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0.188.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临湘 的原始碼
←
临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临湘市'''湖南省县级市,岳阳市代管。临湘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域。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王朝县,996年更名为临湘县,1992年9月撤县设市。 临湘地处湘北边陲,位于北纬29°10′~29°52′,东经113°15′~113°45′之间,是湖南的北大门,全市总面积1760平方公里。境内有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107国道及京港澳高速公路和杭瑞高速公路贯通。境内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9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 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沿江水广洲阔,是鱼米之乡,为粮、棉、油、猪、鱼的重要生产基地;山丘林海苍莽,有近百万亩松、杉、竹、茶、果、药,尤以茶叶享誉中外。地下矿藏初探有30余种,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铅、锌、金、锰、钽铌铁、绿柱石等藏量可观,特别是白云石、[[钾长石]]、石灰石、[[高岭土]]、云母、水晶等藏量尤丰,且品位高,易开采。<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临湘] </ref>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5.6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34.68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88.17亿元,增长9.3%。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8:52.7:34.5,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2%。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53.2%和39.7%。 全年财政总收入9.02亿元,同比增长17.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8.6%。 '''第一产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55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22.89亿元,同比增长13.3%;林业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0.3%;牧业产值14.73亿元,同比增长2.2%;渔业产值8.28亿元,同比增长13.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9亿元,同比增长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7.91万亩,薯类播种面积2.1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5.4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1.09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32.11万吨,薯类产量0.64万吨,蔬菜产量29.82万吨,油料总产量2.34万吨。 '''第二产业''' 全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52家,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475.92亿元,同比增长14.5%;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90.96亿元,同比增长7.6%;园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4.9亿元,同比增长9%;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1.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23%,非公有制企业增长15.2%,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分门类看,食品制造业增长65.9%,精制茶加工业增长12.