍十三鄉 的原始碼
←
九龍十三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九龍十三鄉''' </p> |- |<center><img src="https://obs.line-scdn.net/0ht-JE4VnIKwJ3PADNCDNUVU1qKG1EUDgBEwp6HShSdTYPXGVSSF5tN1tpdmAKCWxcHllnY1A-MDMKWGlcQ19t/w644"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QLmYve 圖片來自line] </small> |} '''九龍十三鄉'''(簡稱'''十三鄉'''),是指[[1960年代|香港1960年代]]以前[[香港]][[新九龍]]的十三個規模較大的[[鄉村]],由左至右包括[[沙埔]]、[[衙前圍]]、[[竹園]](約為今整個[[黃大仙 (香港地方)|黃大仙]]範圍)、[[大磡]]、[[元嶺]]、[[沙地園]]、[[坪頂鄉|坪頂]]、[[牛池灣]]、[[坪石邨|坪石]]、[[牛頭角]]、[[晒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其中牛頭角、晒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九龍四山]]''',為昔日用作石礦場的山丘及其附屬的鄉村。 十三鄉實際[[位置]]就是指[[九龍城]]的[[賈炳達道]]以東至鯉魚門一帶的[[東九龍]]地區,實際區域為[[九龍城]]部份地區、[[黃大仙區|黃大仙]]和[[觀塘區]],於1968年前為'''舊香港四區'''(包括[[香港島]]、[[九龍]]、新九龍、[[新界]])之一的[[新九龍]]地區。後來隨著[[港英政府]]將[[九龍半島]]、[[香港島]]與新界重新分為十區,以及1960年代政府大規模發展新九龍而逐漸被人淡忘。 ==歷史== 最晚在[[宋朝]],九龍十三鄉一帶已有人[[定居]]。定居的[[村民]]把這一帶陸續發展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原住[[村落]]。 === 清拆衝突 === 在1956至1957年,[[港英政府]]為安置於1953年12月24日[[石硤尾大火|石硤尾]]六村及1954年[[大坑東#歷史|大坑東火災]]的災民,決定清拆[[竹園]][[木屋區]],以沒有賠償的手段強制性徵收十三鄉中竹園鄉的土地,以用於興建[[黃大仙 (香港地方)|黃大仙]][[徙置區]][[公共屋邨]](即日後的[[黃大仙下邨]]與[[黃大仙上邨|上邨]])。 村民不願意交出土地,引發了政府與當地村民的官民衝突。<ref name=eastKowloon>{{Cite web |url=http://www.eastkowloon.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4 |title=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成立由來 |accessdate=2014-05-10 |archive-date=2016-10-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3160310/http://www.eastkowloon.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4 |dead-url=no }}</ref>在受到港英政府無理強徵土地的情況下,九龍十三鄉中的[[牛池灣鄉]]、竹園鄉、衙前圍、大磡鄉、元嶺鄉、沙地園鄉、坪頂鄉、牛頭角鄉、沙埔鄉和坪石鄉各鄉長聯合起來,組成「'''九龍十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並發起對抗政府的[[抗爭]]行動。<ref name="newsInmediahk">{{cite news|title=2009年12月24日 歷史的轉角──早期香港護村運動的盛衰|url=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470|accessdate=2014-05-21|newspaper=香港獨立媒體|location=香港|language=中文|date=2009年12月24日|archive-date=2019年7月1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2234450/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05470|dead-url=no}}</ref> === 政府介入 === 其後,十三鄉中另外三鄉—茜草灣鄉、茶果嶺鄉和鯉魚門鄉亦相繼響應加入組織,事件最終引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英國政府|英]]兩國政府的關注。及後,在當時已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部]]於7月24日及9月10日的連續發出兩次照會強烈譴責英國政府,責成英國政府停止清拆行動以及作出賠償,加上當時[[英國國會]][[國會議員|議員]]向港英政府的斡旋下,最後以港英政府讓步下衝突才得以平息。 於是次衝突事件中,九龍十三鄉各鄉組成'''九龍十三鄉委員會''',即日後的'''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 收地賠償 === 而在1965年,牛頭角鄉(或稱牛頭角村)清拆,村長繆其安接受政府收地賠償建議,說服了大部份村民接受賠償和安置,棄村搬至新建成的徙置區[[油塘邨|油塘灣邨]](今油塘邨)。後來,該村長成為了觀塘街坊會的一位管理成員。此事從此亦成為政府的範例,使日後處理不同鄉村的清拆,居民都失去了討價還價,以地換地的依據。 值得留意的是,九龍十三鄉位於[[新九龍]],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而言位處[[新界]],但該些村內的原居民並不符合[[新界原居民]]資格,不可按[[新界小型屋宇政策]]申請興建[[丁屋]]。 === 收地再提上議程 === 自從2001年大磡村被清拆後,政府再沒有大規模拆卸九龍寮屋區的計劃。直到2019年,政府於[[2019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施政報告]]中宣佈,將會全面拆卸九龍十三鄉當中的牛池灣、茶果嶺和竹園聯合鄉,以提供土地興建公營房屋<ref>{{Cite web |url=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19/chi/p19.html |title=行政長官2019年施政報告,P.19 |accessdate=2020-06-05 |archive-date=2019-10-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027044640/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19/chi/p19.html |dead-url=no }}</ref>。屆時,九龍十三鄉將只剩下鯉魚門鄉。 == 現在的十三鄉 == * 沙埔鄉:[[石鼓壟道遊樂場]] * 衙前圍:正面臨清拆重建 * 竹園鄉:[[天馬苑]]、[[竹園北邨]]到[[黃大仙下邨]]以及[[鳳凰新村]]一帶 * 大磡鄉:[[啟鑽苑]]、[[啟翔苑]]及港鐵[[屯馬綫]][[鑽石山站]] * 元嶺鄉:[[志蓮淨苑]]及[[南蓮園池]] * 沙地園鄉:[[采頤花園]]及[[彩虹邨]] * 坪頂鄉:[[威豪花園]]一帶 * 牛池灣鄉:[[牛池灣鄉|牛池灣村]] * 坪石鄉:[[坪石邨]] * 牛頭角鄉:[[定安街]]一帶 * 茜草灣鄉:[[麗港城]]及[[滙景花園|匯景花園]] * 茶果嶺鄉:[[茶果嶺村]]及[[東區海底隧道]]九龍入口 * 鯉魚門鄉:[[三家村 (九龍)|三家村]]、[[馬環村]]等村落組成的鯉魚門村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九龍十三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