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7.2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的原始碼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国载人航天工程</big> ''' |- | [[File:8c6714c8a65c4cfe8719371bee1693ac.jpg|缩略图|居中|[https://xmwb.xinmin.cn/resfile/2014-03-15/A10/p1_b.jpg 原图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4-03/15/content_10_1.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发射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等。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 =='''目录'''== '''工程简介''' '''发展概况''' '''工程进展''' '''系统组成''' '''发展战略''' '''工程领导''' '''工程意义''' =='''工程简介'''==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实行专项管理机制。设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作为统一管理工程的专门机构和组织指挥部门,也是工程两总和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一组)的办事机构。办公室对内行使工程管理职能,在工程两总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任务单位开展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统筹协调工程13个系统的110多家研制单位、3000多家协作配套和保障单位的有关工作,在技术方案、科研计划、条件保障、质量控制、运营管理上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寿命的组织管理。办公室对外代表中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航天机构和组织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实现了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发展概况'''==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 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批准 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 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 唐家岭 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1世纪''' 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自行研制的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0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 杨利伟。他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射了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进行“多人多天”的飞行任务。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 古朗草原上。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承载着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在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时07分进入轨道,开始“追赶”天宫。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11月14日20时许神舟八号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二次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圆满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后,于6月29日安全返回地面。 2013年6月11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工程进展'''== 1992年 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开始全面展开。 1999年11月 进行了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 2001年1月 第二无人飞行试验。 2002年3月 第三无人飞行试验。 2002年12月 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在太空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 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76圈,历时4天19小时33分,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2008年9月25日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9月27日16时34分,神舟七号飞船运行第29圈,地面飞控中心下达出舱指令,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分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成功地实施了出舱活动。 2011年1月14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空间出舱活动工程》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1年11月1日 5时58分,承载着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时07分进入轨道。 2011年11月3日 1时45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已顺利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6日 18时30分,天宫一号顺利实施两次升轨控制,进入长期管理轨道。 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 2016年9月15日 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 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东进入天宫二号。 发射平台及机构建立 '''2009年2月''' 海南航天发射中心的核心区正式破土动工。 '''2011年6月''' 载人航天工程项目评估中心正式成立。 =='''系统组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等八大系统组成。 '''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选拔、训练航天员,并在训练和载人飞行任务实施过程中,对航天员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在北京建设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了航天服、船载医监医保设备、个人救生等船载设备。 '''空间应用系统''' 空间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用于空间对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实验的有效载荷。研制空间光学遥感设备、电子信息遥感设备等大型有效载荷,地球和空间环境监测、空间材料、空间生命、微重力流体物理等空间科学试验装置,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实验。 '''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神舟”载人飞船采用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额定乘员3人,可自主飞行7天,具有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功能,可与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对接并停靠飞行半年。 '''运载火箭系统''' 运载火箭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满足载人航天要求的大推力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方面改进设计,控制系统采用冗余技术,增加了故障检测、逃逸救生等功能,增加了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 '''发射场系统''' 发射场系统主要任务是负责火箭、飞船和应用有效载荷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新建了航天员技术区,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先进测发模式。 '''测控通信系统''' 测控通信系统主要任务是完成飞行试验的地面测量和控制。在原有卫星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研制建设了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设备。形成了由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及中继卫星组成的载人航天测控网。 '''着陆场系统''' 着陆场系统主要任务是搜救航天员和回收飞船返回舱,建设了主、副着陆场,设立了上升段陆上、海上应急救生区和运行段应急着陆区。 '''空间实验室系统''' 空间实验室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空间实验室,包括具有交会对接功能的8吨级目标飞行器,为开展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科学实验提供基本平台,为研制空间站积累经验。 =='''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务和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的7次飞行任务。 =='''工程领导'''== '''现任领导''' 中国载人航天现任工程领导 姓名 职务 李尚福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 张克俭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尚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阴和俊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吴燕生 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袁洁 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陈肇雄 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周建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顾逸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 王忠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杨利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陈善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周雁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刘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邓一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唐一华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张柏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历任领导'''== 总指挥: 丁衡高(1992年—1996年) 曹刚川(1996年—2002年) 李继耐(2002年—2007年) 常万全(2007年—2012年) 张又侠(2012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育林,许达哲,阴和俊,雷凡培,高红卫,熊群力 总设计师: 王永志(1992年—2006年) 周建平(2006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郑敏,陈善广,周雁飞,杨利伟 =='''工程意义'''== 20年来,中国攻克并掌握了一大批尖端核心技术,设形成了基本完整配套的研制试验体系,在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工程带动诸多领域和行业的创新发展与产业提升,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凝聚、培养和造就了新一代航天高科技人才队伍,成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大激发了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显著的推动作用,生了深刻而长远的社会影响。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载人航天技术源于国防和军事需求,冷战时期前苏联和美国军备竞赛的产物,初目的是提高军事威慑能力,持军备竞赛优势,护国家传统安全与现实利益。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类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视野不断延伸,家安全边界得到拓展,益空间范围得到扩大,宙空间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观上为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续增添新的需求和动力。 '''巩固提升大国地位的需要'''<ref>[https://weixin.sogou.com/weixin?query=中国载人航天工程&ie=utf8&type=2&sourceid=weixinvr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搜狗, 2016-04-18</ref> 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事业和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国际竞争中的重大战略行动,显中国人的探索与创造能力。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一个民族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重要标志,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以新兴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十分重大。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永恒动力,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活动疆域和生存空间的每一次拓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如人类从陆地进入海洋、飞向天空一样,入外层空间并向深空进发,识、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人类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茫茫宇宙不懈探索,将始终伴随人类向未来更高文明层次迈进。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航天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产业辖射性强,许多行业领域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载人航天融合众多学科和高新技术,决人类在极端环境和高风险条件下的生存、工作等问题,现了对航天产业的最高要求,动科技进步,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尤为明显。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540 社會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