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0.8%。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38亿元,同比增长21.7%。 '''第三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2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商品房销售成交量3224套,商品房销售面积39.5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4.3亿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69亿元,同比增长10.0%。按城乡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7.39亿元,同比增长9.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37亿元,同比增长11.5%。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5.09亿元,增长9.4%;零售业零售额60.18亿元,增长11.6%;住宿业零售额4.41亿元,增长11.3%;餐饮业零售额5.01亿元,增长10.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000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45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5550万元。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05273户,宽带互联网用户71256户。 全年共接待游客704万人次,同比增长31.96%;实现旅游收入61.29亿元,同比增长34.01%;创汇53.84万美元,同比增长32.5%。<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区域经济] </ref>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7年末,全市普通小学学校总数115所,在校小学生34651人,教职工2015人,其中专任老师1989人。全市中学29所,在校学生24093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5693人,高中在校生8400人。全市普通初中和高中拥有教职工2129人,其中,专任教师1983人。 '''科学技术''' 2017年末,全市工程研究中心3个,专利申请量2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5件。全年专利授权量13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件。 '''文化事业''' 2017年末,全市文化事业实际支出2726.93万元。全年电视人口覆盖率99.8%,广播人口覆盖率99.8%,有线电视户数40650户。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乡镇文化场所14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20.22万册。 '''医疗卫生''' 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9个,拥有床位数2487张。全市共有卫生工作人员270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13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161人。 '''体育事业''' 全市拥有体育场馆6座,体育场地185个,运动员80人,教练员10人。全年共举办市以上运动会2次,参加人数2.8万人次。全年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获金牌数25枚,银牌数9枚,铜牌数6枚。 '''人民生活'''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77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9元,增长9.2%。 '''社会保障'''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64人。全年共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58亿,争取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2.8亿元,及时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31亿元,发放基本退休费和津补贴1.82亿元。