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8.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國茶文化 的原始碼
←
中國茶文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國茶文化01.jpg|400px|缩略图|右|中國茶文化[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照片來自 kknews.cc]]] '''中國茶文化'''為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更包含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為"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不限於「茶風俗」、「茶儀式」的範疇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中國古書《[[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9/8/22/n2632588.htm 中國茶文化簡史]</ref> 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中國的飲茶歷史最久遠,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种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中國無愧是茶和茶文化的祖國。 中國的茶文化在歷代几經變遷,對歷史的生疏導致今天許多人不知古人如何飲茶,而且不知道不同朝代的古人飲茶方式也大有不同。現在我簡述一下中國歷代茶文化的發展變遷。首先要知道茶在古代又有「茗」、「荼」等別名,否則可能讀不懂古籍里對茶的描述。 ==中國茶葉起源及發展== ===上古時期===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華民族上古時期,華夏民族的始祖神農通過嘗百草為老百姓尋找治病解毒的良藥。後來他發現一些植物的葉子煮好的水,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便將它們作為一種藥材。——《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這是有關中國茶葉起源最早的記載。<ref>[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ref> 唐代[[陸羽]]根據這段記載,在其精心整理的《[[茶經]]》中,提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認為中國飲茶的歷史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神農氏時代。 自此,在中華大地上開啟了人類文明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與禮儀——茶文化。 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據[[西漢]]王褒《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已經明確證實,在秦漢時期,我們的先民已經很熟練地烹煮茶葉,並且從事茶葉的販運。 而到了三國、兩晉時期,茶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的記載,記錄了東吳君主孫皓「以茶代酒」(招待賓客)。 至於南北朝,越來越多的歷史記載,證明那時候飲茶在文人士大夫、普通百姓中間非常流行。比如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與茗汁"。比如《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到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頂峰,飲茶更加深入人們生活,無論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而且"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已經出現了茶館。 根據《茶經》記載,唐代已經出現名茶計有50餘種。 ===茶文化自宋代開始發展到頂峰=== 自宋代開始,茶已經成為人們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當時"鬥茶"之風盛行,也促進了各產茶地不斷創造出新的名茶,全國範圍內出產名茶200多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龍鳳茶、京鋌、石乳、的乳、白乳、龍團勝雪、白茶、貢新銙、試新銙、北苑先春等40餘種。 毫不誇張地講,茶文化自宋代開始發展到頂峰。 ===元、明、清茶文化的發展創新=== 元代,茶學和茶文化進一步發展創新,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元代有專門的經營茶的商戶——茶戶,國家設有專門管理茶的機構——榷茶都轉運司等,商販銷運茶時要購買憑證——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元代已開始出現散茶。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民間則以散茶為主。 明代,在散茶基礎上,出現了芽茶和葉茶。茶葉的生產加工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明代興起的飲茶沖瀹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沖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沖泡法的改進,也促進了茶具的興盛。 明末清初,茶葉生產製作技術日益成熟,茶葉開始走出國門征服全世界,茶葉的出口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在國內,茶館作為平民飲茶場所,發展迅速,在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尤其茶館與曲藝的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風景線。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文明的發展史。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中國茶文化02.jpg|缩略图|華夏民族的始祖神農[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03.jpg|缩略图|唐人所繪《宮樂圖》,畫中有的仕女正在舀茶,有的在炙茶,有的在品茗。反應了典型的唐代煎茶喝法。[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04.jpg|缩略图|宋代主要名茶產區地圖[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05.jpg|缩略图|宋代全國出產名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06.jpg|缩略图|餅茶和散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07.jpg|缩略图|餅茶和散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08.jpg|缩略图|盛行於中國清代的茶館[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09.jpg|缩略图|歐洲貴族飲嘗來自中國的茶葉[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0.jpg|缩略图|藥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1.jpg|缩略图|宋代點茶法[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gallery> ===中國共分為四大茶區=== 中國作為茶葉大國,茶區東起台灣東部海岸,西至西藏貢茶場,南至海南島榆林海港,北到山東榮城市,包含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 ====(1)西南茶區==== 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產地,包括雲南、貴州、四川、西藏東南部地區。中國的外銷碎茶和邊茶大多數產自這裡,也是高檔綠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產地。 ====(2)華南茶區==== 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六堡茶、西山茶等均產自這一茶區。 ====(3)江南茶區==== 江南茶區以長江為界線,從長江抵達南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樹以灌木型為主,是質優高檔綠茶的集中產區,如西湖龍井、碧螺春等,在中國茶區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從長江向北,直抵信陽,從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蘇北部,包括陝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蘇北部等地區,該茶區以生產綠茶為主,茶樹均為灌木型中小葉種,生產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紫陽毛尖等。 ===茶的分類=== 就目前而言,根據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的分類法,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綠茶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 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銀針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盪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產茶省(區)都生產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占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紅茶----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紅茶主要包括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烏龍茶分為:閩北烏龍(武夷岩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還有些建甌建陽等地產的茶,如矮腳烏龍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這裡的水仙和奇蘭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種茶地在不同的產地產的茶) 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台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等,前兩年流行的那個叫東方美人的也是這種)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阿里山極品金萱茶等) 白茶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白茶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 黃茶 黃茶,即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 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黑茶 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製成的。 黑茶主要分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陝西黑茶(涇渭茯茶等)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中國茶文化12.jpg|缩略图|中國茶四大茶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3.jpg|缩略图|中國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4.jpg|缩略图|中國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5.jpg|缩略图|中國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6.jpg|缩略图|中國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7.jpg|缩略图|中國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8.jpg|缩略图|中國茶[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19.jpg|缩略图|中國茶文化[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20.jpg|缩略图|茶聯[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21.jpg|缩略图|中國茶具[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22.jpg|缩略图|元代趙孟頫《鬥茶圖》[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23.jpg|缩略图|茶藝[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24.jpg|缩略图|《茶經》是一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25.jpg|缩略图|《大觀茶論》為宋代皇帝趙佶所作,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專論。[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File:中國茶文化26.jpg|缩略图|《續茶經》是從唐代至清代之間對《茶經》作出最完整補充的茶書,內容是《茶經》的10倍。[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xzj39j.html] </gallery> ==茶與藝術== 自古以來,種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當代,由中國人開始,將有關的技藝稱之為"茶藝"。同時,歷代也湧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式藝術作品。 茶,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靈氣,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和文學=== 中國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僅古詩詞一項,總數在2000首以上。文人品茗之時,一旦興致來了,必定會對此情此景吟詠一番,以遣情懷。 目前能看到最早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是杜育的《荈賦》。 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其2800部詩歌作品中,與茶有關的共有60首。而他本人也喜愛品茶,一天到晚茶不離口,在其所作的《睡後茶興憶楊同州》一詩中便寫下了「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的佳句。 唐代詩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歷久不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北宋·[[蘇軾]]《汲江煎茶》描寫詩人在月明之夜親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椀,臥聽山城長短更。」 關於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等很多,著名的有: *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 *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 *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 *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 * 蘇東坡《葉嘉傳》 * * 唐庚《鬥茶記》 * * 張岱《閩老子茶》 * * 張岱《陽和泉》 * * 張潮《中冷泉記》 其中《中冷泉記》以南京揚子江金山寺,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的中冷泉為題材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 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 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刮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道: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 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茶和書法''' 以茶為題材的書法作品稱為茶帖,著名的茶帖有唐懷素《苦筍帖》,宋蘇東坡《啜茶帖》、《季常帖》、《新歲展慶帖》,宋蔡襄《精茶帖》 、《天際烏雲帖》,宋米芾《笤溪帖》,宋趙令疇《賜茶帖》、清金農《玉川子嗜茶帖》等。 ===茶和畫=== 茶也是中國畫中常見的素材,著名的茶畫有很多,例如 唐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所作。描繪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第子袁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的是蕭翼和袁辯才在喝茶,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ref>中國茶文化簡史 明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描繪文徵明和幾位詩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稱的無錫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邊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頌詩,友人在聆聽;古松下一茶童備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種茶具。中國文人至愛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誼,盡在以茶會友中。 還有唐周昉《調琴啜茗圖》,唐人《宮樂圖》,北宋徽宗《文會圖》,元趙元《陸羽品茶圖》,元趙孟頫《鬥茶圖》與《茶榜》,元倪雲林《龍門茶屋圖》,元顏輝《煮茶圖》,元胡廷 《松下烹茶圖》,元錢選《盧同煮茶圖》、《品茶圖》,明丁雲鵬《玉川烹茶圖》,明唐寅《事茗圖》、《盧同煎煮茶》,清胡錫珪《洗硯烹茶圖卷》,清高鳳翰《天池試茶圖》,清高翔《煎茶圖》等。 ==視頻== {{#iDisplay:x0335my2giz|640|400|qq}} ==外部連結== *[https://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0908 茶與茶文化] *[http://jameshung2010.pixnet.net/blog/post/36349341-%E2%80%BB%E3%80%90%E8%8C%B6%E8%97%9D%C2%B7%E8%8C%B6%E9%81%93%C2%B7%E8%8C%B6%E6%96%87%E5%8C%96%E3%80%91 茶藝·茶道·茶文化] == 參考資料 ==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國茶文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