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犀牛 的原始碼
←
中国犀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中国犀牛</big> ''' |- | [[File:1-1ZI0140936.jpg|缩略图|居中|中国犀牛[http://udongwu.com/uploads/allimg/190730/1-1ZI0140936.jpg 原图链接][http://udongwu.com/miejuedongwu/1021.html 有动物网]]]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中国犀牛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哺乳纲]] </br> 亚 纲: 真兽亚纲 </br> 目:奇蹄目 </br> 亚 目: 角型亚目 </br> 科:犀科 </br> 属:独角犀属 </br> 种: 大独角犀,双角犀,小独角犀 </br> 分布区域: 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br> 灭绝时间: 1922年</br> |} '''中国犀牛'''是生长在中国的三种犀牛([[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种群统称,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皮肤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br> [[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药,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过度开发,使得它们的栖息地逐年减少;再加上它们头部的犀角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极高,使它们从远古时代便受到人类的大肆猎杀,且被捕杀数量离近代越近越多,就这样它们终于在20世纪初在中国几乎踪迹全无,并于1922年在中国彻底消失。<ref>[http://udongwu.com/miejuedongwu/1021.html 中国犀牛概述(附图)],有动物网</ref></br> == 形态特征 ==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左右。</br> == 栖息环境 ==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大半个中国,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冷,和人类的开发活动对它们生活环境的不断破坏,使得它们的栖息地逐年速缩小。 == 分布范围 == 殷商时期犀牛所能到达的北界,或还在殷墟之北的[[内蒙古]]乌海一带,经六盘山往东,过子午岭、中条山、太行山,直至泰山北侧,长达一千八百多公里。 春秋时期的北界,则已缩减到了渭南山地、汉水上游、淮河流域直至长江下游;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中原就已经没有犀牛了。 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 明朝时,只分布于[[贵州]]、[[云南]]。 到了[[清朝]]时,它们的栖息地就仅剩下云南了。 == 亚种分化 == '''主词条:'''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br> '''中国原有三种犀牛:'''印度犀(又称大独角犀)、爪哇犀(又称小独角犀)和苏门犀(又称双角犀),如今这三种犀牛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的种群已全部绝种,包括印度犀、爪哇犀牛的2个亚种、苏门答腊犀牛的1个亚种。</br> 其中,爪哇犀的两个亚种和苏门答腊犀牛这个亚种不仅是在中国境内灭绝,而且也已从世界上消失。</br> == 灭绝原因 == '''自然原因'''</br> '''气候逐渐变冷''':何业恒与人合著的《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一文指出,气候逐渐变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br> 从公元前500年前后黄河以北气候明显变冷开始,该地区的犀牛种群持续南迁。到[[唐朝]]时,黄河以北地区已完全不适合犀牛生存,唐贞元年间那头得到最高礼遇的犀牛,[[白居易]]诗中描述的生活情形是“驯犀生处南方热,秋天白露冬无雪。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严寒月。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缩。”《旧唐书·德宗纪》记载,797年(贞元十二年)冬天,“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这头犀牛就冻死在了长安皇宫动物园中。</br> 此后,唐人放生驯犀一般都要送回原产地去,如东南亚送来的带回东南亚去,渠州(今四川广安一带)送来的也带回原籍放生,而不是就地放生,这正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冷,已不再适合犀牛生存。</br> 到1050年前后,似乎不仅长江流域的气候也开始变冷,冬天连岭南郁林州(今广西兴业县)的犀牛都要“掘地藏身而出鼻”,也就是犀牛在地上挖个坑,把自己整个身体躲进去,仅留个[[鼻]]子在外面。 </br> == 人为原因 == 栖息地不断缩减:以犀牛在商周之际的1800千米的北界作一条边,以最西北端屈吴山作原点,由原点向南与云南西南端连一条线、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弧形之间围成的扇形区域,就是中国古代犀牛分布的总面积。</br> 根据这个扇形面积的缩小速度,[[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振堂教授等人进而提出,三千多年来,中国犀牛栖息地北界线一直在以每年500米的速度向西南移动,直到当代归零,造成这种改变的外力,不仅是气候改变和直接大量捕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压力增加,无形之中就一直改变着犀牛栖息地环境。</br> “人口压力较低时,人口种群的生活地区与犀牛生存地带相间交错分布。犀牛只因直接捕杀而减少。但栖息地与人类交错的野生动物,都会承受一定的人口压力,因为人类数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必然焚烧山林、薮泽,开垦丘陵及湖畔,永久性破坏其生存环境,大面积占据其栖息地。”</br> 犀牛也是如此,在气候与人口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其生存空间遭到永久性破坏后,便出现了地域性灭绝。 王振堂研究古文献后得出,古代犀牛在最适生境区内最高密度可达每100平方千米6-7头,但在古代州郡建制的大范围内,只能达到每600平方千米l头。结合犀牛的被捕杀频率,以及犀牛近两年才产一仔的繁殖率,他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犀牛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压力为4人/平方千米。</br> 王教授还统计分析了唐代34个产、贡犀或犀角的州郡,发现其中除连州人口压力为3.17人/平方千米、玉林为3.03人/平方千米外。其他各州皆小于2.90人/平方千米,且有10个州郡人口密度小于1人/平方千米。 400年后的宋代,唐代曾有犀牛生存的各州,除云贵高原外,其他州郡的人口压力皆已在4人/平方千米以上,其中除2个州郡尚偶有犀牛记载外,其他各州已无犀牛生存。</br> 到明清时期,中国犀牛已仅在云南省有残存了,此时云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都在5人/平方千米以上,甚至15人/平方千米,只有普洱府、镇元府、沅江府人口压力低于4人/平方千米,当时尚有犀牛记载的州府,也正是这几个。 人类的猎杀: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药,救人无数,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另外犀牛皮也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士兵皮甲制作,这加速其灭绝速度。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br> 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自己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br>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而这之后,犀牛就极少能捕到了。 种群现状</br> '''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苏门答腊犀)被捕杀;</br> '''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印度犀)被杀;</br> '''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br> 在民国建立后的十余年间,共捕杀只有10头左右。此后,在[[中国]]大地生存了几千年的犀牛在中国彻底的绝迹了。</br>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又从海外引进了一些犀牛,尽管9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中国的动物园内目睹和观赏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野外环境里的犀牛,却永远一去不复返了。虽然这三种犀牛至今还存在,但是它们依然处在濒危和极危状态,仍然急需我们人类的保护。 ===已灭绝的犀牛及现代犀牛体型大小比较=== {{#iDisplay: t0675n75jgu |480|360|qq}} ===马未都:中国不但有犀牛,而且灭绝的时间,比想象中更近=== {{#iDisplay: m0683spzx6e |480|360|qq}}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国犀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