全市职工医疗生育保险参保登录3.12万人,征缴基金9717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2.44万人,征缴基金2.55亿元(其中个人缴费6365.84万元,政府补贴19097.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0064人。全年新增参保1076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46.61万元。 2017年末,全市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38325人,优抚对象人数101684人。全市拥有光荣院3个,敬老院16个(农村),在院人数1235人,拥有养老床位数1285张。全年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7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6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260万元,筹集福彩公益金682.89万万元。<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社会事业] </ref>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简单的说,就是临湘因地滨三湘而得名。明弘治《湖广岳州府志》载:“临湘,因地滨三湘之流,故名”。明隆庆《岳州府志》载:临湘“以滨三湘名”。清康熙《临湘县志?沿革》载:“以其地滨大江,三湘合流于此,故名。”清同治《临湘县志》载:“湘水南来,入于江,县之名以此。”上述史料都说明,县境因濒临三湘之流,故称临湘。 “三湘之流”、“三湘合流”,系指湖南的漓湘、潇湘、蒸湘这三水的合称。三水汇合于湘江,湘江注入洞庭湖,在城陵矶三江口与长江汇合。 有人会问,临湘现在的版图只临长江和黄盖湖,并不临三湘和洞庭湖,临三湘之说又缘何而起呢? 在清末光绪25年(1899)以前,也就是在岳州设关开埠之前,临湘的版图南部抵至城陵矶刘公庙北侧。如旧志所载:“城陵矶北属临湘县,南属巴陵县”,而湘水又是经洞庭湖在城陵矶的三江口注入长江的。所以说,临湘因滨三湘而得名是名副其实的。同时,还有巴陵、临湘两县的分界碑为佐证。位于今云溪区(原属临湘辖区)坪田村,距贞节牌坊约30米的地方,南北各有青碑1具,高2.5米、宽0.9米,南碑书“巴陵县北界”,北碑书“临湘县南界”,系清乾隆14年(1749)立,李青书丹。款识记岳州知府和巴陵、临湘两县知事的姓名以及立碑的年月。这两具界碑确定的县界就包括城陵矶所属临湘的部分。只是因为岳州开埠后,才将临湘所属的城陵矶这部分划归巴陵县。这也是临湘滨湘水而得名的又一个极有说服力的证据。<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历史文化] </ref> ==风土人情== '''婚嫁''' 旧时,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男婚女嫁受"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并有一套繁琐礼节。 发书,又称"定庚"。凡儿女订婚,双方家长通过媒人得知对方的八字,看是不是"合相"如无不合,则由双方父母选择吉日,互相交换"庚书"。和信物。男方多以首饰、女方多以针线,以示终无反悔. 视节,发书以后,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春节向女方父母/叔叔伯伯等亲属敬送礼品。如果送的是"抬盒"(种木质器皿)装的话,则预示着男方来年一定会来娶亲。让女方做准备,如果女方不肯接受"抬盒"装的礼物,则预示女方不肯。 过节,婚前一天,男方要马上送猪、鱼、酒以及其他办酒席需要的食品以便供女方办宴席要用。另外要准备一定的衣服和金银首饰送给女方。 嫁娶,花轿四角挂马灯四盏。当天晚上,双方都要举行告祖仪式,在娶亲途上,遇到河,要向水中丢钱,叫"祭桥"。 当天晚上一般要闹洞房,并且有"闹洞房,三天不分大小"之说。利用男女的缅婰迫令做一些亲热动作,众人皆笑。 回门。一般是结婚第三天,女方要回门看望父母。南方则要准备一些礼节性礼物。现在主张婚姻自由,但依然有一些细节延续来的风俗。 '''桃林丰锅团年饭''' 在临湘市桃林镇,人们至今还吃着“田畈上的丰锅团年饭”。大年三十的一大清早,天还没亮时,一家人将锅架在自己的田土上燃火煮熟,围着锅吃,慢慢吃,天慢慢亮,即使刮风下雪,这种习俗也不改变。“丰锅”的做法,就是将大块的腊肉放于锅底,再在上面一层层的铺上油豆腐、萝卜、香菇、白豆腐、白菜、粉丝、黄花等,营养和荤素搭配,恰到好处,相互补充,荤而不腻。据当地老人讲,这种在田畈上煮吃团年饭的习俗可能与旧时祖辈们躲避频繁的战乱有关。先辈们把寻到的能吃的东西都放在一锅炖,为不使敌人发现,就将肉等好菜放在锅底,一锅这样的菜煮熟后,有时可吃两三天。后来“丰锅”的“丰”又被取意为“丰富、丰收”的意思,即锅里的菜越多来年越丰收,哪种菜煮得越烂来年哪种庄稼收成就越好。 '''白羊田鲁家天狮''' 我们民族的狮文化,可谓渊远流长,异彩纷呈。常见的有南狮北狮,文狮武狮之类。而集各狮之长,兼具龙威的则只有鲁家天狮。 据《鲁氏宗牒》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兵部尚书鲁思俊年事已高,思乡之情日重,闷闷不乐。