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72.1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智慧 的原始碼
←
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智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0.kfzimg.com/sw/kfz-cos/kfzimg/fbcfcbbd/e08b0f3d9b85e773_s.jpg width="260"></center> <small>[https://www0.kfzimg.com/sw/kfz-cos/kfzimg/fbcfcbbd/e08b0f3d9b85e773_s.jpg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智慧'''》,刘北桦,唐志强,李建萍 编,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ref>[https://www.doc88.com/p-6631147737261.html 作品、著作物与版权],道客巴巴,2014-11-09</ref>,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ref>[https://www.docin.com/p-1706199510.html 书籍装帧设计的分类及艺术表现形式],豆丁网,2016-08-14</ref>,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内容简介==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自然生态和环境条件各异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发出农、林、牧、渔及各种复合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在自然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生态保护意识和观念,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本书通过对 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特点、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生态观念与文化意蕴、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生态保护的制度与实践、民族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经典案例与生态价值、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生态智慧的当代启示与措施建议等内容,对于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和智慧做了详细汇总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社会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唐志强,男,1965年3月出生,籍贯[[福建]]莆田。1996年提任中国农业博物馆对外联络处副处长,2002年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8年提任事业发展部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评标专家。唐志强研究馆员的著作或参与主编的书籍有:《中华蚕桑文化图说》(2010年)、《中国农民艺术》(2008年)、《大地之魂--中华农业文化揽胜》(2010年)、《农桑之光--中华农业文明拾英》(2010年)、《为农民喝彩--中国农民艺术节》(2010年)、《农风农情农乐—中国农民艺术节巡礼》(2010年)。发表的论文和文章有:《博物馆中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和传承手段》、《中国历代珍宝鉴赏》(丝织部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隋唐宋元蚕桑部分)、《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 满足观众需求---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思考》等。主持或主要负责的课题和项目有:农业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获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奖励。项目主创。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课题:中国农民艺术展,课题项目主持人,项目主创,展览被北京市资助并列入国家奥运宣传计划。《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项目组主要成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课题:《博物馆保护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和传承手段》。项目组主要成员。 2006博物馆及相关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展览组负责人之一,并主持筹办全国性的精品陈列研讨会。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智慧
」頁面