皇帝得知,准其回乡省亲祭祖。于是,鲁家屋场族人连绵十里,玩龙舞狮,锣鼓鞭炮恭迎尚书返乡。尚书呼吸到了家乡的清新空气,看到了熟悉的龙腾舞狮,壮怀激烈。他当晚就召集族间头人,商议决定改进乡里流传的狮子舞。他说:“《汉书.礼乐记》载,龙王生九子,其一为狻猊,也就是狮子,但龙王生的这头狮子,送给了天上的文殊菩萨做坐骑,便是天狮了,是吉祥与智慧的象征。因此,我们要制造,就制造天狮……”。 鲁尚书回的这个家乡,就是现在的湘北白羊田镇美丽山水间的鲁家屋场。当年,尚书组织屋场精明能干的工匠,经一个冬天的反复研试,造出了高贵祥瑞的天狮,并配独有的乐谱锣鼓点和舞技步伐,留下秘嘱,传至今日,已是第十八代传人。 代代谨记先贤遗志,鲁家屋场已生衍到四、五百人丁,鲁家天狮更是不断发扬光大。每年秋收上岸,族头便组织族里最优秀的工匠,到祠堂集合,秘制天狮。当然,用料是考究的,制工是精细的,工匠的吃喝报酬,全是由族人分摊的。选定吉日良辰,合族聚会,祭过祖先,报告完制造计划,便紧关祠门,凡女性不得入内,杜绝技术外传。木匠造出骨架,篾匠扎出身廓,裁缝包上外皮,饰麻绒为毛发,安灯泡为眼睛,首尾装响铃。幼狮五、六十斤,成年狮百多斤,集中在两根精致木柄上,由两人举在空中合舞。鲁家天狮一年一新,从不舞旧狮,一般造两大一小,三狮一组。舞时根据情况,可一狮,可双狮三狮,如果需要,便联合更多鲁姓屋场,群狮齐舞。 鲁家舞狮人同造狮人一样,是族人的骄傲。他们个个相貌堂堂,思路清晰,身手敏捷。因为基本上造狮之时,就是族中英俊少年练舞季节。他们按锣鼓点及音乐,练步伐,舞的是幼狮,舞狮人着紧身红装或黄装。有双狮捧球、群狮捧月、玉竹盘龙、猛虎跳涧、鹭鸶串联、麒麟送子等十八种不同玩法。有三十余种锣鼓曲牌,完全按照场面需要,在缠绵或激昂的唢呐锣鼓声中,舞出喜庆或忧伤情节,间歇还串以炮仗响铳,配以热烈的吆喝声及众人的伴和声……,既能为私之红白大事,又能为公之开工庆典制造浓烈气氛。鲁家天狮所表现的举止神态,让人过目不忘。所以,他们总被请到县里省里,为重大活动助兴,参加过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得了奖,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这种典集。 鲁姓族人以民族力量,开发利用天狮文化,给世人带来了美好与吉祥。 《十样锦》——别具风格的临湘民间吹打乐 《十样锦》是临湘别具特色、在湘北地区广泛流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古典民间吹打乐。十样锦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八百余年前的三国东吴时代,当时黄盖湖水军敲击锣鼓操练布阵,后来吴主孙权巡视黄盖水军并驻扎聂市古镇,当地军民为迎接吴主圣驾在敲锣打鼓的同时又辅之敲击钹钞、竹板等构筑了十样锦民间吹打乐的基调。 清朝中期,聂市镇的砖茶生产规模空前,古镇商贾云集,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聂市民间艺人与往来本地的山西、江西等地茶商和茶工根据各自家乡乐器汇合,编出一套吹打音乐。吹打乐有大鼓、小堂鼓、中汉钞、土锣、中虎锣、汉马锣、高音嘀锣、小云锣和竹笛、唢呐等十种乐器演奏,故起名“十样锦”。“十样锦”全曲分为白牡丹、瓜子仁、叼光令三段。每段乐典以打击乐曲牌与吹奏乐曲调相连缀,旋律欢畅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地方色彩。 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十样锦便形成了格律整齐,文武合璧的优美曲调。演奏时,十样乐器配合,节奏鲜明,悦耳动听,成为湘北地区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吹打乐,是一件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 聂市镇姚明德先生曾把《十样锦》整理成谱,后经胡新波、徐北南先生组织民间艺人演奏,重新记谱、审定。2008年,在源潭、聂市地区分别成立了两支十样锦乐队,有100多人参与。每逢节假日乐队在农村演奏,也经常为农村的婚丧喜庆演出,增添热闹气氛。近年来,临湘市每逢重大庆祝活动,《十样锦》演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头戏。2012年,为欢庆重阳节、喜迎“十八大”,源潭、聂市两支十样锦乐队,在城区星河广场演出,阵容强大,演奏打击乐器技艺高超,获得满堂喝彩。2014年,聂市《十样锦》在“幸福岳阳”复赛中获一等奖、在全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中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在决赛中荣获全省金奖。 如今,聂市“十样锦”已经被确定为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湘市还成立了“聂市十样锦俱乐部”,推动十样锦进校园,推动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发展。 '''临湘的洗水茶''' 临湘的茶一般长在云雾缠绕的高山上,吸天地之精华,兼雨露之滋润。它鲜香来自泥土,韵味体现自然,汁液能消渴解毒。每年清明前后,农妇们开始忙于新茶的采摘。新茶采摘回家,经过泉水清洗——热水汤泡——手搓抒——温火焙烤——竹器上阴干等五个加工环节,就制成为洗水茶。它外形自然舒展,茶体粗壮而匀称,味道甘醇,备受乡邻青睐。我离开家乡三十年,人在江湖,身居斗室,喝过的茶也不少,绿茶、红茶、谱尔茶、铁观音等,但总觉得它们没有家乡的洗水茶好喝。工作之时,空闲之余,泡一杯家乡的洗水茶,茶叶在开水中漂浮激荡,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即使观赏也就让你心情舒畅了。泡在杯中的茶,就如同泡开了一个春天,茶叶绿得纯净,绿得眩目,一撮撮似雀舌的叶尖,直立杯中,俨然向上的绿涤原野,又像春天的山林,萌动着山间之雾。此时端起茶杯,先浅浅的闻一闻,茶香中有山的气息,有花的芬芳,令人心神为之陶醉。再细细喝一口,唇齿之间留下茶的清香与甘醇,便觉得神清气爽,眼明心静,甘甜之气回荡于心。 临湘的洗水茶,以它的独特气质滋润着父老乡亲,也赋予每个人纤尘不染的良好品性。家乡的洗水茶也是招待八方客人之佳品,更是赠送在外生活的亲朋好友的珍贵礼物。它将人情,友情,亲情融在其中,茶中有情,情在茶中,不管身在何方,都让人留念不断。一杯茶可解渴、解难、解忧、解愁;一杯茶可除误会、除隔阂、叙情谊、谈情意。 ==民间艺术== '''忠防板凳龙''' 忠防板凳龙这一习俗至今已有500多年。是元宵传统习俗之一。 它是一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有独凳龙。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木刻或扎纸校彩绘),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有多凳龙,在一些地方又称长板龙,组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为此八十多只花灯的图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当然由于民族风情不同,有些地方的板凳龙上的图案以统一的祥云为主,类似于鳞片,寓意吉祥如意。舞龙时,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有篾扎板凳龙,即用竹篾扎成龙形置于板凳之上,以木脚示龙爪,造型逼真。 '''江南渔鼓''' 江南渔鼓源于湖北沔阳渔鼓。 它是江南地区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和由五、五、七、五组成的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特征: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白又分两种,即叙述故事情节用散白,模拟人物道白用韵白。念韵白时均伴以云板击节,抑扬顿挫的声调与云板敲击声相合,其韵味无穷。 江南渔鼓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长期以来,沿用沔阳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它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地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羊楼司蚌壳竹马''' 羊楼司蚌壳竹马是羊楼司地区人的独创,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间舞蹈。蚌壳竹马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化妆得十分美丽,躲在用竹篾扎成的蚌壳内。蚌壳用彩纸(或彩绸)糊成。男的骑着竹马,一心想得到躲在蚌壳内的女人。男女双方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变换着舞姿,进行着迷人的表演。 '''白羊田天狮舞''' 天狮舞流传于临湘市的白羊田镇鲁公坡村一带,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带有武术色彩的民间民俗表演形式。 狮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常见的有南狮北狮、文狮武狮等,临湘天狮舞则集各狮之长,独放异彩。表演技艺独特“天狮舞”是鲁氏家族中的首创和专技。因“天狮舞”的兴起是鲁氏家族在历史的患难中应运而生,故它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族文化,从不传外姓,堪称“独特”和“正宗”,并具有“专技专艺”。如今,就它的世袭世传之人,查族谱考证,已是第十八代。 '''聂市十样锦''' 临湘民间吹打乐“十样锦”源于古镇聂市。清朝中期,聂市的砖茶生产,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在民间文化活动中,为了使锣鼓打击音乐更具感染力,聂市的民间艺人们与来自山西、江西等地的茶商、茶工,合编了一套吹打音乐。 吹打乐有大鼓、小堂鼓、中汉钞、土锣、中虎锣、汉马锣、高音嘀锣、小云锣和竹笛、唢呐等十种乐器演奏,故起名“十样锦”。“十样锦”全曲分为白牡丹、瓜子仁、叼光令三段。每段乐典以打击乐曲牌与吹奏乐曲调相连缀,旋律欢畅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地方色彩。 从那时候起,“十样锦”就经常在聂市街头演奏,并经三百多年传播,成为在湘北地区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吹打乐,是一件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 '''临湘花鼓戏''' 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起源于湖南临湘境内的桃林河流域,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主要代表作有:传统戏:《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董永卖身》《韩湘子化斋》、《孟姜女》《雪梅教子》《张广大拜寿》,现代戏《村官本是打工仔》《大兴与兰兰》《堂客拨的扶贫款》等。临湘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完全是临湘方言。因主要演奏器具为本地艺人特制的嗡琴,老百姓俗称临湘嗡琴戏。 '''临湘梅池嗡琴戏''' 临湘梅池嗡琴戏2013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池剧团被授予“湖南省百佳地方剧团”的称号。梅池嗡琴发源于我市羊楼司镇龙窖山腹地的梅池村,当地群众素有“板鼓不离手,唱戏不离口”之说,500多人口的村子里,60%以上的村民都会嗡琴戏,六七个人凑在一起,就能演一台戏。 ==名优特产== '''临湘茶叶''' 茶叶是临湘传统的大宗经济作物。盛产绿茶和边茶(青、伏砖茶)。1978年,临湘被国家列为25个商品茶基地县(市)之一,茶园面积11.19万亩,绿茶产量536吨,边茶产量6149吨。1981年,生产红茶61.3吨、乌龙茶68吨。1984年,茶叶市场疲软,生产下滑,茶农毁茶改种,茶园面积9.36万亩,绿茶730吨,红碎茶14.5吨,红条茶20吨,边茶7418吨,乌龙茶22吨。1990年,茶园跌至8.71万亩,产绿茶759吨,边茶6534吨。同年,政府恢复了茶叶生产办公室,茶叶生产向“品牌茶”、“优质茶”方向发展,名优茶产量增加。1993年,茶园7.98万亩,绿茶产量761吨,边茶产量5940吨,名茶4.9.吨,到1997年,茶园6.91万亩产,绿茶产量492吨,边茶产量4088吨,名茶18.1吨。 现在的临湘市已列入国家21个基地县(市)之一,全境茶园7.5万亩,产茶8800吨,其中名优茶50吨,绿茶270吨,黑毛茶8600吨。 境内除江南镇外,其余9个镇办事处都产茶,有国有专业茶场一个。主要产茶的镇有[[聂市镇]]、[[忠防镇]]、[[桃林镇]]、羊楼司镇等,茶园面积均在5000亩以上,其中桃林镇的茶园面积超过了1万亩。 白石毛尖:白石毛尖产于横铺乡白石茶场,该场1977年开始制作毛尖茶,取名“白石毛尖”。1982年评为获省“名茶”。在制作上,精选鲜叶,经过摊青、杀青、清风、初揉、炒青、复揉、做条、提毫、烘干等工序。该茶叶外形弯曲,显毫,色泽翠绿,汤色绿亮明净,清香爽口,叶底均匀嫩绿,年产量在500公斤以上。 千针芦笋:千针芦笋产于市示范茶场,原名“临湘洞庭春”。1985年获省优质茶,1989年注册更名为“千针芦笋”,1989—1991年,评为连续三年获省名茶,在制作上,清明前后采摘一茶一叶初展,呈鹊口形,经过摊青、杀青、清风、初揉、初干、整形、提毫、烘干等工序。茶叶条索紧细,挺直,白毫满披,冲泡后,清香,味醇,汤色微绿,叶底嫩绿均匀。1989年,总产量1200公斤。2002年总产量为600公斤。 '''龙窖酱菜''' 龙窖酱菜因产于龙窖山而得名,具体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临湘民间盛传两种说法。一是神农氏研制龙窖酱菜。据说神农氏来到洞庭湖东畔,见幕阜山余脉一处(今湖南临湘龙窖山),瀑布飞泻,林木葱郁,奇花异草满山遍野,甚感好山好景,环顾山野住民,却是饥不裹腹,哀鸿遍野,神农氏百思不得其解。寻人细问,原来此处确实物产丰富,但每到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冬季作物已衰败,春季作物尚未长成,人们无处取食。神农氏了解原委后,就在山野找一石洞暂居下来,随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量种植谷物与蔬菜,待到丰收之时,教村民将谷物晒干囤积,将萝卜、榨菜等蔬菜采摘洒盐置于石洞中扎紧保存,到来年青黄不接时,开窖取菜,则酱香扑鼻,菜体完好,从此乡民无食物之忧。当地村民为感谢神农氏恩德,便将神农氏当年所居石洞称为“龙窖”,将神农氏窖藏之法所得的蔬菜称之为“龙窖酱菜”。另一种说法是三国东吴大将研制了龙窖酱菜。据传,公元208年,东吴大将黄盖临危受命,进驻下隽县(今湖南省临湘市),秘密操练水军。当时军需物资溃乏,既备战又备荒,将士们生产大量粮麻果蔬,以应战时之需。他们将蔬菜进行腌制,用土坛装好,和黄泥密封,埋于山边湖畔,经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将士食之味口顿开,士气大振。三国相争,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军中以龙为名窖藏,此地又靠近龙窖山,因此得名龙窖酱菜。 '''龙窖腐乳''' 龙窖腐乳因龙窖山而得名。据考证龙窖山是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湖南省临湘市区东南,以盛产龙窖腐乳出名。龙窖腐乳不仅是一种传统的食品,而且是瑶文化遗迹最好的体现。临湘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山林面积10.5万亩,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瑶族理想家园“千家峒”原来就在湖南临湘,遗存的大量石磨及古老的大豆物种,正是加工制作腐乳的必须物品,当地美丽传奇的民间神话,家家户户喜做喜食的腐乳为龙窖腐乳披上的历史的年轮,富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临湘浮标''' 钓具界有“威海的杆,临湘的漂”的美誉,临湘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浮标生产基地。 1993年,临湘由当时的县经济协作办引进台商与长安镇合资,兴办了当地第一家浮标生产企业。由于浮标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产品利润率高,不久,该厂一些管理、营销人员纷纷脱离企业自己办厂,全市浮标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特色产业。 '''雕屏、竹筒''' 雕屏、竹筒产品系微缩现存于岳阳楼二楼的《岳阳楼记》雕屏开发而成,有木制的系列雕屏和竹制水系列雕屏的系列竹筒,主要雕刻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并配有岳阳楼模型画。目前岳阳市又开发了《离骚》和《爱莲说》等系列产品。雕屏制作精美,适于悬挂于娱乐办公场所和家庭居室,既有很高的文化品示,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竹筒小巧精致,可折叠存放,便于携带,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工艺、旅游价值的馈赠礼品。<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名优特产] </ref> ==风景名胜== '''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 湖南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临湘市城西南1公里处,系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一座突起于丘陵的孤山。因由望城山、轿顶山、鹰嘴山、周家山和麻姑山五座山峰组成,故名“五尖山”。公园前身为国有五尖山林场,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为“岳阳十景”之一,命名“五尖竞秀”;2006年获评国家AAA级景区;2008年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获评湖南五星级休闲农庄;2009年获得“湖南省十大最受欢迎的五星级农庄”称号、全国大学生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2010年创建为“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公园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离临湘市中心城区仅6分钟车程,距岳阳市区35公里,处于武汉、长沙2小时经济圈的中心交叉地带,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傍山而过,是武汉、长沙两大城市群的后花园和泛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的辐射区。 公园总面积2879.89公顷,最高海拔588.1米,森林覆盖率98.2%,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域,作为长江、洞庭和城市的绿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南北动植物的基因库,是一个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森林公园。公园由望城山、柴家冲、龙头山、“男儿国”和麦坡岭五大景区组成,共有各类景观100余处。历史景点有屈原居住过的相公冲和登临过的望郢山、三国儒将陆逊谋划赤壁之战的点将台、乾隆皇帝登临过的百步梯等;人文景点有淡泊博物馆、世界碑林博物馆、名人雕塑园、千年宗教场所、易经养生园、男儿国……;生态景观随处可见,其中柴家冲原始次生林、麦坡岭桃花溪、龙头山珍稀植物园尤具代表性,已形成生态休闲体验游基地。 '''6501人工洞''' 6501人工洞又名银水洞。人工挖掘,是根据中央军委1965年一号文件精神而兴建的地下军事工程,从1965年动工到1973年停建,历时八年。6501地势险要,符合地下工程隐蔽性强的要求。山洞全长17000多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共分上、中、下三层,上下相通,结构极为复杂,有如长藤结瓜,共串有25个厅室(包括首长室、控制室、兵营等),17个通风竖井,大洞设计可通火车,小洞均可供汽车行驶。山体已被全部挖空。洞内阴风扑面,地上有积水,墙体使用了当时先进的水泥喷蚀技术,可以防风化。据说该洞只完成了80%,并没有投入使用。 结束施工后,为掩人耳目,洞里的所有门被钢筋和水泥封闭。 开放的洞门是当地居民用炸药炸开的。洞里的其中一个通气竖井旁有一个村庄,当地居民的一头牛失足从竖井坠下,于是牛的主人急忙到村里告诉大家,洞就这样被发现。 山洞结构复杂。共有25个厅室,17个通风竖井,全长17000多米,大洞设计可通火车,小洞可供卡车通行。有18个圆形的水泥坪,原来放了18个大油罐。6501工程也因此被外界誉为“中国地下长城”。目前已探明的第一、第二层共有25个厅(室)、17个通气竖井,全长17000多米,被誉为“天下第一洞”,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是目前已知中南地区公开的最大人工洞窟。 '''十三村景区工厂''' 湖南十三村食品公司是湖南省首家果园式工厂,也是岳阳市首个工业旅游景点。该企业致力于打造生态工厂、园林式厂区,着力传承千年的酱文化,吸引了来自市内外八方游客,从而成为临湘旅游富有特色的一个品牌。据了解,十三村公司厂区内仅果树品种就有50多个,其中包括南方苹果、樱桃、银杏、杨梅、柿子、酸枣等品种。另外,厂区内还安装了260多个人工鸟巢,成为岳阳市最大的鸟类“安居工程” '''龙窖山''' 龙窖山,位于临湘市区东南30公里.又名药姑山,五岭山系幕阜山余脉,面积200平方公里,北与湖北赤壁,东与崇阳,南与通城交界,群峰绵亘,最高峰海拔1261.1米。龙窖山有天然的老龙潭瀑布.秀丽的龙源水库,古老的青石寨,珍稀的白果树。这里山峦重叠,烟霏雾结,晴日不消。地势险要,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游击区之一。林木密集,山药甚多,达450多种,人称“天然药库”,“药圣”李时珍曾来此采药,悬壶济世。 1996年5月,临湘市政府将其辟为风景名胜区,分为2大景区,49个景点2001年9月,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在临湘召开瑶族研究专题研讨会,通过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确认龙窖山为瑶族历史上最早的千家峒。湖南省人民政府把龙窖山瑶族千家峒遗址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主要景点有:高峡平湖、龙阙石门、石砌“蜂窝”、古塘银杏、狗肉坑瀑、老屋古井、朱楼青石、龙窖栈道、指路石碑、石砌“麻蝈”、人造石台、鲁家石雕、仙人古殿、箭竿密竹、易家神坛、高山柳树、龙潭飞瀑、卧龙吐乳。 '''三国古战场遗址黄盖湖''' 黄盖湖,位于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西、南岸近三分之二区域属湖南岳阳临湘市管辖,是湖南省第二大内湖。北、东岸三分之一区域属湖北咸宁赤壁市管辖,黄盖湖濒临长江,属洞庭湖水系,是洞庭湖区的一部分。 传三国时孙吴宿将黄盖操练水军所在,孙权以赤壁战功将此湖赐盖,故名。黄盖,字公覆,三国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市)人。初从孙坚起兵,后随孙策、孙权征战。赤壁大战时,建议火攻,带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以“苦肉计”诈降曹操,乘机纵火,大破曹军。此湖接元潭河、蟠河之水,经由太平河注入长江。流域跨越湖北、湖南两省,湖面达13万亩。烟波浩渺,鸥翔鱼跃,堤柳丛绕,滩草碧连;尤当霞抹月染,云遮雾裹时,美如梦幻。与湖东北不远处三国赤壁古战场(位于赤壁市,是当年赤壁之战后的遗址)组成一处游览胜地。 黄盖湖是古洞庭湖云梦泽的一部分。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湘鄂交界的长江中游南岸,湖南省临湘市的东北角,属湘鄂两省天然边界,地处长江之滨,距湖北省赤壁市35公里,距“赤壁之战”风景名胜区9.5公里。公元二0七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孙权采纳周瑜意见,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大战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其时,黄盖为东吴水军主将,在黄盖湖操练水军。赤壁之战后,孙权论功行赏,以此湖赐黄盖,并命名为黄盖湖(原名太平湖)。<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风景名胜]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临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